摘 要:英國小說《基姆》中成功塑造了一位理想化的西藏喇嘛形象。通過解析西藏喇嘛與基姆之間所具有的師徒、朋友和父子關系,可以看到作者對東西方文明和東西方人融合的一種理想。這種理想是建立在對于帝國主義的質疑和反思上的。但是不能否認,在小說《基姆》中,大英帝國至上這種隱含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線不時浮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出作者復雜的精神立場。
關鍵詞:吉卜林 《基姆》 西藏形象
英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迪亞德·吉卜林的獲獎作品《基姆》是其最后一部印度題材小說。該書為吉卜林贏得了190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從作品誕生以來,評論界對這部作品始終存在兩種截然對立的看法。① 本文認為,我們很難用一種單一的視角一概而論這部作品所表現(xiàn)的深刻性和復雜性。不能否認的是,這部作品既表現(xiàn)出根深蒂固的殖民主義意識,同樣也表現(xiàn)了東西方融合的文化理想。在《基姆》中塑造的西藏喇嘛形象,正是代表了吉卜林對于東方人的美好愿望,為西方文學塑造了完美的東方人形象。但是不能否認,在小說《基姆》中,大英帝國至上這種隱含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線不時浮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出作者復雜的精神立場。
一、《基姆》:西藏人形象的理想化書寫
小說《基姆》有兩位主人公,一位是愛爾蘭士兵的遺孤基姆,一位是來自西藏的喇嘛。相應地,整個小說的情節(jié)由兩個人各自的追尋經(jīng)歷構成。基姆的父母都是愛爾蘭人,在他三歲左右相繼死去,他是在印度由一個歐亞混血女人撫養(yǎng)長大的。為弄明白自己的身份,基姆和西藏喇嘛一起云游印度。他的旅行除了要解開自己的身世之謎,還擔負著為英國政府搜集情報的工作。而來自西藏的德秀喇嘛為了尋找一條“能洗凈罪孽的河”②,不顧年邁體弱,決心走遍印度大地尋找箭河以求證真理。③ 整部小說以基姆和西藏喇嘛為中心,講述兩人一起為自己的探尋而互相幫助、互相依賴的故事,也深刻體現(xiàn)了代表白人的基姆和代表東方人的喇嘛之間的完美融合。
小說在開篇處這樣描寫了這位來自西藏的圣者德秀喇嘛,“來人身高近六尺,穿著一件馬氈似的料子做的臟衣服,有很多折層,沒有一條折子能使基姆看出他是干哪一行業(yè)的。他的腰帶上掛著一只鑄鐵做的網(wǎng)狀細孔長盒,一串苦行者身上掛的木念珠,頭戴一頂大扁圓帽。他的臉黃黃的,很多皺紋,就像街市上那個中國鞋匠福興的臉,他的眼角朝上翹,細細窄窄的看上去像山貓眼?!闭沁@位來自西藏、長相普通的喇嘛,具備人類幾乎所有的優(yōu)秀品質:誠實、執(zhí)著、圣潔,充滿智慧、通達明理、富有才學、待人平等、樂于助人等等。可以說,他是吉卜林筆下東方人的完美化身,是理想化的東方人形象的典型。
喇嘛在小說中多次被稱為圣人,他待人真誠,連熟諳當?shù)厝说慕苹陀袗廴鲋e惡習的基姆對他的誠實也驚嘆不已,“基姆心知這老人講的是實話,而本地人是絕不會在路上跟人講實話的?!彼闹t卑和淵博贏得了拉合爾博物館的英國館長的尊重和友誼?!袄锾煨允滞ㄟ_明理”,“既聰明又圣潔”,“他是個探索者”。此外,平靜對待發(fā)怒的眼鏡蛇以及不讓自己的信徒懲罰撕毀輪回圖并將自己打傷的俄國間諜等情節(jié)也表現(xiàn)了他超凡入圣的宗教修養(yǎng)。而另一方面,吉卜林也描繪了他作為凡人的一面:一位慈愛的普通老人。他喜歡孩子,為他們唱歌,又讓他們隨意撫弄自己的念珠。他在不經(jīng)意間也時常流露出思鄉(xiāng)之情。他有時單純得如同孩童:“喇嘛已經(jīng)醒來,像小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在陌生的床上那樣地迷惑”。而書末的情景更體現(xiàn)了喇嘛的慈悲胸懷。當他已證大道,融入宇宙的“大靈魂”時對在塵世的基姆充滿了難以割舍的慈悲之情。
在吉卜林的西藏喇嘛身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基督教的身影。西藏喇嘛所具有的各種美德,如誠實、執(zhí)著、圣潔、智慧、待人平等、樂于助人等,也是基督教所宣揚的美德。因此,雖然在小說中贊頌的對象是西藏喇嘛,但是他具備了基督教徒所應具備的特性。小說中對各種民族和信仰的寬容態(tài)度無疑也是吉卜林所欣賞的?!罢麄€印度到處都是各式各樣的圣者,用各種語言傳播著真理”,穆斯林特工馬哈布·阿里也認為:“每一種信仰在它的國度里都有自己的價值?!边@些都表達了吉卜林的民族和宗教寬容的觀念以及對民族和諧的真誠向往。而這位一心向善、睿智和善的西藏喇嘛,成為了吉卜林筆下完美東方人的典范,成為西方文學作品中西藏理想化書寫的典型代表。
二、基姆與西藏喇嘛
在小說《基姆》中,主人公基姆和西藏喇嘛兩人都有各自的追求。西藏喇嘛一直在尋找傳說中佛陀神箭落地處出現(xiàn)的能洗滌人罪孽的箭河,而基姆在探尋自己的真實身份。因此代表西方人的基姆和代表東方人的西藏喇嘛共同踏上了旅程。
在兩人共同的旅程中,他們始終不離不棄、相互依賴和互相幫助。他們的關系可以認為是師徒、朋友和父子。
首先,基姆和西藏喇嘛之間是導師和弟子的關系?;贩浅J佩喇嘛,“他從沒見過像老喇嘛這樣的人”。因此基姆就化身成喇嘛的弟子。在與馬販子馬哈布·阿里談話時,基姆就說:“我現(xiàn)在是那位圣者的徒弟,我們一起去朝圣。”而喇嘛也非常喜歡基姆,并樂意成為基姆的精神導師,“他是我的徒弟,我想是上天派他來引導我到那條河去的”。喇嘛總是把基姆當成自己的弟子介紹給別人:“他是我的弟子,不就足夠了嗎?……只要他是我的弟子,還有誰能把他從我的身邊搶走?因為,你要知道,沒有他我就不會去找我的河?!碑敾穼W成歸來去找喇嘛時,喇嘛說:“你是奉命來援助我的,沒有你援助,我的搜尋是白費功夫,所以我們將再度一起出門,我們的所尋一定有把握?!彼羞@些都表明喇嘛非常喜愛和在意基姆,顯示了一個導師對弟子的關切。
其次,他們之間還建立了一種親密的朋友關系?;酚幸粋€讓人喜愛的綽號“世界小友”,表明他是各個種族、民族和階層人們的朋友。同樣,按照佛教的要求作為圣者的喇嘛也與所有社會和階層的人和睦相處,成為朋友。這就為兩者能夠成為朋友奠定了基礎。“‘我不是說過——不是說過他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嗎?’喇嘛得意地大聲說,‘他是世界之友。他是星辰之友!’”在遇到喇嘛之后,無家可歸的流浪男孩基姆開始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們在旅途中相依相伴。基姆在印度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在各個方面幫助著西藏喇嘛。基姆為他找食物、找水、安排住宿、向所有人介紹喇嘛是來自西藏的圣者而使他受到良好的接待??梢哉f,在整個旅程中,基姆是喇嘛的保護者和侍從,為喇嘛在異地的探尋提供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幫助。同樣,對于從小流浪街頭的基姆來說,喇嘛也為他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和精神的依托。他們是從旅伴到朋友再到親人的關系。
最后,基姆和喇嘛還構成了一種父子關系。為了基姆受到良好的教育,喇嘛慷慨地為他支付大筆的學費。喇嘛就像父親為兒子支付教育費用一樣無償提供學費。他認為“付錢求學不是壞事,幫助無知的人得到智慧永遠是一樁功德”。喇嘛不在意花多少錢讓基姆上學,而非常在意基姆所接受的教育?;妨粼跔I地以后喇嘛開始了他獨自一人的追尋,并如約按期寄來學費。學校生活使基姆和喇嘛有了短暫的分離,但是一到假期,基姆就會重新回到喇嘛的懷抱。在結束了三年的學校生活后,基姆就和喇嘛重新踏上了尋找箭河的旅程。對于基姆來說,兩人父子般的感情尤為彌足珍貴。
三、東西方融合的理想
代表西方人的基姆與代表東方人的西藏喇嘛之間的親密關系可以被解讀為東西方兩種文化的完美融合,這也體現(xiàn)了具有濃厚帝國主義色彩的作家吉卜林對東西方關系的新思考。
小說中還存在的一條隱形線索:“大游戲”(the Great Game)。它是指從19世紀開始,英俄兩國在印度北部、阿富汗、直至西藏一線的帕米爾——喜馬拉雅山區(qū)展開、旨在爭奪南亞次大陸控制權的曠日持久的角力。在《基姆》中它表現(xiàn)為一場英帝國針對俄國威脅的反間諜戰(zhàn)。它雖然是英國特工部門的活動,但參與其中的除了英國人,還有阿富汗穆斯林馬販子馬哈布·阿里、精于化裝的胖孟加拉人賀瑞巴布等,這些人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但都表現(xiàn)出忠誠、機智和堅強的意志。而“大游戲”的主腦之一、英國人羅干大人也被刻畫成一個印度人模樣。所有這些人,與英國人一道齊心協(xié)力共同維護著帝國的安全。“大游戲”中這種民族和種族的融合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它表明整個大英帝國是個由眾多民族和種族組成的集體,其安全和穩(wěn)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吉卜林眼中,這里的東方人和西方人是融為一體的,而《基姆》中喇嘛與基姆的忘年交也代表了他對東西方文明和東西方人融合的一種理想。這種理想是建立在對于帝國主義的質疑和反思上的。
西藏喇嘛形象代表了東方的智慧,喇嘛的故鄉(xiāng)西藏也成為了近似于烏托邦式的美好存在,遠離塵世的雪山、新鮮清涼的空氣、神圣的宗教儀式、充裕的財富、與世無爭的人民。這與拿著先進的武器、鐵蹄踏遍世界各個角落、耀武揚威地統(tǒng)治著當?shù)匕傩盏拇笥⒌蹏g形成的鮮明對比,它隱含著作家對殖民主義強烈的反思和批判指向。正如讓·馬克·莫哈所說,“烏托邦本質上是質疑現(xiàn)實的”④。它具有社會顛覆的功能。吉卜林所創(chuàng)造的完美喇嘛和圣地西藏,就是他批判現(xiàn)實的有力武器,同時也是他放飛理想的園地。
四、隱含的帝國主義情結
吉卜林被人們稱為“帝國詩人”。在他的前期作品中,帝國主義的傾向比較明顯,在他的筆下殖民主義者經(jīng)常被美化為品德高尚的人,常常為拯救愚昧的土著人拼命工作;或者主要表現(xiàn)殖民主義者和當?shù)厝酥g的隔閡和對立。前期小說中的東方人形象并不多,并多為典型殖民文學中的類型化形象?!痘贰纷鳛榧妨肿詈笠徊坑《阮}材小說,與前期作品相比塑造了一些令人敬佩的甚至是完美的東方人形象,全面地體現(xiàn)了他關于東西方融合的觀念。但是不能否認,在小說《基姆》中,大英帝國至上這種隱含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線不時浮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出作者復雜的精神立場。
作為生活在帝國時期的作家吉卜林,其印度之愛并非純凈如水,它是以一種非常復雜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這一印度之愛就仿佛基姆的混血文化身份一樣,非常含混隱約。這種愛還必須與吉卜林的帝國殖民話語聯(lián)系起來理解,才能使《基姆》的復義性浮出水面。吉卜林的生活經(jīng)歷與小說主人公基姆有一些相似:他們都是出生在印度的英國人,只是在吉卜林六歲時,他的父親按照在印度工作的英國人的習慣,把他送到英國接受教育。雖然吉卜林在英國的生活并不愉快,但是他在英國完成了自己系統(tǒng)的教育,并形成了自己英國式的正統(tǒng)思維方式。在他十七歲時返回印度,先后做過編輯和記者等工作,七年后又回到了英國。
這種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決定了他對印度的態(tài)度。一方面由于自己在印度度過的幸福童年,他對印度如詩的風景、古老神秘的文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極為迷戀,從心理上有一種類似故鄉(xiāng)的依戀之情;另一方面他又以自己是“高等的央格魯—撒克遜人”而自豪,相信英國人是上帝的選民,他們負有神圣使命,就是要征服世界、管理世界。他認為英國人管理印度是神的旨意,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盡管小說《基姆》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代表東方的完美的西藏喇嘛形象,但是在小說中,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作者根深蒂固的帝國主義情結,小說人物的形象、人物關系的設置等等方面都隱約地透露出個中消息。
主人公西藏喇嘛是一個理想化的形象,他代表著東方的文化和智慧。但是,在小說中,他(甚至只能)是通過西方人的幫助才獲得最終的精神解脫。在小說的開端,喇嘛與拉合爾博物館館長有過一席深談,這位白人館長送給他一副使他眼前變得清晰的眼鏡。這副眼鏡具有非常明顯的象征意義,它為喇嘛打開了一扇通往西方文明的窗口。而另一方面,喇嘛在印度的尋求離不開基姆的支持和引導,沒有基姆他幾乎處處受挫。他直言不諱地承認他對基姆絕對的、宗教般的需要。這種人物關系的設置似乎在暗示東方人離不開西方人的幫助和引導。東方人盡管不乏美德,但是在東西方文化與種族的等級序列中依然處于從屬西方的地位。
而另一個主人公基姆,這位從小成長在東方的白人,盡管在穿著、語言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土著人的特點,但他的內(nèi)心卻始終在兩種文化之間徘徊和掙扎。他的尋求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重建白人自我身份認同的過程。所以,吉卜林最終還是安排基姆進學校接受在印度能接受的最好的西方教育,讓他成為真正的“洋大人”。學校代表著西方的文明,基姆在學校的教育成功也說明了西方文化的優(yōu)越性。
此外,在小說中不斷會出現(xiàn)關于東方人的套話。如前所述,套話是“一種摘要、概述,是對作為一種文化、一種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體系標志的表述”⑤。套話涉及到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級差別等重大問題。在小說中,作者為我們描摹的是一幅幅漫畫,它們可以稱為“套話的東方”:“那老者也立刻下馬,父子按照東方的習俗抱在一起”,“她的仆人像整個東方的仆人那樣,和她爭辯頂嘴”,還有東方人喜歡“胡編瞎扯”說謊話、喜歡把車票藏在“各種奇怪的地方”以及東方人“唯利是圖”的本性。所有這些都可以概括為對東方人的模式化寫作。這種寫作加深了西方人對東方的誤解和陳見。與歐洲的“東方主義”不謀而合,共同維護和書寫著帝國主義的“東方”圖譜。
綜上所述,《基姆》中所描繪的西藏喇嘛形象代表了吉卜林對于東方人的美好愿望,為西方文學塑造了完美的東方人形象,也為后來西方文學中西藏理想化書寫奠定了基礎。但與此同時,小說隱含的帝國主義情結也為理想的西藏形象蒙上一層陰影,使這部小說始終處于一種矛盾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作者復雜的精神立場。
① 《基姆》的評論是具有爭議性的,有些評論家將其看做是帝國小說,書中充滿殖民主義情結,如艾德蒙·威爾遜、愛德華·賽義德、李公昭等;另一些評論家則認為這是對吉卜林的完全誤解,《基姆》本質上是一部充滿溫情的作品,它體現(xiàn)了吉卜林對東西方融合的美好愿望,持這種觀點的評論家有菲力浦·梅森、卡林頓、張兵等。
② 拉迪亞德·吉卜林:《基姆》,李斯等譯,時代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頁。文中有關該小說引文均出自此書,不再一一另注。
③ 在《基姆》中,西藏喇嘛給博物館館長講述自己的旅行計劃:佛陀如來年少求婚時,其父朝廷有人說他年齡小,不宜結婚。因此,這些人請佛陀與所有來者進行力量測試。待到測驗射箭時,佛陀將箭弓給拉斷了。于是佛陀叫別人給他一具沒有人拉得動的弓:“他(佛陀)射出的那支箭飛越過所有的靶子,射往目力所不及的地方,箭垂直墜下,墜落處便出現(xiàn)了一條溪流,后來成為河,世尊由于慈悲為懷,并積功德,使那條河具有靈異,人在那條河中浴身,可滌清罪孽。”(拉迪亞德·吉卜林:《基姆》,李斯等譯,第6頁)
④⑤ 孟華主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大學出版2001
版,第33頁,第126頁。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英國文學中的西藏書寫研究”(11BWW010)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二十世紀西方文學中的西藏形象研究”(10YJC752012)階段性成果
作 者:韓小梅,文學博士,青海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比較文學和文學理論。
編 輯:康 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