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金山》中,還鄉(xiāng)沖動與流浪意識同時并存,使得人物始終處于一種中介狀態(tài):既未與新文化完全合一,也未與舊文化徹底分離;既是傷感的思鄉(xiāng)人,又是自覺的流浪者……對方氏一家漂泊命運的書寫,既是在跨域書寫中對故國歷史的敘述和反思,也是對20世紀海外華人遷徙離散命運的一個隱喻。
關鍵詞:《金山》 離散 還鄉(xiāng)沖動 流浪意識
故鄉(xiāng),是華夏兒女心中縈繞的千古夢?!多l(xiāng)土中國》中,費孝通認為以農(nóng)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tài),輾轉遷徙是變態(tài),“鄉(xiāng)土生活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生活。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①。然而,國仇家難又常使人們遠離家園,踏入異鄉(xiāng),張翎的長篇小說《金山》中的方氏一家就是如此,自油輪駛入大海,家園便成了午夜夢回時的心頭隱痛。
與還鄉(xiāng)沖動相伴而生的是一種流浪意識的凸現(xiàn)。流浪不再是無奈選擇,而成了尋找人生坐標、求得身份認同所主動選擇的自我放逐。還鄉(xiāng)沖動與流浪意識同時并存,使人物始終處于中介狀態(tài):既未與新文化完全合一,也未與舊文化徹底分離;既是傷感的思鄉(xiāng)人,又是自覺的流浪者……在《金山》對方氏一家漂泊命運的書寫中,可看到人物身上的還鄉(xiāng)沖動與流浪意識的糾結,這是理解華人離散情結的關鍵。
一
賽義德在《流亡的反思》中曾論述:“離散是強加于個人與故鄉(xiāng)以及自我與其真正的家園之間的不可彌合的裂痕?!雹谝泼窨偸窃诋愢l(xiāng)與故國之間彷徨,還鄉(xiāng)成為一再被延宕的問題?!督鹕健分?,方氏幾代人的還鄉(xiāng)沖動與流浪意識就不斷對抗,構成了華人移民情感寄寓和理想追求的存在悖謬。
作為第一代移民者,方得法十六歲離鄉(xiāng),修鐵路、撿垃圾、開洗衣店,歷盡艱辛。他心中所想僅是衣錦還鄉(xiāng),最終卻一無所獲。當兒子方錦河勸其回鄉(xiāng),他卻嚴詞拒絕,“你和你阿哥在開平住兩年,就讓阿爸在金山再做兩年生意——就不信一輩子運氣都是這般衰……”③方得法堅信這塊土地會讓他東山再起,乃因美國是“應許之地”(the Promised Land),流浪最終能換來光榮的還鄉(xiāng)。
然而吊詭的是,數(shù)年勞苦只能換來短短幾月的歸鄉(xiāng)。而每一次短暫歸家,都會耗盡錢財,又不得不遠涉重洋重啟金山行。回鄉(xiāng)成了離鄉(xiāng)的緣由,每一次回鄉(xiāng)都將開啟更為漫長的離鄉(xiāng),一如他在家書中所寫:“此番回鄉(xiāng),歷年在金山之儲蓄,業(yè)已虛空,萬事需從頭開始。”④ 方得法的還鄉(xiāng)沖動,緣于對流浪生活的厭惡,而還鄉(xiāng)又開啟一次新的流浪,如西西弗推動巨石,周而復始,不斷循環(huán),最終還鄉(xiāng)成為夢魘,成為被深層掩埋的創(chuàng)傷。
方得法是第一代華人移民的典型代表。他們大多來自廣東的四邑地區(qū),出身貧寒,外出淘金是時勢所逼。由于種族歧視以及法律上對華人的限制,“早年來加的華僑大都不能攜帶家眷,他們不得不把加拿大視為異國他鄉(xiāng),艱難地過著‘單身漢’的孤獨生活”⑤ 孤立處境逼迫其產(chǎn)生一種“瞬變的心態(tài)”而變得“馴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停留僅僅視為一種旅居。曾有早期華工寫下這樣的詩歌:“自到邊疆地,受盡番奴欺……莫傷氣,只爭財與利。黃金擲入荷包里,整定歸鞭有日期?!雹?/p>
可見,對于方得法這些早期移民,危機主要是生存層面的,他們在心理層面有明確的文化歸屬。因此,第一代華人移民的離散情結最為濃厚:回鄉(xiāng)沖動主導了其思想,流浪意識則相應受到壓抑。
二
如果說,方得法仍固守葉落歸根的夢想,他的兒子方錦河,則已開始游離原有的價值體系與家族想象。返回故土對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謎題。
方錦河面臨著更直接的身份認同困境。父親無論是修鐵路或是開洗衣店,都一直身處華人群體。方錦河則不同:初踏西土的他便驟然空降到了亨德森家做管家,一待就是二十五年,這讓他對西方社會逐步有了認同——“其實在金山待久了,就知道金山也有金山的好呢?!雹?亨德森太太死后留下四千加元遺產(chǎn),足以讓其衣錦還鄉(xiāng),此時他卻產(chǎn)生了激烈內(nèi)心沖突。
作者首先提到錦河在情感方面的比較:與亨德森太太的私情,使錦河體會到性的美好,他對自勉村里木訥的妻子產(chǎn)生了厭惡:“再遇見區(qū)氏,就仿佛喝過了一碗帶著桂花蜜的糖水,再去喝一碗白開水,他只覺得索然無味。”⑧
同樣讓錦河陌生的還有故鄉(xiāng)。家對于他而言,已不再是有緊密精神聯(lián)系的地方,而是封閉的圍堵之地?!八_下的路是哪一條?跟阿爸回去,跟一個木樁一樣的女人過一輩子?”⑨ 他在兩種文化之間猶豫彷徨,以弱勢者的眼光觀察西方,又以西化的視角打量故鄉(xiāng),處于一種離而歸、歸而離的思想困境中,成為具有“雙重身份”或“雙重個性”的中間人。
他不想歸去,留下也無路可走,亨德森太太已死,唐人街的家破落無序。作者最終安排方錦河捐款投軍、戰(zhàn)死他鄉(xiāng),這是方錦河在面對文化困境時的自我流放,源于文化的斷裂和生命的茫然所生成的無根感。
這便是第二代移民者的苦痛。他們始終徘徊在“家園夢”與“金山夢”之間,其離散情結十分復雜:還鄉(xiāng)沖動和流浪意識旗鼓相當,此消彼長,始終處于激烈交鋒的狀態(tài),這引發(fā)了其嚴重的身份認同危機。
三
到了方延齡一代,時間與距離已在她與祖輩之間挖掘了一道鴻溝。如果說方錦河一代,還在心中存留著對故土的眷念,在異域文化中成長的方延齡,文化的歸屬感已徹底偏移。
正如方錦河所說:“延齡是在金山的泥土里栽下的種子,就著金山的日頭和風水長大,若把延齡拔起來種到開平鄉(xiāng)下,怕是死也不肯的?!雹?黃皮膚帶給她的是種種歧視。為逃避困境,方延齡離家出走,重建自我的路途卻曲折異常。她試圖與白人男子建立婚約,卻發(fā)現(xiàn)對方“要的還是白妞”。這讓她甚至想要舍棄亞裔血統(tǒng)——將長發(fā)剪短,涂上眼影唇膏,對著鏡子映照,想象自己身上“是否真的流動著幾滴法國血液”。在重重圍困中,方延齡選擇拒絕故土(中國/東方),割裂自己與族群的聯(lián)系,試圖在流浪中重建自我身份。
這是在異國出生長大的移民后代共同的身份認同夢魘。曾有一個華裔歐亞混血兒說:“最大的孤獨是完全不被任何一個種族所接受……我們總是客人,從未成為主人?!眥11} 于是他們?nèi)浩鹛右?,積極進入主流領地。
這正是這一代移民的共同之處,在文化斷裂和文化轉向的過程中艱難蛻變,最后建構頗具特色的亞裔美國人或者華裔加拿大人的身份。對于他們,流浪既拋棄了舊有的文化模式,也帶來新的自我確證的可能。
雖然方延齡等第三代移民者已由葉落歸根向落地生根轉變,但還鄉(xiāng)沖動仍隱藏在潛意識中。小說中寫道:“延齡病后……竟將她的英文一把抹沒了……后來開口說話,咿咿嗚嗚的,誰也聽不懂……一直到好多天之后,艾米才聽出來,她阿媽說的原來是荒腔走板的廣東話?!眥12} 延齡病后的發(fā)聲屬于潛意識語言,與人的動機、欲望相聯(lián)系。延齡重拾的不只是語言,還包括對族群的回歸。還鄉(xiāng)沖動如胎記一般,是華人共同潛藏的心理特征。
當然,隨著華人在他鄉(xiāng)扎根,文化融合在所難免。因此,艾米這樣的“混血兒”便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她的母親方延齡用盡積蓄將女兒打造成“白人”,當成年的艾米來到開平,她在當?shù)厝搜壑幸咽莻€“半唐番”。開平在艾米眼中,何嘗也不是成了“異鄉(xiāng)”。所不同的是,母親延齡刻意地排斥華人身份,艾米則在回鄉(xiāng)中逐步對故國產(chǎn)生了認同。最終艾米決定在碉樓舉行婚禮,這無疑具有象征意味:歷經(jīng)百年,艾米又重新認識“原鄉(xiāng)”,重新審視自身的族群和文化血統(tǒng)。
從方得法到錦山和錦河,從方延齡到混血兒艾米,方氏家族四代人,每一代人都思考著“哪里是故鄉(xiāng)”及“流浪去何方”的問題,每一代人都在苦尋自己的身份與價值。他們構成了一個循環(huán):失去平衡(離鄉(xiāng))——再度平衡(回鄉(xiāng))——重新失衡(流浪)——回歸平衡(尋根)。
①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5:4.
② 轉引自:羅義華,鄒建軍.超越與虧空——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新移民文學的創(chuàng)作新傾向[J].華文文學,
2009,(02):41.
③④⑦⑧⑨⑩{12} 張翎.金山[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301,119,283,324,324,323,5.
⑤ 李勝生.加拿大的華人與華人社會[M].香港:三聯(lián)書店,1992:5.
⑥ 李貴蒼.文化的重量:解讀當代華裔美國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19.
{11} 尹曉煌.美國華裔文學史[M].徐穎果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111.
作 者:范承剛,暨南大學文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