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國廣播特寫制作人巖斯·亞里許創(chuàng)作的《生活方式——越南人為什么不穿阿迪達斯鞋?》,獲得了2006年歐洲最佳廣播特寫獎。這個作品之所以獲獎,首先是因為題材本身非常有力量,其次是作者表達很有個性,很獨特。巖斯調動了自己有關這個題材的全部積累、感性認知和理性的分析,使這個題目成為他“自己的題目”,使之具有獨特的視角、獨特的體驗、獨特的思考和獨特的表達。
關鍵詞:讓選題成為“自己的題目” 形式跟著內(nèi)容走 天真的甚至有點笨拙的問話者
關于選題——讓選題成為“自己的題目”
“一個廣播特寫之所以成功,首先是選擇了很有力量的題材,并努力讓這個題材成為‘自己的題目’?!睔W洲獎的創(chuàng)辦者、國際廣播特寫專家布朗先生認為這是廣播特寫《生活方式——越南人為什么不穿阿迪達斯鞋?》(以下簡稱《生活方式》)成功的主要原因。這部作品獲得了2006年歐洲最佳廣播特寫獎。
作者巖斯·亞里許從鄰居女孩買的一雙運動鞋開始,對德國著名的阿迪達斯公司的鞋在哪里生產(chǎn)、如何生產(chǎn)、誰在生產(chǎn)、生產(chǎn)者的生活如何等等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展示了經(jīng)濟全球化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沖擊,揭露了跨國公司的貪婪、虛偽和血腥,并且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跨國公司這種罪惡行徑的不是某個公司某個人,而是資本主義制度,節(jié)目有著極強的震撼力。
從節(jié)目可以看出,作者對這個題材的研究非常深入,不僅有對現(xiàn)實的調查和追問,還有對歷史的考證與反思。如他對“90年代初被殺害的印尼女工”事件的回憶、重新調查與分析,增強了整個節(jié)目的厚度和力度。他調動了自己對這個題材的全部積累、感性認知和理性的分析,使這個題目成為他“自己的題目”,使之具有獨特的視角、獨特的體驗、獨特的思考和獨特的表達。比如:在整個特寫中,他反復用同一個問題“如果你在街上撿了50歐元(或50美元),你會怎么做?”去問不同的人,用對比的手法展現(xiàn)了德國小姑娘的天真與正義,越南女工的淳樸與善良,反襯了跨國公司老板的虛偽、貪婪本質,巧妙地、形象地、有力地表達了深刻的主題。
關于表達方式——形式跟著內(nèi)容走
為了讓特寫所要表達的尖銳、沉重的主題吸引人,制作人巖斯設計了一個輕松有趣的開頭。他和鄰居小女孩菲林一起去柏林的超市買運動鞋,兩人自然地展開關于跨國公司的聊天,自然地引出阿迪達斯鞋的生產(chǎn)地越南,引出巖斯的越南之行,最后他又自然地回到柏林把他在越南的見聞說給菲林聽。巖斯通過菲林的話表達他的觀點,突出節(jié)目的主題。
在采訪中,巖斯成功地找到了特別適合表達主題的人物,如阿迪達斯越南分公司經(jīng)理喬爾,越南女工麥伊,并成功地錄制到他們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實音響,捕捉到很多生動的細節(jié),展示他們的個性,凸顯他們的本質,如喬爾的虛偽、麥伊的純樸。用鮮活的人物、生動的故事來表達深刻、尖銳的主題。
巖斯還為這個特寫設計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他站在裝滿12萬只阿迪達斯運動鞋的貨場,組合了整個采訪中典型人物的典型回答,表達他對跨國公司虛偽謊言的思考:“每個人不是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嗎?”“我們的生活只是某種制度做出的安排?!?/p>
此外,巖斯巧妙地截取了14個場景,用精心設計的高品質的音響自然地編織串聯(lián),讓聽眾在聽覺享受中接受特寫本身傳達的深刻主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巖斯自己擔當特寫的講述者(旁白),自然、溫和,理性而略帶傷感,把自己在采訪中的感受、思考、評論與現(xiàn)實采訪的音響水乳交融,一起傳達給聽眾。這種聽覺上的溫和更顯出特寫所報道事實的客觀、公正,更有利于聽眾接受主題。同時,這種聽覺上的完美、悅耳與事件本身的殘酷形成一種強烈地對比,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感染力,讓人忍不住去回味、聯(lián)想、思索。
關于采訪——改變并打破采訪的模式和環(huán)境
成功的采訪為選題的走向、主題的提煉奠定堅實的基礎。巖斯根據(jù)自己對選題的研究,確定了在德國、越南、香港等地要采訪的機構和人物,設計了一系列要采訪的問題。有的采訪是個性化的,根據(jù)具體情況而發(fā)展,如對跨國公司管理人員喬爾和越南女工麥伊的采訪;有的采訪是用一個固定的問題去問不同的人,如前面提到的“如果你在街上撿了50歐元(或50美元),你會怎么做?”
在《生活方式》中,他運用最成功的采訪方法是“改變并打破采訪的環(huán)境”。那么,怎么打破采訪的模式和環(huán)境呢?跨國公司都有一套應對媒體記者采訪的模式,有固定的說法,固定的接待采訪的時間、部門。巖斯一邊按照他們的模式去聯(lián)系、預約,一邊設計自己的計劃。經(jīng)過十多次電話、傳真、郵件聯(lián)系,對方都沒確定采訪時間,巖斯當機立斷,直接飛到越南,直接出現(xiàn)在要采訪的機構,給對方來一個出其不意。他以一種彬彬有禮的、甚至充滿歉意的樣子出現(xiàn)在跨國公司的管理人員面前,結結巴巴地提問,給對方一種優(yōu)越感、安全感,讓對方放松警惕和戒備,忘記應付記者的老方法,自然地回答問題。巖斯說:“我把自己扮成一個天真的甚至有點笨拙的問話者,目的是為了要揭露他們的愚蠢,獲得真相?!?/p>
但在采訪跨國公司的工人時,巖斯采取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工人們不太愿意表達也不善于表達,他就問一些簡單而特別的問題,比如:你記不記得昨天晚上做的夢?工人說我從來不做夢。他就會接著再問簡單又普通的問題,比如:你最喜歡吃的東西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巖斯會準備十幾個,其中可能有一個對方愿意回答,講得比較多,那么,采訪就會逐步深入。而且在提問的時候,巖斯會主動說自己做了什么樣的夢、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目的是讓采訪對象也愿意講自己。巖斯總是這樣和對方聊上幾十分鐘,等對方進入狀態(tài)之后再把準備好的重要問題問出來。
巖斯采訪時只錄音,從不用筆記錄,為的是讓對方自然地說。盡管他每次采訪前會設計許多問題,但真正采訪時卻讓對方覺得他沒有什么準備。巖斯說:“如果你有一整套準備好了的問話,那么你就把對方局限住了,他想說的一些話都沒法說出來,因為不在你問的范圍內(nèi)。所以我采訪需要一種很放松的狀態(tài)。我并不知道他想要說什么,但我是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讓他有機會說出他想要說的話?!?/p>
(作者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學會秘書長)
附:
廣播特寫
《生活方式——越南人為什么不穿阿迪達斯鞋?》(節(jié)選)
作者、講述者:【德】巖斯·亞里許 翻譯:黃炳琦
(獲2006年歐洲最佳廣播特寫獎)
場景一
菲林:嗨,太棒了……(笑)真好玩……
【傳送帶音響
講述者(巖斯):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我跟鄰居的女兒菲林,去了卡爾商業(yè)城。菲林今年12歲,想買一雙時尚的運動鞋。
巖斯:喜歡這雙嗎?
菲林:不。那邊的好一些。
講述者(巖斯):在我們找的時候,菲林跟我講了學校的事。在地理課上,她剛弄懂了“跨國”這個詞的含義。
菲林:然后我們拿草莓酸奶作為例子。草莓來自某一個國家,包裝盒是另一個國家的。參加生產(chǎn)的有好幾個城鎮(zhèn)。比如說,一個把草莓和奶擱在一起,再運到另一個城鎮(zhèn)去,等等。(沙沙聲)
菲林:我想問一下,這鞋是哪兒生產(chǎn)的?
售貨員:看看鞋里邊。一般它們是……
菲林:過去我沒想過……平?!搅艘患页?,你站在貨架跟前,拿了一杯酸奶,味道不錯,就完了。你不會去想,它是在哪兒生產(chǎn)的。
巖斯:如果你在街上撿了50歐元,你會怎么做?
菲林:啊,太好了!哈哈,太棒了!我會去看電影……
講述者(巖斯):菲林最后選中了一雙漂亮的阿迪達斯鞋?;苏?00歐元。這雙鞋有個牌子,叫“生活方式”。
菲林:是哪兒生產(chǎn)的?
售貨員:看這兒……越南制造。
菲林:越南。(傳送帶音響)越南是什么樣的?比如說,越南人吃很多米飯,對嗎?他們有很多稻田,種很多稻子……在德國,我們吃很多土豆……
【飛機聲,音樂
報題:特寫《生活方式——越南人為什么不穿阿迪達斯鞋?》
場景二
【機場音響,開車門,腳步聲
巖斯:阿迪達斯總部。這里不售貨。
接待員:你好。(對話筒)這里來了一位巖斯·亞里許先生……
【音樂
布呂根:請允許我向你介紹。他心血來潮到我們公司來采訪,而我們是一家體育企業(yè),我們有時候也會心血來潮做出一些決定……
安妮·普茨:太好了。機動靈活。就應該這樣!
布呂根:行嗎?
巖斯:非常非常感謝你!
安妮·普茨:是的!我們清楚地表明對赫爾朝根奧拉赫這個地方的忠誠。我們的歷史是從這兒開始的,借用英語的一個詞,我們的“根”在這兒。
巖斯:是一種感傷主義嗎?
安妮·普茨:我要說這是一種歷史的思維,一種精神。我認為,這種精神來自我們的締造者阿迪·達西亞,它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巖斯:嗯。
安妮·普茨:當然,借用今天的新德語,我們有所謂“外包”的做法。它是從80年代末開始的。我們把許多生產(chǎn)基地轉移到了國外,主要是三個國家:一個是中國,然后是印尼和越南。
講述者(巖斯):聽到這兒,我會打斷她,問一問公司的社會責任。
安妮·普茨:公司的社會責任?(笑)
講述者(巖斯):比如,我聽說阿迪達斯工廠曾經(jīng)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把某些農(nóng)田變成工業(yè)區(qū),而在找到其他勞動力更便宜的地方以后,就又把原來的工業(yè)區(qū)拋棄,使它成為一片廢墟。
巖斯:嗯……
講述者(巖斯):但是安妮·普茨如此可愛,我不忍心向她提出這樣的問題。
巖斯:呃……這樣的外包也造成……那么,在這樣的體制里工作會是怎么樣的呢?
安妮·普茨:歐洲人跟亞洲人不一樣,所以,談到“外包”,你不能把事情在一夜之間完成,因為你必須……必須以這樣的方式來進行。換句話說,不能把歐洲文化強加在他們身上,而是要向他們解釋清楚這種文化的好處。(教堂鐘聲)這種文化,對他們,對員工有好處——使他們得到更大的滿足,更快樂。然后他們會生產(chǎn)出更好的產(chǎn)品,結果使顧客也就是我們更高興。
場景六
【汽車喇叭聲,人聲
講述者(巖斯):我下了出租車。一開始,我自己也不清楚能不能在這里打聽到關于“生活方式”運動鞋的情況。(人聲)
講述者(巖斯):后來我認識了濤安。(濤安笑)濤安一輩子都在工廠里干活。有幾年他甚至于到德國當了客籍工人。
講述者(巖斯):現(xiàn)在是傍晚5點。一條筆直的馬路把這個荒涼的地區(qū)一分為二。沒有樹。到處是混凝土的管道。路邊是低矮的棚屋組成的小居民區(qū)。
【貨車聲,人聲,笑聲
講述者(巖斯):工廠的門打開了,濤安和我淹沒在一千個年輕姑娘中間。更多的工人蜂擁而來。(笑聲)
講述者(巖斯):穿桔黃色襯衣的工人為麥當勞兒童角生產(chǎn)玩具,穿白襯衣的為“伊斯派克”公司生產(chǎn)包裝袋。穿淺藍色裙子的為阿迪達斯工作。一位穿淺藍色裙子的姑娘叫麥伊。她24歲,從湄公河三角洲到這里來打工。她就住在我們剛才看到的居民區(qū)附近。勸了她半天,她才答應讓我們星期天到她家去訪問。
場景八
【腳步聲
講述者(巖斯):這次,西貢、新加坡、香港和赫爾朝根奧拉赫之間的電子郵件總算沒有不了了之。三天以后,為我安排了一次40分鐘的訪談。地點在“鉆石廣場”的一座大樓。(人聲)
巖斯:我跟安德利先生有一個約會……
講述者(巖斯): 他長得很高,很帥,留著短胡子,天生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氣度。從走進阿迪達斯氣派的辦公室那一刻起,我們就不是在越南了,我們進入了阿迪達斯公司的王國。
喬爾·安德利先生的時間很寶貴,在我檢查話筒為什么沒有聲音的時候,我也在計算耽誤這幾分鐘浪費了多少錢。從上班時間的角度來看,我讓喬爾·安德利空等5分鐘差不多等于一名工人兩星期沒上班。
喬爾:好像錄音機可以正常工作了,是嗎?那好,唔……早上好。
我叫喬爾·安德利,是阿迪達斯越南分公司經(jīng)理。阿迪達斯在胡志明市設了一個生產(chǎn)聯(lián)絡辦公室,跟我們總部保持聯(lián)系。你大概也知道,總部是在德國的赫爾朝根奧拉赫。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阿迪達斯在越南這個國家的生產(chǎn)情況。
講述者(巖斯):他就像一個學生,力求表現(xiàn)得十分完美。同時,他又很真誠,幾乎有點悲傷。就像一個成年人,腦子里想著完全不同的事情。
喬爾:呃,阿迪達斯、耐克和其他制造運動服裝和用具的公司所以會到這里來生產(chǎn),是因為越南就是這門行業(yè)的所在。
喬爾:我們,呃,想要盡可能地全球化……
講述者(巖斯):(混)我們想盡可能在資源上全球化。我們在越南制造的運動鞋的原材料來自世界各地。
喬爾:……來自世界各地。所以,阿迪達斯是真正全球化公司的范例,從世界各地把原材料運來,在像越南這樣的地方生產(chǎn)……出口到世界各地。阿迪達斯最大的簽約工廠有5萬工人,非常非常大……
巖斯:它一定是全世界最大的工廠之一。
喬爾:排名第二,是的,非常非常大。
【音樂
喬爾:唔,至于工人的平均工資……
講述者(巖斯):(混)每個工人的平均工資是每月35到45美元。工作時間是每天8小時,每周6天,呃,生意是由市場來支配的。
巖斯:能問幾個有關你個人的問題嗎?
喬爾:當然可以……
巖斯:……你來越南有多久了?
喬爾:我是從1988年開始來亞洲生活和工作的。呃,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是的,非常有意思。
巖斯:如果你在馬路上撿到50美元,你會怎么做?
喬爾:呃,很可能我會把它送給我在馬路上遇見的人。
講述者(巖斯):喬爾·安德利會給馬路上的乞丐50美元,而他給一個工人一個月的工資是35美元。如果我有時候忘了自己身在阿迪達斯王國的話,那么他的話提醒了我。
場景九
【貨倉,擴音器音響
巖斯:我清楚地記得聽到瑪爾西娜慘死的消息的那一天。那是在10年以前。我正在柏林的家里吃早飯,在報上讀到了瑪爾西娜的消息。她是印尼一家工廠的年輕女工,為爭取提高工資和改善工作條件進行了斗爭。但她沒有成功。工廠的工人在垃圾場發(fā)現(xiàn)了她的尸體。她被強暴、折磨、肢解和殺害——作為對所有人的警告。
【排練室里的音樂聲
講述者(巖斯):雖然瑪爾西娜的死在歐洲掀起了抗議的怒潮,但它還沒有強大到足以沖擊印尼的海岸。我們的業(yè)余樂隊表達了對印尼工人運動的聲援,為瑪爾西娜寫了一首歌,但只有在排練室的人能聽得到。
【歌聲
但是像瑪爾西娜被害這樣的事件逐漸暴露了耐克這類經(jīng)營模式的真相,有一天,每一個人都能在報紙的頭條看到耐克成功的秘訣:強迫勞動和使用童工。
場景十
【馬路、車輛音響
講述者(巖斯):沿著過道,有六七個房間。麥伊就住在其中一個房間里。
麥伊(越南語,濤安譯):阿迪達斯鞋質量非常非常好,樣子很好看,非常漂亮??墒躯溡敛⒉恍枰⒌线_斯鞋或者耐克鞋。她只需要一雙好鞋,就行了。
麥伊:(混)我來自田江省,12年級考試完以后,我跑到城里來找工作。當然鄉(xiāng)下的日子更好過,那里有我的父母,祖父母,有朋友和鄰居。到城里來是為了掙錢。不是因為喜歡這里才來。
【電視音響
麥伊:這里的生活跟鄉(xiāng)下不一樣。要復雜得多,又吵又亂,人情淡薄。鄉(xiāng)下沒這么多東西,但是有人情味。
巖斯:這里的工作比鄉(xiāng)下好嗎?
麥伊:很難說哪種工作更累。因為我在田里干活,是我自己的事。想干就干,覺得累了就干脆回家。那是我的權利。可是為別人干活就不一樣了。我得準時開工,一直干到下班。(電視音響)
講述者(巖斯):在過去的9個月里,麥伊從早到晚都在給阿迪達斯運動鞋穿鞋帶。一個月領一次工資,30歐元。麥伊把超過一半的工資寄回家。她在這兒跟另一個女工合住一個房間。房間里只有一張大木床,白天當桌子使,可以用來吃飯。
巖斯:如果你在馬路上撿到一張50美元的鈔票,你會怎么辦?
麥伊:(笑)這可不好回答。誰都想弄到錢,可是必須是你自己掙來的才有意義。越南人覺得撿別人丟失的東西不好。
【馬路音響
場景十四
【飛機聲,貨倉,擴音器音響,音樂
講述者(巖斯):回到柏林,我告訴菲林,我跟縫制她那雙運動鞋的工人談話了。
菲林:噢,我的零花錢夠她一個月的工資了。
講述者(巖斯):我還跟她談了關于喬爾·安德利的事。
菲林:什么?他掙多少錢?喔!這可不公平!雖然他是老板。
講述者(巖斯):這時候我又想起了瑪爾西娜,那個在90年代初被殺害的印尼女工。我重讀了報紙的有關報道,發(fā)現(xiàn)謀殺瑪爾西娜的兇手一直沒有被抓到。我注意到安德利的名字出現(xiàn)在報道中。安德利先生是印尼耐克分公司的經(jīng)理,十年前他負責該公司的社會福利。
安妮·普茨:公司的社會責任。(笑)
講述者(巖斯):一開始我還以為是兩個名字的巧合,后來才弄清楚他就是我在越南見到的喬爾·安德利。當瑪爾西娜被雇傭殺手折磨致死時,他就在印尼。當時他正陪著像我這樣的新聞記者去參觀模范工廠,以分散媒體對耐克廠兇殺案的注意力。
【機器滾動聲
講述者(巖斯):今天他為阿迪達斯工作了。嚴格地說,他根本沒有更換工作,因為現(xiàn)在阿迪達斯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家庭,或者一個企業(yè),它是一個體系、一種制度。在遍及全球的集裝箱碼頭,這個制度擁有商品、實力、宣傳工具。阿迪達斯體系按自己的原則行事。
布呂根:呃,工業(yè)在變,經(jīng)濟在變,所以事情就一件接著一件發(fā)生了。
【卡車音響
講述者(巖斯):仿佛整個一個大陸被搬走了。50萬只胸罩,兩輛裝甲運輸車,600臺巨型卡車……每天都有新的貨物在這里裝運。
我站在裝滿鞋的12萬只阿迪達斯鞋盒跟前,突然聽到小雞的啁啾聲。鞋盒背后,有差不多同樣數(shù)量的黃色小雞,是5天前孵出來的,正等待著運往遠方。(雞叫聲)
講述者(巖斯):對這一切,有一個很好的回答。
喬爾:我們想要盡可能地全球化。
講述者(巖斯):但是有些事情最好還是不要問。又何必問呢?既然人人都那么快樂?。ㄒ魳罚?/p>
安妮·普茨:員工感到更滿意,更快樂。
女工一:就這樣,一天天地解雇。完了!那就是你的命。沒人關心我們。
講述者(巖斯):每個人不是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嗎?
【口哨聲
講述者(巖斯):也許有一天我們會認識到:我們的生活只是某一種制度作出的安排。
(欄目主持:李宏 欄目編輯: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