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評論必須遵守法律規(guī)范,基于真實的事實,不得使用侮辱性言語。具體在實踐中,準確把握正當評論的法律尺度還需要嚴格區(qū)分侮辱和激烈的批評性意見之間的區(qū)別;明確侮辱的判斷標準;當言論涉及公共利益時,即使有侮辱性言詞,也要給予更多的保護。
關鍵詞:正當評論 真實 傳播 侮辱 誹謗
一、我國關于正當評論的法律界限規(guī)定
我國1993年《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以下簡稱《解答》)第七條規(guī)定:“以書面或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笨梢娗址杆嗣u權的方式有侮辱和誹謗兩種。傳播中的信息按其性質可分為事實性信息和意見性信息,事實性信息虛假而引起的侵權是誹謗,意見性信息措詞不當貶損人格尊嚴是侮辱。
1.事實真實。一般而言,發(fā)表意見都基于一定事實,因此意見中往往會涉及一些基本事實的陳述?!督獯稹返诎藯l指出:“因撰寫、發(fā)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nèi)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根據(jù)該條規(guī)定,如果評論所依據(jù)的事實是基本真實的,沒有侮辱性質言詞,就屬于正當評論,受法律保護。
2.評論中無侮辱性質言詞。侮辱性的言語侵害了相對人的人格尊嚴,而維護人格尊嚴已是國際社會的共識。《聯(lián)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等國際公約,都在最顯要的地位突出了維護人的尊嚴的信念和準則。大多數(shù)國家都立法保護人格尊嚴。我國《憲法》也規(guī)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并且侮辱不同于批評,不僅無助于公共意見的形成,而且還有可能引起沖突,有害于意見的自由市場。
二、西方國家對正當評論的態(tài)度
在西方國家,根據(jù)意見的自由市場理論,任何意見都應當被發(fā)表出來,因為只有經(jīng)過各種意見的自由辯駁真理才能夠彰顯出來。正如約翰·彌爾頓指出的:“雖然各種學說流派可以隨便在大地上傳播,然而真理卻已經(jīng)親自上陣;人們?nèi)绻麘岩伤牧α慷鴮嵭性S可制和查禁制,那就是傷害了她。讓她和虛偽交手吧,誰又看見過真理在放膽地交手時吃過敗仗呢?她的駁斥就是最好的和最可靠的壓制?!雹偌s翰·密爾也認為:“假定全體人類除一人之外都執(zhí)有一種意見,而僅僅一人持有相反的意見,這時,人類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假如他有權力的話)使人類沉默可算為正當。”迫使一個意見不能發(fā)表是一種“特殊罪惡”。因為“假如那意見是對的,那么他們是被剝奪了以錯誤換真理的機會;假如那意見是錯的,那么他們是失掉了一個差不多同樣大的利益,那就是從真理與錯誤沖突中產(chǎn)生出來的對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認識和更加生動的映象?!雹?/p>
西方國家認為,各種意見自由地發(fā)表是民主社會存在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也是維護正常市場經(jīng)濟秩序的基本前提。美國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指出,信息的自由流通能減輕信息不對稱,增加市場的透明度,會自然形成對經(jīng)營者的約束,也會讓買方、消費者更好地判斷產(chǎn)品和服務的質量和價值,使市場不再渾濁。這種增強市場透明度的作用是回避“劣幣驅逐良幣”的基礎,并形成“優(yōu)勝劣汰”,維護良好的市場經(jīng)濟秩序。受法律保護的意見自由是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個必要的制度機制。沒有良好的意見自由保護機制,會使市場信息渾濁,最終出現(xiàn)“市場關閉”的現(xiàn)象。③
基于以上原因,西方國家對意見的態(tài)度較為寬松,一般情況下,意見的表達只要不具有侮辱性都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即使意見的表達具有一定的侮辱性,在某些情況下也仍然受到法律的保護。如德國和英國對意見的保護程度以“公共利益”為分水嶺。在德國,即使法庭判定某意見具有侮辱性,但如果是為了捍衛(wèi)正當?shù)墓娎娌庞枰詡鞑セ虬l(fā)表,可以成為免責的抗辯理由。④在英國如果滿足以下條件:與公共利益有關,有事實根據(jù),誠實(即確信如此),但不一定客觀,沒有惡意等,即使評論的內(nèi)容是片面的、偏激的,甚至有誹謗性,也不應追究責任。⑤在美國對意見的保護更為寬松,幾乎不受誹謗的追訴。就公眾所關注問題發(fā)表的“純意見性”陳述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以這類陳述為訴因的誹謗訴訟不可能成功,美國各地法院已經(jīng)接受該原則為誹謗法的基本要點。⑥
澳大利亞學者馬丁·斯科特曼認為即使是侮辱性言詞,對其懲罰也應當慎重:“侮辱造成損害是指對原告出言不遜,多有冒犯,但并沒有以任何有形的方式影響到原告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我要強調,侮辱所造成的損害不同于普通法律所稱的因誹謗而造成的損害,區(qū)別兩者非常重要?!睹穹ǖ洹肥欠駪斏婕拔耆杷斐傻膿p害,需要專門進行仔細研究?!雹?/p>
三、如何準確把握正當評論的法律尺度
我國《憲法》也規(guī)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并且侮辱不同于批評,不僅無助于公共意見的形成,而且還有可能引起沖突,有害于意見的自由市場。筆者認為,我國法律規(guī)范將侮辱作為發(fā)表意見的界限是合理的,但這里需要進一步細化和明確三個問題。
1.嚴格區(qū)分侮辱和激烈的批評性意見。侮辱通常是指“欺負、羞辱”,⑧是以言行侮弄羞辱別人,使人蒙受恥辱,其同義詞是“凌辱、污辱、羞辱”。⑨批評通常是基于一定事實,是一種理性的意見表達。而侮辱不一定要有事實基礎,通常是非理性的謾罵和丑化。謾罵是以粗鄙、下流的詞語或圖像等施加于特定人,通常是不講道理的。丑化就是通過夸張和歪曲的文字或圖像手段,把特定人的形象描寫得使人可憎、可惡、可鄙。⑩侮辱直接造成了他人人格尊嚴的損害。
批評與侮辱有一定的相似性。首先,批評是否定的而不是肯定的;其次,批評是貶義的而不是褒義的;再次,批評是令人不快甚至痛苦的,而不是令人精神愉悅的;最后,批評也有可能會使人的社會評價降低,正如表揚有可能使人的社會評價提高一樣。這些特質正是批評的本質表現(xiàn),如果不具有這些特質那就不是批評而可能是表揚了。但不能僅僅因為批評具有否定性、貶義性、令人痛苦、使人的社會評價降低就將其等同于侮辱。如果不是毫無根據(jù)、毫無道理的謾罵和丑化,各種意見都應當被允許發(fā)表和傳播。
2.明確侮辱的判斷標準。判斷一個詞匯是否具有侮辱性不應僅僅看該詞本身是否具有謾罵丑化的含義,而是應當結合評論事件的本身、語言環(huán)境等要素綜合考量。對此,英國以“合理人”為標準來判斷。“合理人”并非為一個完美無缺的公民,亦不是謹慎的楷模。但是,他是謹慎的、勤勉的、小心的人?!昂侠砣恕笔翘摂M的第三人,是具有中等偏上注意義務的人。陪審團在判斷一個言論是否公正時要決定的問題是“一個公正的人,雖然持有很強的個人觀點,或者雖然持有可能是很固執(zhí)的觀點,或者持有一個偏見的觀點——其能寫出此類觀點嗎?”正如英國有判詞寫道:“盡管他有很大的偏見,盡管他的主意很夸張和固執(zhí),一個普通人(即合理人)是否能說出這樣的指責(即被指控為誹謗的指責)呢?如果有可能,無論他的指責是怎樣錯誤、怎樣偏頗,都仍然在法律容許的范圍之內(nèi)?!?/p>
按照這一標準,即使某些言論僅從詞匯本身看起來確實具有侮辱性,但如果一般合理人在同樣的情況下也會作出同樣的言論,那么這種言論就不應當認定為具有侮辱性,而應當認定為是公正的。如以下案例:
1991年12月,兩位年輕女顧客在北京國貿(mào)中心所屬惠康超級市場購物,遭到兩名男服務員無端懷疑,并受到解衣、開包檢查,查實無辜始放行,兩名女顧客起訴到法院。經(jīng)調解,被告國貿(mào)中心向兩位原告道歉,并補償精神撫慰金2000元。吳祖光寫了一篇題為《高檔次的事業(yè)需要高素質的職工》的隨感。針對國貿(mào)說允許帶包進入市場的目的是“方便顧客尤其是方便外國顧客”,吳評論說這是“扎根深遠的洋奴意識”。針對國貿(mào)原告工作人員教訓顧客“這無非是一個女孩子的自尊心受點傷害嘛”,吳評論說這是“混賬話”、“好狂妄”、“恬不知恥”。針對原告在新聞發(fā)布會上說支付2000元人民幣是“一種善意的給付”,吳評論說這是”任意編造“。國貿(mào)中心以侵犯名譽權為由將吳祖光起訴至法院,法院審理后認為侵權不成立。
單獨看這些詞匯本身,確實具有偏激性甚至侮辱性,但放到事件背景中,一般合理人也都會發(fā)出如此憤怒的指責,那么這些指責就是公正的。因此判斷一些詞匯是否是侮辱的,應當結合事件本身、語言環(huán)境,以一般合理人的標準來判斷。
3.當言論涉及公共利益時,即使有侮辱性言詞,也要給予更多的保護。正如《國際記者協(xié)會關于記者行為的原則聲明》第8條指出的,一般情況下,侮辱應視為嚴重的過失,但“這里應當強調的是如果評論涉及公共利益,評論者沒有惡意,即使評論的內(nèi)容是片面的、偏激的,甚至有誹謗性,也不應追究責任”。這方面可以借鑒德國和英國的做法,以公共利益為衡量標準,如果言論內(nèi)容涉及公共利益,即使具有一定的侮辱性也應當予以更寬容的態(tài)度,以促使人們對涉及公共利益事務的討論。再看我國內(nèi)地發(fā)生的另一案例。
2007年6月22日,楚天維權網(wǎng)有網(wǎng)友刊登了一篇文章《收錢不開票,扣貨不開單——滿春工商所上演“執(zhí)法”鬧劇》,并配發(fā)了錄相截圖照片。該文章報道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qū)滿春街的工商人員到經(jīng)營戶的門面去檢查時,扣貨不開具暫扣單,不經(jīng)過任何調查就要罰款。當從經(jīng)營戶手中收到“罰款”后,也不開具罰沒款收據(jù),導致工商人員與經(jīng)營戶大打出手,雙方均受傷,工商人員剛剛從經(jīng)營戶門面內(nèi)拿回來的1.8萬元罰款,也被經(jīng)營戶“搶”回。該文章刊出后,引來網(wǎng)友大量跟貼,其中不乏激烈言詞,原告滿春工商所的兩位工作人員以跟貼侵犯名譽權為由起訴網(wǎng)站經(jīng)營者。
應當說本案言論涉及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指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正當合法利益,其范圍并不十分固定,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含義。對于大眾傳播領域,在美國,賓厄姆(Bingham)勛爵認為,法院所指的公共利益涉及到有關社區(qū)公共生活的事情以及參與這些事情的人,包括諸如政府行為和政治生活,選舉以及公共監(jiān)督這樣的活動,也包括諸如公共實體的管理、機構的管理和公司管理這樣的事情。他指出:“擔任公職的人必須承認和接受這一事實,即他們的公職行為將成為仔細審查和激烈批評的對象?!?/p>
英國報刊投訴委員會(PCC)的《編輯業(yè)務準則》明確指出了公共利益的含義和應用原則,(1)公眾利益包括但不限于:①查明或披露犯罪或嚴重的不端行為,②保護公眾健康和安全,③防止公眾被一些個人或組織的言行所誤導;(2)表達自由本身就是一種公眾利益。
在日本一般認為,“交由公眾,即不特定之多數(shù)人批判之后將會有助于增進公共利益之事”屬于公共利益事項,若純粹只是基于滿足公眾之興趣,或好奇心的事實,則非屬于與公共利害有關之事實。即公眾對于特定事項會想知道,而且想知道該事項之想法系屬正當者,即可稱之為與公共利益有關之事實。典型的例子之一是有關政府或公職人員的報道。第二就是犯罪或審判等方面的相關報道。第三是其他社會關心之事項,此時判斷是否屬于公共利益有關之事實,須視事件類型個別加以判斷檢討。社會名人或大企業(yè)、公共議題或參與公共議題之人士,均應分別判斷是否屬于與公共利害有關之事實。公職人員或公職候選人之素質,常常與其私生活事項息息相關,在此種情況下,即使是屬于個人私生活上的事項,也被視為“與公共利害有關之事實”,同樣的選擇也適用于與公眾人物的情況。另媒體之報道與評論,通常推定為公益目的。
綜合其他國家對公共利益的界定,我們可以看出,大眾傳播中公共利益通常是指與國家安全、政治活動、社會秩序、人們的生命健康等密切相關的事,其中對政治性事件的報道和評論是公共利益的核心內(nèi)容。對于這些涉及重大公共利益事件的評論,即使措詞激烈,有一定的侮辱性,只要不造成嚴重后果,也應當免于法律責任,以使人們免于言論的恐懼,促使人們對公共事物暢所欲言地作出廣泛而深刻的討論和批評。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
(本文編輯:寧黎黎)
注 釋
①[英]約翰·彌爾頓 《論出版自由》,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第46頁。
②[英]約翰·密爾《論自由》,許寶骙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50頁。
③陳志武《媒體、法律與市場》,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0頁。
④張西明《張力與限制——新聞法治與自律的比較研究》,重慶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132頁。
⑤Defamation Act 2009 [EB/OL],http://www.attorneygeneral.ie/eAct/2009/a3109。
⑥[美]唐.R.彭伯《大眾傳媒法(第十三版)》,張金璽 趙剛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頁。
⑦馬丁·科斯特曼《保護名譽權利與新聞自由之間的平衡》,見王利明主編《中美法學前沿對話,人格權法及侵權法專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頁。
⑧任超奇主編《新華漢語詞典》,崇文書局,2006年版,第932頁。
⑨林玉山編著《簡明同義反義詞典》,海天出版社,1986年版,第419頁。
⑩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頁。
Per Diplock J in Silkin v Beaverbrook(1958)2 All ER 516,第 520。
梁偉賢 陳文敏主編《傳播法新論》,香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321頁。
IFJ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on the Conduct of Journalists Adopted by the Second Worl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 at Bordeaux in April 1954 and amended by the 18th IFJ World Congress in Helsing?r in June 1986。
[英]薩莉·斯皮爾伯利《媒體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05頁。
[日]松井茂記《媒體法》,蕭淑芬譯,臺灣元照出版社,2004年版,第98~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