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末推出的《一槍拍案驚奇》,因為反響太過熱烈,武漢說唱團的演員們足足演了兩年。沒有停歇,今年一檔新鮮賀歲劇《海底撈月》,又將在武漢演出市場掀起方言喜劇的熱潮。
12月13日,《海底撈月》的首場演出將在武漢劇院拉開帷幕,在正式與武漢觀眾見面之前,《大武漢》請來主演之一“岔巴子”田克兢,聽他講講關(guān)于《海底撈月》的有趣故事。
6場戲,60年的武漢歷史
如果你看過《茶館》或是《寶島一村》,應(yīng)該對這類話劇的結(jié)構(gòu)印象深刻:全劇不只是講述一個故事,而是通過串聯(lián)起好幾個情節(jié)和片段,反映一群人在時代變遷中的生活狀態(tài)。
《海底撈月》正是采用這一形式,2個小時的長度,6場大戲?qū)?yīng)著上世紀40年代至本世紀初的6段時期。一群生活在城市底層的小市民,隨著時代的變化,嬉笑怒罵間演繹著老武漢味道。
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那時的武漢老百姓在做些什么?他們?nèi)绾斡舆@一次政權(quán)交替,又是怎樣在亂世中尋找快活?三年自然災(zāi)害和文革時期,大家齊心協(xié)力共渡難關(guān),一家飯菜兩家吃;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全民做生意,開始尋思著什么是時髦……
2個小時,6場戲,武漢60年的發(fā)展變遷盡收眼底。《海底撈月》用歡笑活潑的舞臺語言,將這一整段歷史活靈活現(xiàn)地“演”出來?!叭绻闶墙?jīng)歷了那段時期的人,一定會指著舞臺大笑,嘿!當年的武漢就是這個樣!”
地道武漢人,就是這個樣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從小喝著長江水長大,武漢情結(jié)特別嚴重,對寫武漢、演武漢、表達武漢也特別有感情?!碧锟司ふf,在排演《一槍拍案驚奇》時,武漢說唱團就有把武漢歷史變遷搬上舞臺的想法,醞釀策劃了兩年,這部《海底撈月》是原汁原味的老武漢味道。
以人看城,可以說,武漢人的性格特點決定著武漢這座城市的氣質(zhì)。那么,在田克兢眼中,地道的武漢人到底是什么樣?“武漢有著九省通衢的地理優(yōu)勢,近一百年來融匯了來自全國南北的移民,所以,武漢人既有北方人的粗獷豁達,也有南方人的細膩睿智?!?/p>
《海底撈月》正是期望通過一部話劇,為地道的武漢人正名?!艾F(xiàn)在大家談起武漢人,好像
都不準確。” 在田克兢看來,武漢人是“嚼著幾只螃蟹腿子,就可以喝二兩酒”的快活人,穿衛(wèi)生衣打領(lǐng)帶,吵架只會撂狠話卻絕不動手,苦難的時代仍有樂觀的心態(tài),知足開朗,幽默豁達。
“岔巴子”、“嘎巴子”、“王媽”、“栽麥子”、“悶陀子”……這些武漢觀眾再熟悉不過的經(jīng)典角色悉數(shù)登場。這群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的角色,有善良的,有使壞的,他們像一面鏡子,每一個看劇的老武漢人,都能找到自己當年的模樣。
來會、盤條、蛤蟆鏡,您家還記得嗎?
既然是講歷史,那么自然少不了每個時代具有標簽印記的生活形態(tài)。在6場正劇中,穿插著5場過場戲,短短幾分鐘,精致而韻味十足。音樂、畫面、服飾、發(fā)飾、個性語言,都是當時最經(jīng)典的“調(diào)調(diào)”,把你迅速帶入那個時代,
文革時期,經(jīng)濟困難,幾家街坊伙計會合在一起辦個“來會”。每人每月出5塊錢,湊成一筆不小的金額。再抽個簽,按簽號排隊,輪流使用這筆“巨款”。誰家這個月要過生日、娶媳婦,就能添置點大件商品。
那時候,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哪家過生日,就搬出一個小爐子擺在巷子口,摞上鍋開始煮面。街坊們拿著碗尋味而來,每家一碗面,就算是過了個生日。到了夏天,竹床排滿街,“這家的男人,睡著睡著就把胳膊搭在那家女人的身上……”這是其樂融融的老武漢民俗,滿滿都是回憶。
改革開放初期,無論有錢沒錢都惦記著做生意,“盤條”(細鋼絲盤成圈)成為搶手貨。炸面窩的小販,一邊和朋友大嗓門討論著批發(fā)盤條,“有沒有盤條!給我搞個幾千萬的貨!”一邊麻利地炸著面窩,“您拿好,5分錢一個!”荷包沒有一毛錢,卻也要追趕一下經(jīng)濟浪潮,既盲目又可笑。
一部美國電視劇《大西洋底來的人》,成為武漢人接觸西方文化的第一堂課。滿大街的潮男潮女們戴起蛤蟆
《海底撈月》
首演時間:2012年12月13日 19:50
首演地點:武漢劇院
首演票價:80/120/180/280/380元
在首演之后至2013年正月十五期間,《海底撈月》將在武漢陸續(xù)演出近30場,場館分布在武漢劇院、湖北劇院、琴臺大劇院等地,詳情請查詢各大售票網(wǎng)站。
鏡,“鏡片上的商標絕對不摳,那才是正宗?!蹦腥藗兣d留長發(fā),往往從背后看都分不清男女,“頭發(fā)卷的像翻毛雞,背后喊阿姨?!?/p>
這些老武漢元素,不僅能吸引上了年紀的老人,也會讓時下的年輕人新鮮不已?!艾F(xiàn)在的70、80、90后,看完《海底撈月》會恍然大悟,原來武漢的歷史上還有這么些東西?!?/p>
“岔巴子”與“嘎巴子”,經(jīng)典組合出好戲
幾部賀歲劇演下來,田克兢的“岔巴子”與陸鳴的“嘎巴子”成為一對經(jīng)典活寶。這一次,“岔巴子”與“嘎巴子”再聚首,一正一反的角色對比,碰撞出不少爆笑情節(jié)。
“岔巴子”是個典型的武漢小市民,憨厚老實,樂觀豁達,喜歡幫助人,卻也常常好心辦壞事;“嘎巴子”透著蔫里壞,欺負人最是拿手,他善于窺探社會動向,從沒吃過虧,但內(nèi)里也還是個善良人。
2005年,一部《杠上開花》把麻將文化演繹的淋漓盡致,田克兢說,《海底撈月》其實可以稱作是《杠上開花》第二部,《海底撈月》之名,也正是取自麻將術(shù)語。雖然不再如《杠上開花》般全劇都是在講麻將,但是《海底撈月》的每一場大戲之間,都以一場麻將來貫穿,并推動著劇情的發(fā)展。
這是一部讓你笑淚交織的戲。幽默的劇情、扎實的演員、詼諧的臺詞,定會令你笑到飆淚。而徜徉在老武漢歷史之中,你又會被無數(shù)場景喚起當年的種種情懷,因時光荏苒而唏噓,為回憶重現(xiàn)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