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位女士說每次來月經肚子都很疼,聽說艾灸可以治療痛經,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效。如果有效,具體的做法是怎樣的。帶著這位女士的問題,記者走訪了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張國杰。
問:請您介紹一下什么是艾灸。
答:艾灸是用灸草炷或灸草條在穴位上燒灼、熏熨的治病防病的一種療法。咱們平時經常聽說“針灸”,其實,“針灸”就是針法和艾灸的合稱。艾灸的防病保健作用在很多醫(yī)書上都有記載,《扁鵲心法》指出:“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
現(xiàn)代大量的臨床實踐也證實,艾灸對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多種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尤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一定效果。曾經一個時期,針療得到不斷發(fā)展,而艾灸卻被冷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識的增強,艾灸奇特的養(yǎng)生保健作用正逐漸被大家所認識。
問:艾灸可以治療痛經嗎?
答:痛經是指女性在行經前后或者經期,小腹及腰部感覺疼痛,經常還會伴有面色蒼白癥狀,甚至出冷汗、手足發(fā)涼、頭暈惡心。中醫(yī)認為,痛經多為肝郁不舒、氣滯血瘀,或寒凝經脈、氣血不暢所致。治療痛經宜活血化瘀、溫經止痛。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采用艾灸有明顯的止痛效果。
問:艾灸防病治病的原理是怎樣的?
答:咱們經常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艾灸防病治病的原理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打通經絡。具體來說,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艾灸能對人體起到以下作用。
調節(jié)陰陽: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就會發(fā)病。艾灸能使失衡的陰陽重新恢復平衡。
調和氣血:氣是生命之源,氣血充足、氣機條達則人的生命活動正常;反之,則發(fā)病。艾灸可補氣養(yǎng)血、疏理氣機,且可提升中氣,以達養(yǎng)生保健的目的。
溫通經絡: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經絡通暢則利于氣血運行及營養(yǎng)物質的輸布。若病邪侵及經絡導致其閉阻不通則會引發(fā)疾病。艾灸通過溫暖肌膚經脈、活血通絡,達到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癥的效果。
扶正祛邪:艾灸通過對某些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體正氣,增強機體防病抗病能力。
另外,現(xiàn)代研究還證實,艾灸能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的產生,提高其免疫效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同時,艾灸還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tǒng)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有利于多種疾病的康復。
問:請您介紹一下艾灸的方法。
答:中醫(yī)臨床上常用的艾灸方法有四種:直接灸、懸灸、艾灸器灸、隔物灸。
直接灸:用艾絨捏成圓錐體,也叫艾炷,直接放到身體穴位和病痛處點燃施灸。
懸灸:用艾絨卷起來的長條狀圓柱艾條施灸。將點燃的艾條懸于距離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至于燒傷皮膚,以出現(xiàn)紅暈為度。
艾灸器灸:借助艾灸器施灸。它的優(yōu)點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操作方便,刺激作用溫和。
隔物灸: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上某種物品施灸。間隔的物品通常有姜、蒜、鹽、藥等。因為間隔的物品不同,治療作用也就不同。
問:最后,請您具體談談艾灸治療痛經的方法。
答:介紹幾種簡單易操作的艾灸方法。
艾條灸:用點燃的艾條在患者的腹部、腰骶部及小腿內側等部位施行溫和灸。當患者感受到艾條熱度向皮膚深處灌注或出現(xiàn)灸感感傳時,疼痛可逐漸緩解。
隔姜灸:將生姜切片,放置于肚臍、關元穴處,取艾絨如蠶豆或棗核大小,放在姜片上,點燃艾絨施灸。
中成藥灸:取云南白藥酊,或正紅花油、復方丹參液、當歸注射液等適量,用棉簽蘸藥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再取關元穴、肚臍處,用點燃的艾條在搽藥部位施行溫和灸。當患者感到艾條熱度向皮膚深處灌注或出現(xiàn)灸感感傳時,疼痛可逐漸緩解。
問:艾灸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項嗎?
答:艾灸適用于寒性體質的人群,一般有手腳冰涼、精力不濟、易受寒、怕冷、腹瀉等癥狀。熱性體質(口腔潰瘍、膿包、怕熱不怕冷、便秘等)人群一般不適合艾灸。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wěn)等情況下不宜艾灸。艾灸時不要吹風,艾灸后一小時之內不要洗澡。具體到治療痛經來說,艾灸要在經前3~5天開始,每日一次,到月經來潮時停止,經期不要做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