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編程控制器是集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為一體的工業(yè)自動化計算機。它是在電氣控制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開發(fā)出來的,具有功能強、可靠性高、使用簡單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生產機械和生產過程的自動控制中,并且在其他領域不斷延伸。盡管大多數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均開設了這門課程,但由于未能正確理解可編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能熟練操作運用可編程控制器應用技術的中職學生很少,尤其是基礎相對薄弱的中級工班學生。
一、學生沒有正確理解可編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的原因
筆者通過向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和與同行探討分析,發(fā)現學生沒有正確掌握可編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的原因,既有教材上可編程控制器原理介紹不具體和教師不重視的因素,又有學生受到電器控制并行工作方式束縛的因素。
《可編程控制器原理及其應用》(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第二版)教材,在介紹可編程控制器原理方面,只是簡單地講述了可編程控制器工作的三個過程,并沒有具體、詳細、形象地講解其串行工作方式和輸出滯后等問題。部分教師受“理論夠用”理念的影響,不重視可編程控制器原理的講解,也造成學生難以領會可編程控制器的串行工作方式。
中職學校一般都是在二年級下學期或三年級才開設《可編程控制器原理及應用》課程,在學習此課程之前,學生普遍都已學習了《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等電器控制課程,雖然為學習《可編程控制器原理及應用》打下了邏輯控制基礎,但也容易帶來思維上電器并行控制的慣性,不利于學生學習和應用可編程控制技術。
二、可編程控制器工作原理的幾個要點
可編程控制器是一種工業(yè)控制計算機,其工作原理建立在計算機工作原理基礎上。計算機的CPU是以分時操作方式來處理各項任務的,計算機在每一瞬間只能做一件事,程序按指令逐條執(zhí)行,反映到可編程控制器原理上,有集中采樣、集中輸出、周期性循環(huán)掃描串行工作方式等特點。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兩個要點:一是由于PLC是集中采樣,在程序處理階段即使輸入發(fā)生了變化,輸入映象寄存器中的內容也不會變化,要到下一周期的輸入采樣階段才會改變;二是由于PLC是串行工作方式,所以PLC的運行結果與梯形圖程序的順序有關。這與繼電器控制系統“并行”工作有質的區(qū)別。它有效避免了觸點的臨界競爭,減少了繁瑣的聯鎖電路。
三、開展可編程控制器工作原理及其他理論教學的幾點想法
1.要重視可編程控制器工作原理教學
目前各技工學校使用的《可編程控制器及其應用》教材,對內容的深度、難度作了較大調整,采用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一體化的模式,盡可能多地使用圖片、表格等形式展示知識點,使其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但在教材內容的深度調整中卻忽視基本原理的描述。而教師也片面認為職業(yè)技術學校學生基礎差,理論夠用就行,就隨意地“照本宣讀”甚至刪減必要的理論教學。在沒有“吃透”職業(yè)活動導向教學法,沒有領會一體化教學本質的情況下,更容易走極端,狹隘地認為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就是不需要各種理論、原理的教學。其實中職教學必須堅持以能力為本位,這就需要教師合理確定能力結構和知識結構,靈活地運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在職業(yè)活動導向教學法或者一體化教學實踐中一定要注意理論內容的處理,同樣要重視必要的理論教學。
2.要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自主構建知識
可編程控制技術雖是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控制技術,但它與現代社會生活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只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就一定能找到其中的生活元素。教師要善于將學生的生活元素融入枯燥的理論知識教學,既要做到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又要切合中職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一旦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有趣,理論課教學也將事半功倍。
筆者在講述可編程控制器“輸入掃描階段”時,曾用下面的例子幫助學生構建串行掃描工作制。串行掃描就如同爬一幢四層宿舍樓,宿舍樓每層10間。宿舍門開的為信號“1”,宿舍門關的為信號“0”。串行如同從101室、102室一直走到110室,上樓梯到二樓,又從201室、202室一直走到210室,以同樣的方式走三樓、四樓;掃描如同每經過一個宿舍,記下相應狀態(tài)(0或1)。從101室、102室……走到410室,比如原來105室的門是開的,狀態(tài)為“1”,可當離開105室時,它就關上了,狀態(tài)又變?yōu)椤?”,可記下的是“1”,也就是存入“輸入映像寄存器”為“1”,要改變也只有等下次(下一個掃描周期)。
3.要感性地、形象地開展理論教學
理論本來就來自于生活實踐,再抽象的原理,都有其感性的具體的成分;再復雜的思維,都有其邏輯性。中職學校的學生基礎確實相對薄弱,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但感性認識、形象思維能力較好,我們要“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教師在利用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直觀形象開展理論教學的同時,更應該通過查找資料、同行探討等方式疏理出便于形象表達、易于學生接受的原理描述方式。如筆者在講解可編程控制器循環(huán)掃描過程的“輸出刷新階段”時,為彌補教材在這方面的缺失,用以下實例幫助學生建立什么是“輸出刷新”。
輸入信號X00點的狀態(tài)在后續(xù)的5個掃描周期中分別被刷新為1,1,0,0,0,試分析輸出點Y00—Y02的輸出狀況,已知第0掃描周期中I/O點狀態(tài)被刷新為:X00(0)—0 Y00(0)—0 Y01(0)—0 Y02(0)—0
掃描過程示意圖
在每一掃描周期內,用戶程序是按梯形圖,從頭開始由左到右、由上到下,逐條執(zhí)行,直至程序結束。
根據梯形圖邏輯每個周期程序執(zhí)行的結果是:
Y00(N)=Y01(N-1) Y01(N)=X00(N) Y02(N)=Y01(N)
已知:X00(0)=1 X00(1)=1 X00(2)=1X00(3)、(4)、(5)=0
所以第一周期的結果是:
Y00(1)—0 Y01(1)—1 Y02(1)—1
Y00(1)=Y01(0)=0 Y01(1)=X00(1)=1 Y02(1)=Y01(1)=1)
同理可得第2~5周期的輸出結果是:
Y00(2)=1 Y01(2)=1 Y02(2)=1
Y00(3)=1 Y01(3)=0 Y02(3)=0
Y00(4)=0 Y01(4)=0 Y02(4)=0
Y00(5)=0 Y01(5)=0 Y02(5)=0
(作者單位:浙江省建德市工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