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敢說真話、敢斗邪惡、為民請命的包青天。其實,歷朝歷代都有秉公執(zhí)法的人,如漢朝的張釋之不畏權(quán)勢,不徇私情,故當時有“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的美談;明代的海瑞,一生剛直不阿,被譽為“海青天”,亦稱“包公再世”、“南包公”;清代的于成龍,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贊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貪官聞之色變,百姓稱之為“于青天”。
這里講述一個比包拯更早的人物,他執(zhí)法如山,留下了“南山可以改移,此判終無動搖”的美談。
話說唐開元初,京兆尹李元 接到唐玄宗的指令,讓他去疏決三輔。京兆這個詞古書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漢代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當時漢武帝劉徹將京師長安周邊的地域劃分為三個區(qū)域,“尹”就是太守的意思。唐代以雍州為京兆府,設(shè)置了京兆尹,京兆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京兆尹就是當時京都長安地區(qū)的最高行政長官。所謂京,就是極大的意思,兆則表示數(shù)量眾多。用京兆這個名,可以顯示出一個大國之都的氣派與規(guī)模。
李元 為什么能得到唐玄宗的欣賞呢?原來和他在處理太平公主與僧人碾爭一事上的作為有關(guān)。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女兒,從小養(yǎng)成了專橫跋扈、唯我獨尊的脾氣。當時的一國之主唐中宗并不熱心于為李家天下當家做主,生性好強的太平公主就在自己的周圍建立一股政治勢力。唐中宗對她的做法不聞不問,使太平公主的勢力日益強大,百官順應(yīng)迎合,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敢惹她,導(dǎo)致朝廷的許多官員都以太平公主的好惡為自己的行動準則。
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李元 正出任雍州司戶參軍,就是在雍州負責管理審制的地方官。那時李元 還是個青年,長得瀟灑,做事謹慎。隨著秋風涼雨,漫長的冬季一步步逼近了長安。長安的冬天,天寒地凍,冰雪皚皚。冬天降臨,長安無論士庶,都去戶外活動。這天,太平公主帶領(lǐng)隨從出長安到郊外游玩,信步來到京城之西。放眼望去萬木凋零,冷風凜冽,她覺得實在沒有什么好風景可看的,于是就帶著大批隨從去雍州游玩。因雍州離京都長安很近,時間不長一行人就到了雍州地界。
太平公主不喜好狩獵,車輦就前呼后擁地來到雍州的一座寺院——積云寺。太平公主燒了炷香,叩拜完畢,由住持老和尚引路,帶領(lǐng)隨從們在寺院里轉(zhuǎn)了起來。當步出大殿時,發(fā)現(xiàn)西南角有一盤大石磨,她慢慢走近,用纖纖玉指在石磨上摸了摸,發(fā)現(xiàn)石磨不僅結(jié)實平整,而且磨邊刻著精美的花紋。此石磨系用青石造就,此青石質(zhì)地上乘,其表面隱隱泛著綠光,十分惹人喜愛,她便回頭對老和尚說:“住持,我家眼下正缺少一盤石磨。我看這石磨甚是喜歡,讓我把它帶走,就權(quán)作寺院敬奉我的禮物吧!” 隨從心想,一具石磨值幾個錢,大名鼎鼎的鎮(zhèn)國太平公主想要,那是賞他們的臉。不等老和尚同意,隨從們上來就把石磨搬到車上去了。
老和尚暗暗叫苦,但又不敢得罪太平公主,只好賠著笑臉說:“阿彌陀佛,這盤石磨能被公主看中,也是我們寺院的福氣?。〔贿^……”
“什么不過?公主能看上你們寺院的東西那是你們的造化?!彪S從中一人大聲說道。
“公主啊,這石磨是本寺幾百年前傳下來的。還有,我們寺院有一百多個和尚,平日全靠這盤石磨磨米磨面的。沒有它,可就麻煩了。請公主行個方便,將它留下來吧!”老和尚爭辯道。
太平公主有點氣惱了,她扭回身不再理睬老和尚的嘮叨,把臉一沉,氣勢洶洶地朝隨從們喝道:“還磨蹭什么?給我搬走!”說完,頭也不回出了寺院,上車走了。
寺院的很多和尚聞聲趕過來,他們站在老和尚的身后,因害怕太平公主的權(quán)勢,不敢當面阻攔,眼睜睜地看著太平公主的隨從們把將石磨卸下,又搬上車運走了,卻又毫無辦法。
“這……到底還有沒有王法啦?”老和尚氣得瞪大眼睛,胡須不住地抖動。待太平公主走后,僧人紛紛對老和尚說:“告她去!聽說李元 是個不畏權(quán)勢的官員,老百姓遇到冤枉的事兒都愿去找他,我們到雍州衙門告她一狀?!彼聫R的僧人怎么能告倒權(quán)傾天下的公主呢?老和尚又想了想,常聽人說李元 一向為官清廉,審案公正。眼下只能這樣了。于是,他們寫下狀子,將太平公主告至雍州府,要求州府主持公道,要太平公主將石磨歸還寺廟。
雍州司戶李元 接到狀子,立即作了調(diào)查,結(jié)果證實這盤石磨確實是寺院的。
原被告當時雙方勢力對比懸殊。李元 拿著狀子思之再三,自己只是個司戶,在當時,司戶是比七品芝麻官還要小的小吏。但他覺得石磨是積云寺的財產(chǎn),太平公主不該強奪,他不管太平公主的權(quán)勢有多大,遂判太平公主將石磨歸還寺院。
當時太平公主權(quán)勢震懾天下,就連皇帝也不放在眼里。她萬萬想不到,這么一個小官,竟不買她的賬,將石磨判給僧人,頓時鳳顏大怒。小小的李元 竟敢摸公主老虎的屁股,敢跟她較勁兒,真是活得不耐煩了。于是派人找雍州刺史竇懷貞興師問罪。
作為京城的長安,當時屬雍州地界,京城人士的糾紛常常由雍州府處理??墒蔷┏抢锏倪_官貴人太多了,一件小小的案子,說不準其事主背后有什么背景,更不知有何方強大的勢力,處置不好就會引火燒身。身為雍州刺史的竇懷貞,深知雍州刺史是個很不好干的差事。眼下這件官司太讓人撓頭了。按道理說,石磨是寺廟的,被人強奪,判令歸還就是了,可這個人偏偏是權(quán)傾朝野的太平公主,如此就不那么簡單了。他平時也常聽說太平公主經(jīng)常非法霸占老百姓的田地財產(chǎn),可這誰又能管得了呢?現(xiàn)在自己的下屬李元 竟為了小小一盤石磨,吃了熊心豹子膽,敢跟太平公主作對,這罪責誰能擔當?shù)闷鹧??于是,他馬上召見李元 ,厲聲責備道:“你怎么這么糊涂,竟然把石磨判還給寺院! ”李元 一聲不響地坐在那里,就像沒聽見一樣。竇懷貞不耐煩了,他從幾案上拿起毛筆,遞給李元 說:“快,把判決書給我改過來!”面對頂頭上司要求改判的壓力,李元 接過毛筆,在判決書上寫下九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南山可移,判不可搖也!”南山就是長安南面的終南山。這九個字的意思是:終南山可以移動,我這個判決絕不更改!
竇懷貞以為李元 把判決書改過來了,他興沖沖地拿過判決書瞪大眼睛看了一眼,不禁一愣,“你……”竇懷貞氣得話都說不出來了,他把袖子一甩,灰溜溜地見太平公主去了。
聽竇懷貞述說了事情的經(jīng)過,太平公主問道:“那個司戶李元 到底是何來歷?”太平公主覺著僧人告狀,李元 又秉公處置,事情背后可能有其他文章。竇懷貞忙拜道:“稟公主,那李元 已然離衙而去了。李元 這個人,一貫公正廉明,當初在雍州小有名氣,下官到任后覺得此人不錯,因而擢拔他為司戶。如果真的殺了他,恐怕會激怒老百姓?!?br/> 太平公主和她的母親武則天平時都信奉菩薩,如果菩薩看到寺院的財物被侵奪,和尚受到欺侮,是不會饒恕她們的,得罪人不怕,菩薩可是得罪不起的!想到這兒,太平公主沉吟道:“李元 回家最好。也罷,你起來吧?!?br/> 過了數(shù)日,太平公主派人悄悄把石磨送回了寺院。這件事情傳遍京城,人們紛紛對李元 寄予了滿懷的同情。他 的判詞也成為佳話,漸漸地,這九個字又演化成為“執(zhí)法如山”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