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不起眼的小段子:在一輛公交車上,中途上來兩個小學(xué)生,從上車開始倆人就在嘀咕。一個說:“你說吧。”另一個說:“我不敢,你說吧。”倆人磨嘰了半天最終決定“咱們一起說”。于是,“1、2、3”之后,兩個人一起喊了一句:“司機,開一下門!我們坐錯車啦!”全車人爆笑,司機也笑得不行,破例將車停在路邊讓他們下車了。
兩個孩子讓我覺得很了不起。
在站臺上下車,是坐公交車的規(guī)矩。這兩個孩子的了不起,不在于他們打破規(guī)矩,而是讓別人心甘情愿地、充滿歡樂地為他們在規(guī)矩之外做了變通。
能“四兩撥千斤”其實很難。
曾經(jīng)看到一個兩三歲的小孩子手里拿著心愛的玩具,遇到稍大點兒的孩子來搶,雖然死死抱住,怎奈力量太小,還是被推倒了,并且失去了手里的玩具。過些天我再看到這個小孩子,發(fā)現(xiàn)只要碰到一個向她跑過來的大孩子,她就先把抱在懷里的玩具遞出去,或者直接把玩具扔出去跑走。
這其實就是現(xiàn)在很多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要不然好,要不然壞;要不然沖動、冒進,要不然逃避、退縮;只能在順境中享受“一帆風(fēng)順”,但凡遇到一點兒小挫折,就以為碰到了“驚濤駭浪”,棄船而逃,有的甚至連命都不要了。
許多猶太媽媽會問孩子這樣一個謎題:“假如你的房子被燒毀,你會帶著什么東西逃跑?”如果孩子回答是錢或鉆石,母親將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么嗎?你要帶走的不是錢和鉆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會永遠伴隨著你。 ”
所謂智慧,就是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處理事情的能力。
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并不缺少智慧,“四兩撥千斤”就是一種柔軟的智慧。但是,我們卻在孩子與這種智慧中間設(shè)置了屏障。
我也是一個小學(xué)生的家長,看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小段子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她會怎么辦?想來想去的結(jié)果是:這樣的事情不會在我的孩子身上發(fā)生。
我根本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fā)生。我一定會陪著孩子一起坐車,如果我沒有時間,就一定會找人陪她……我會想盡一切辦法,不讓孩子單獨面對這樣的事情。
這大概就是問題的關(guān)鍵了。在成人內(nèi)心深處也生長著一根寧折不彎的木棍,我完全可以這樣想:我不用這么較勁,我只要教會孩子遇到突發(fā)情況如何處理就可以了。
一根木棍怎能教會別人如何柔軟?
其實不用太較勁,放輕松了才能擁有智慧:成人放開孩子的手,讓他們擁有犯錯誤的機會;孩子放開緊張的心,在成長的路上時不時地犯點小錯誤,無傷大雅。
(摘自《青春熱線》)(責(zé)編 達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