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對于十五六歲跨入職業(yè)學校的她們,這將是一個新挑戰(zhàn),對于即將帶班的我也是。她們用一雙雙稚嫩的眼睛打量著陌生的學校,我用關注的眼神打量著陌生的她們,在這個即將組建的新集體中,她們將充當什么樣的角色,當大家都離鄉(xiāng)背井在新的環(huán)境下尋找友情新的歸宿時,其中有這樣的一個女孩吸引了我的注意。軍訓隊伍中的她一人能抵兩人的位置,滿臉的青春痘,頭發(fā)卷而凌亂地扎在一起,聲音相當洪亮,軍訓的宿舍里常常傳來她和同學們歡樂的笑聲,她仿佛和每個人的關系都很好,除了在軍訓中偷點小懶、犯點小錯之外,一切都很正常。軍訓后的班委選舉她的人氣也很旺,她儼然成了班級最受歡迎的學生,因為她的外向和開朗。以下我們暫且稱其為F。
二、案例呈現
軍訓后,整個班級進入了平靜的學習生活,可是一周后,和F關系很好的A同學跑來跟我說一個奇怪的現象,她的錢包里少了20元錢,但剩下的50元還在,A還很奇怪地說整個下午錢包都沒離開自己,只是下午和F在校門外吃了個飯,當然她絲毫沒有懷疑F之意。此事剛過沒兩天,F宿舍的同學都來辦公室找我,說自己的牛奶不見了,十字繡不見了,甚至有一人的手機卡也不見了。這樣奇怪的失竊現象不容我多想,就聽另一個同學怯生生地說看見是F拿了,接下來大家都紛紛地講述自己東西離奇的丟失過程。為了慎重起見,我并未直接找到F,讓她們搜集證據,如留F一人在宿舍時,偷偷觀察她的行為。果真,兩天后她們收集好證據來找我,是那個丟失的手機卡在F的抽屜里,他們用手機拍了照拿給我看。至此,事件真相已經水落石出了。隨后,我找來F,單獨跟她詳談,之前她的表情還挺自然的,當我提起宿舍丟東西的事情,她一臉茫然,還一口否認是她,我讓她想清楚再說,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難了。她眼睛朝另一個方向看,淡淡地說沒有。我就坐著靜靜等待,期望她能自己說出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她就始終僵持在那,我看她是不會有進一步的表現,就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了一遍,給她看了大家拍的照。只見她的眼淚一滴、兩滴滴落在地上,還承認之前她拿了同學的20元錢。隨后,我又給她講了這件事情的性質、嚴重性及其后果。她抹著眼淚帶著哽咽的聲音懇求我不要告訴她爸爸,不要讓她離開學校,她今后再也不會這樣了,她能來這個學校是多么不容易,伴隨著她逐漸增大的哭聲,我的心也軟了,決定幫她們開一個宿舍內部會議,讓她向舍友們道歉,請求大家的原諒。
這次會議表面上是很成功的,場面也足夠熱烈,這個年齡的孩子們還是有足夠的同情心和寬容心的,F同學也非常誠懇地說她拿人家的東西是出于一種壞習慣,并不是由于經濟困難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她將歸還同學們東西并保證以后都不再犯了。會議圓滿地結束了,望著六個遠去的背影我期待著這就是結束。
平靜的日子沒過多久,我就接到F所在宿舍同學的電話,F又拿了和別人同樣型號的手機充電器,此外,還說F經常晚上打電話,一打就是幾個小時,影響大家睡覺。舍友們也慢慢對她失去信任了,宿舍里的柜子都上了鎖。她和班級同學也日漸疏遠了,卻和外班的同學走得很近。我不得不再次找來F,她自始至終不說話,只說常和她打電話的是她的朋友,此時的我感覺自己非常被動,一時沒了主意,一是擔心話說重了她承受不了,二是擔心她目前的狀態(tài)繼續(xù)惡化下去。我讓她注意不要影響其他同學就結束了這次談話。反復思考后我決定從了解她開始,從她初中班主任那得知她在初中時就是如此,她爸一直在外打工,只有她媽在家?guī)?。如今的她正在爸爸打工的城市就讀,從和她的言談中我得知她是畏懼她爸的,從和其他同學的交談中得知F一直說家里很有錢,這又和實際情況不符。我決定先和她爸進行一次溝通。她爸看上去是一個明事理、講道理的人,很客氣地和我交談著,可當F出現時,他臉馬上一黑,一邊嚴厲地訓斥一邊動手打F,F一邊躲一邊哭,我連忙制止她爸,制止這本不該屬于十五六歲女孩和父親的交流方式。他爸對她的不良習慣是知道的,同時又說她肯定是又交了網友才有那么多電話,幾天就用去三四百的話費,并當即沒收了她的手機,F在她爸的要求下寫下了保證書。
此后的F在校園里總是孤獨一人,在教室里總是趴在桌子上,遇見我也是遠遠地走開,不過即使這樣的高壓依然沒使她有所改變,她不知用哪來的破手機依舊常打電話。
“改變一個人,要從心靈開始”,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應該是在準確把握其內心世界后的行動。前兩次的失敗告訴我,我們并未走進F的內心。F的內心是什么?一個嚴厲而相對陌生的父親,一群已經遠離的朋友,一個不令自己滿意的外表,一個不令自己滿意的家庭,以及一個不能一下改掉的壞毛病。所有的問題集中在一起,她選擇了逃避,選擇了偽裝,在她口中有一個富裕的家庭,在她電話里有一群永遠也聊不完的朋友。總之,癥結就在自卑及一個連自己都不能克服的壞毛病。處方是什么呢?就是找到自信再逐漸改掉壞習慣。F同學是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的——開朗大方,同時,她有著這個年齡孩子對友情特殊的需求,介于以上兩點我認為對于F同學的教育應是讓其遠離“誘惑”,回歸集體,樹立自信,學會溝通。首先我和其父進行了一次比較徹底的交談,建議其走讀,遠離宿舍這個誘惑,同時對她嚴格要求。其次,我找來了F,改變了和她溝通的方式,用朋友式的談話模式鼓勵其參加班級活動,并成為活動策劃人、主持人。她的幽默和開朗再次給大家?guī)砹丝鞓?,我也借此機會告訴大家要以發(fā)展的觀念看待人,此后的運動會等各種活動她都能積極主動地參加。還記得前幾天剛剛結束的愛眼日活動,她扛著桌子跑上跑下開心地沖我喊:“老師,瞧我的力氣多大!”這是一個怕受冷落的孩子,回歸集體后變了很多,當然她同樣會遇到問題,可她已懂得敞開心扉。最近班級里在安排去外地見習,涉及住宿的安排,同學們對她還是存在著顧慮,其他同學都定好房間后,她的眼神中就更多了幾絲暗淡,我拍了一下她的肩膀說,愿意和我同住嗎?她笑了說好的呀。她終于不再封閉自己,甚至學會了和老師溝通,不是那個曾經見了老師就跑,只在學生中發(fā)言的人了。對于她愛拿別人東西的習慣她已慢慢在改,更重要的是她開始正確認識自己,能處理好和同學之間的關系了。
三、案例反思
教育是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講求高效的大環(huán)境里,教育也被高效了,其結果只能是欲速則不達,習慣的養(yǎng)成及改變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像企業(yè)家要求商品一樣講效率,尤其是班主任,學生不是我們的作品,他們是有生命的個體,我們應本著人性化的理念引導學生,作為“隨風潛入夜”的春雨達到“潤物細無聲”才是最高境界。本次案例中之前選擇的方案都宣告失敗,首先選擇的情感教育法——宿舍會議沒能改變人性中的“惡”;其次使用的理性高壓法——家長強壓也沒能成功,反而適得其反;最后成功方案是通過癥結的分析,適當控制,并通過實踐和活動的熏陶放大閃光點,讓其重持信心,逐漸改正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