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陶行知先生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教學中要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實施語文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生活。
關鍵詞: 語文生活化 教學內(nèi)容 教學形式 作業(yè)設計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要求:“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要含于生活,延于生活。語文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指出:“要使學生真正扎扎實實地掌握并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須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讓語文教學與學生心靈相溝通,讓語文課堂與社會天地相接壤?!币虼?,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回歸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愉悅地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怎么教,學生應該怎么學,語文教學怎樣與學生生活整合呢?我在實踐新課程理念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過程中,對語文教育生活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作了初步的嘗試與探索,現(xiàn)談談自己的體會與感受。
一、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讓語文貼近生活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我們理應以教材為起點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語文教學與生活的溝通,但語文教學僅靠課本上的這點內(nèi)容是遠遠不夠的。在語文教學中,要擴大教學內(nèi)容的范圍,從課本內(nèi)容延伸到生活內(nèi)容,拓寬視野,熏陶情操,讓語文走近生活。
一方面,五彩繽紛的電影電視,眼花繚亂的報紙雜志,浩如煙海的各類書籍,都可以作為語文教材的輔助與補充。比如,比較魯智深、李逵、武松的形象有電視劇《水滸傳》,講《美猴王》有電視劇《西游記》,講說明文《蘇州園林》有大量的圖片,講《在烈日和暴雨下》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講唐詩宋詞有《唐之韻》、《中國千古名篇音樂朗誦會》等大量的優(yōu)秀音像制品,這樣學生學到的就不只是課本上的一篇,而是十篇八篇。既拓寬了視野,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引發(fā)了學生對文學的學習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在生活中總會碰到各種痛苦、磨難和挫折,要面對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這時,如果正確對待,把種種不如意看做生命必須經(jīng)歷的一部分,那么負面的東西就會轉(zhuǎn)變?yōu)榉e極的因素。如我在教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一文時,給學生講述了杰克·倫敦的生平,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生命的可貴,還介紹作者其他的文章,如《野性的呼喚》等。還給學生推薦了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生命的意義》,張曉風的《敬畏生命》等,讓學生親近這些永不屈服的靈魂,感受到生命的堅韌,引發(fā)對生命哲理的思考,激發(fā)對生命的熱愛,明白對于生活中的磨難與挫折要堅強面對,要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二、教學形式“生活化”,讓語文走進生活
傳統(tǒng)語文教學只單純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重視教師的教,忽視了學生的學,忽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生活的聯(lián)系。教學方法的單一,使學生喪失了整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學生的想法和觀點受到了壓制,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課堂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生機?!墩Z文新課程標準》倡導“以人為本”,提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的全新理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學的形式要沖破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法,采用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劉良華說:“不要擔心把語文課上成文藝課?!蔽覀冊谡Z文課堂上,完全可以朗誦,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可以看電影,可以表演,可以做游戲……只要是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形式就可采用。教學戲劇單元時,可以讓學生編成課本劇表演;教學《學問與智慧》時,談到“讀書是否有益”,可讓學生模擬辯論現(xiàn)場進行辯論;教學《長征組歌》時,可教學生唱歌;教學《長征》時,可播放《長征》的電影等,這些生活化的教學形式可以把知識鞏固融入到活動實踐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語文真正走進生活,讓學生生活變得充實。
三、作業(yè)設計生活化,讓語文服務生活
呂叔湘先生說:“語文跟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钡拇_,語文知識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電影電視、電話網(wǎng)絡、食品包裝、路上的各種廣告牌標語等,都是語文學習的資源。因此,讓語文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機會,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開放的、多元的學習平臺,擴大視野,增長見識,提升能力,培養(yǎng)素質(zhì)。把部分語文作業(yè)加以改革,適當加以開放,讓學生傾力向生活拓展,走出課堂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課堂,設計一些精彩有趣的課外作業(yè),而非機械性地抄寫,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使語文學習真正運用于生活實際,并且使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入生活,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下面是我自己積累的一些簡單易行且豐富多樣的語文作業(yè)設計經(jīng)驗:
1.與人交流,培養(yǎng)口語表達能力。
學習《皇帝的新裝》、《七顆鉆石》等故事性較強的文章,可布置學生回家后用講故事或表演等形式展示給家人和鄰里。學習口語交際,根據(jù)教材不同的要求,布置一些口語會話的作業(yè)回去與家人交流,不僅能復習所學的知識,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增進家人、鄰里間的和諧。
2.聯(lián)系生活,鍛煉實踐操作能力。
學習“廣告多棱鏡”時,布置學生為自己喜歡的某種產(chǎn)品擬寫一則有創(chuàng)意的廣告詞。如學習《活板》,我讓學生利用生活中有的材料,參與“小小發(fā)明家”的比賽;學習《背影》《我的母親》等文章,布置學生回家為父母做件力所能及的事……這種生活化的作業(yè)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潛能,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讓語文教學真正為生活服務。
3.探究生活,樹立延續(xù)學習的觀念。
學習《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布置學生通過查資料、詢問身邊的人,了解這些節(jié)日的由來,相關的傳說,相關的習俗,相關的文化等,并形成課題,促使學生在探究生活中學習,揭開課題研究的神秘面紗,將此作為一個中長期的作業(yè)。如學習《松鼠》,布置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小動物,探究它的生活習性并寫研究報告等。這樣的作業(yè)簡單易行,關鍵在于堅持,以此為契機,教育學生樹立延續(xù)學習、終身學習的觀念。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教師在教學中要理清生活與教育的關系,課堂中擺正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用生活指導教學,將語文教育生活化,“使教育全面的貼近、融入生活,煥發(fā)出生命的光彩,進而踏進教育的更高境界”,進而讓這種高境界的教育服務于生活,“造就出完美的人”。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胡曉風,等主編.陶行知教育文集,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