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眾的‘政策參與’認知水平遠高于實際參與水平,低水平的實際參與對政策參與客觀狀況總分起了重要的‘拉低’作用?!苯眨芍袊鐣茖W院政治學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調查與數據信息中心合作發(fā)布的政治參與藍皮書暨2012年《中國政治參與報告》如此評價當前民眾“政策參與”的實際狀況。
該報告顯示,民眾對“權利與參與途徑認知”、“政策重要性認知”的得分率均超過50%,而“實際政策參與”的得分率僅為11%。
在該報告主要執(zhí)筆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史衛(wèi)民看來,公民“了解和接受公共政策的參與”水平大大高于公民“實際政策參與”水平這一特點,顯示當前中國的公民政策參與,是“接受型的政策參與模式”,而不是“博弈或改變型的政策參與模式”。
“目前公民的政策參與基本停留在‘解決問題’和‘增進政策接受性’的水平上,較難提升到‘增加民眾對政策尤其是決策的影響力’的水平?!笔沸l(wèi)民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如此表示。
公眾政策參與層級低
在2012年的這份報告中,一個最重要的基本結論是,當前中國民眾在政策過程中以“接受政策”為基本特征的參與,可以稱之為“接受型的政策參與模式”。
“通過這個基本結論,我們解釋了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國公民政策參與到底是針對什么的?從這個模式來看,我們的政策參與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而不是為了改變政策?!笔沸l(wèi)民解釋說,一個通俗的理解是,例如醫(yī)保,公眾普遍認為醫(yī)保政策是好的,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各種問題,公眾對醫(yī)保政策的參與是為了解決具體問題。
形成這個特點的原因何在?在史衛(wèi)民和課題組團隊看來,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前的頂層制度設計和老百姓的參與有相當大的距離?!爱斍耙恍┲卮笳撸际怯芍醒雽用鎭碇贫?,在這些制度設計和決策方面,公眾的參與是非常少的?!?br/> 報告認為,這種制度建構的模式,對公民的政策參與,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優(yōu)點是政府對于民眾了解政策和執(zhí)行政策提供了保障作用,缺點是把政策參與層級壓的很低,真正在決策層面的參與比較少。
課題組研究認為,這種消極影響最主要表現在,缺乏利益相關者參與決策尤其是影響決策的制度安排,或者已有的制度安排(如政策聽證會、政策方案意見征求)實際作用不大。
“例如農民工群體,在城市制定相關就業(yè)、社保、教育等政策時,缺少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史衛(wèi)民表示。
而目前的各類聽證會流于形式也早已廣受詬病。一些參加聽證的代表可能是事先安排好的,聽證后總是絕大多數同意政府的方案。
“聽證會走過場,預先設置議題,實際上是為保證政策過關。如果以此為前提,公眾參與很大程度上就是個形式。”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房寧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這種思路背后的大背景是,當前各級政府頭號任務還是求發(fā)展,而百姓更關注民生,兩者之間產生了差異,體現在政策上,如果更多引入百姓和社會的參與,發(fā)展速度勢必會受到影響。
實際操作更重要
在此次調查中發(fā)現,對某項政策不滿意時,被調查者可能采用的表達意見方式,排在前列的分別是“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政府有關部門(包括信訪部門)反映”、“找熟人幫助解決問題”或“向媒體反映”,而“參加聽證會反映意見”則排在倒數第二的位置上。
對于這樣的現狀,課題組得出的結論是:已有的制度安排(如政策聽證會、政策方案意見征求)實際作用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強化而不是弱化了政策過程(尤其是決策過程)的“模糊性”。
史衛(wèi)民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任何政府在整個政策過程中,都有一個模糊區(qū)間,“在中國,由于存在中央和地方的博弈、資源分配的問題以及行政效率等原因,政策有一定模糊性是客觀存在的。但有一種模糊性是要消除的,就是利益集團在操縱政策的制定?!?br/> 在他看來,模糊性本身可以用公開性的制度設計來減少不良后果,公民政策參與要求的“開放性”,與中國目前政策過程較強的“封閉性”確實有一定的矛盾。
而在課題研究團隊看來,近年來,政府改變“封閉性”決策過程的努力也在顯現。如在醫(yī)療體制改革的政策方案選擇等方面,就大量采用了“開放性”的做法,經過四年的各界大討論最終形成了目前的醫(yī)改方案。問題是,這樣的嘗試還太少,還難以起到改變中國既有政策模式的決定性作用。
“政策民主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對政府來說,要通過比較形式化的方式,走向比較有實際意義的方式?!笔沸l(wèi)民指出,相對完善的政治參與既需要理性的政府,也需要理性的公民,尤其是政府,需要大量的政策學習,“學習什么呢?在決策中不能拍腦袋,在執(zhí)行過程中不能強行推,在評估過程中要科學,不能想當然?!?br/> 課題組成員、中國社科院政治所博士鄭建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現在政策參與的種種不足,一方面是個階段性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與政府的行政效率考量相關,“政府要預先評估收益和損失,在這個過程中,會找到一個他們認為穩(wěn)妥的點去推進?!?br/> “制度的建成是個漫長的過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一直在推進,尤其這十年發(fā)展比較快,已經開始建立相應的制度?!笔沸l(wèi)民指出,政策參與制度的形成,和選舉制度一樣,形成之后,從不規(guī)范逐步走向規(guī)范,就會對整個社會產生作用,“不過,關鍵的問題,不在文本的制度,往往在實際操作。從文本意義上說,每個公民都可以對任何政策發(fā)表意見,但問題是,發(fā)表了有用嗎?這就是機制問題,而不是制度問題。”
?。ㄕ浴吨袊侣勚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