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攸縣位于湖南東南部,攸縣方言屬于中國七大方言中的贛語。攸縣自古隸屬長沙郡,但攸縣方言卻與長沙方言有很大差異,文章試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攸縣方言變異成因。
關(guān)鍵詞:湖南攸縣 方言變異 社會語言學
一、引言
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是人們傳遞信息的工具,也是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方言是語言的變體,根據(jù)性質(zhì),可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全民語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語言發(fā)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會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會成員因為在職業(yè)、階層、年齡、性別、文化教養(yǎng)等方面的社會差異而形成不同的社會變體。隨著時間的發(fā)展,方言的使用會產(chǎn)生變異,而語言變異反過來會受不同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的影響和滲透。因此,研究方言的變化發(fā)展可以一定程度地了解當?shù)厝藗兊纳鐣r值觀、社會心態(tài)和生活方式。
二、方言與中國方言分類
漢語方言俗稱地方話,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不是獨立于民族語之外的另一種語言,而是局部地區(qū)使用的語言?,F(xiàn)代漢語各方言大都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而逐漸形成的。形成漢語方言的要素很多,有屬于社會、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遷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屬于語言本身的要素,如語言發(fā)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語言的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等。方言雖然只是在一定的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卻有一種完整的系統(tǒng)。方言都具有語音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詞匯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和語法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能夠滿足本地區(qū)社會交際的需要。同一個民族的各種地方方言,一般總是表現(xiàn)出“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語言特點。一般情況下,民族共同語總是在一種方言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中國分為七大方言區(qū):北方方言、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各種方言又分為不同的次方言,例如北方方言分為華北東北次方言、西北次方言、西南次方言和江淮次方言。
三、社會語言學概述
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是在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首先興起的一門邊緣性學科,是指運用語言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不同的社會科學的角度去研究語言的社會本質(zhì)和差異的一門學科。社會語言學的研究范圍包括:
(1)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語言狀況如雙言制(diglossia)、雙語、多語或多方言狀況;
?。?)各種語言變體包括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social dialect或socialect)、標準語和土語(vernacular)、正式語體(formal style)和非正式語體(informal style)等構(gòu)造特點及其社會功能;
(3)交談情景與選擇語碼之間的關(guān)系和語碼選擇與人際關(guān)系的相互作用;
?。?)社會和不同的集團對各種語言或語言變體的評價和態(tài)度和由此產(chǎn)生的社會效應;
?。?)由于社會的、文化的、經(jīng)濟的、政治的種種原因和語言接觸所引起的語言變化的方式和規(guī)律,等。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包括:
?。?)語言的變異(variation),并且聯(lián)系社會因素來探討語言變異發(fā)生的原因和規(guī)律,常常使用統(tǒng)計的方法和概率的模式來描寫這些變異現(xiàn)象。這又被稱為“微觀社會語言學”(micro-sociolinguistics)或“小社會語言學”;
?。?)社會中的語言問題,如上面提到的雙語、語言接觸、雙方言,語言規(guī)范化問題等,這又被稱為“宏觀社會語言學”(macro-sociolinguistics);
?。?)研究人們怎樣在實際環(huán)境中使用語言進行交際,以及不同的社會、社團使用語言的差別,如某一社會階層使用語言的不同習慣(包括語音、語法和詞匯的不同,這被稱為社會語言變異),又如不同的性別、年齡、行業(yè)和經(jīng)濟地位等對個人言語的影響(這被稱為個人語言變異)。
四、攸縣方言概述
攸縣方言屬于贛方言,贛方言又稱江西話,古稱傒語,屬漢藏語系漢語。贛語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東部,安徽西南部等地區(qū)。使用人數(shù)約為5148萬。贛方言內(nèi)部可分為七個片:
?。?)以南昌話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區(qū)、高安地區(qū)。
?。?)以宜春話為代表的宜瀏片,通行于宜春地區(qū)、新余地區(qū)和湖南省
(3)以吉安話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區(qū)、井岡山地區(qū)和湖南省的茶陵、攸縣、酃縣。
?。?)以撫州話為代表的撫廣片,通行于撫州地區(qū)。
(5)以鷹潭話為代表的鷹弋片,通行于鷹潭地區(qū)、貴溪地區(qū)、樂平地區(qū)、景德鎮(zhèn)地區(qū)。
?。?)以贛縣話為代表的贛南片(又稱贛州片),通行于江西贛南地區(qū)。
(7)以長汀話為代表的閩西片,通行于福建西部的汀州地區(qū)。
攸縣方言基本情況概括為:
1.聲母
沒有r聲母的字,攸縣話大多念y。如“人”,普通話念ren,而攸縣話念yin。
2.韻母
攸縣方言韻母的主要特點是:普通話ou字,攸縣話念eu,如“周”;普通話念uo的古入聲字,攸縣話多念ue如“物”、“活”、“國”;比普通話多出yo韻母,如“藥”、“肉”,攸縣話都讀yo,前后鼻音不分;普通話ing韻母的字,攸縣話多念iang如,釘、聽、井、輕等。
3.詞匯
稱呼:外公—偶公,兒子—徠里,女兒—妹里,姐姐—伽伽,男人—男子因,妻子—婆娘,丈夫—男子,他—幾,自己—四嘎。
時間:上午—上噶,夜晚—亞里,清晨—清神八早,今天—今聶,白天—聶里。
地點:外面—后前,地方—南場,里面—內(nèi)里,家里—窩里。
動物:青蛙—給馬,鳥兒—叼里,蝙蝠—檐老須,麻雀—麻幾叼里,蛇—啥,蝦米—哈公,草魚—草eng。
其他:建房—喜窩,什么—咋個,睡覺—渾告,吃飯—恰飯,我的—我各,理發(fā)—剃腦,做夢—打夢綱,說話—哇話,學?!咸?,讀書—或須,聊天—打剛,皮鞋—皮還。
攸縣方言中積淀古代文明較多,例如:攸縣人吃午飯多說吃“yǎ飯”,聽去和湘潭人說的“夜飯”同音。攸縣方言的“yǎ飯”應該寫成“野飯”(夜、野聲同韻近),即在田疇勞動,晌午時由家里人送來飯菜,在野外食用傳承積淀,中午在家吃飯,也說成吃“野飯”。攸縣話稱媽媽叫“āijiǎ”,那發(fā)音近似于湘潭人稱呼祖母的“娭毑”;這樣的叫法,既是傳承的古代風俗“阿姐”,又完全可以作現(xiàn)代解讀——現(xiàn)代女士希望自己永遠年輕,往往不愿意公開自己的真實年齡,常?!叭ツ甓衲晔恕?。
五、攸縣方言變異原因
攸縣因攸水流貫縣境而得名。西漢高祖五年攸縣自西漢高祖五年(公元202年)置縣,元朝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至萬戶升為州”,明朝因戶口減少仍降為縣,隋唐的300多年隸屬衡州。從西漢置縣至民國達2100多年,其中1000多年均屬長沙郡(府)。歷史上行政區(qū)劃的長期沿襲,按理說對方言是有影響的,攸縣方言卻不屬于湘方言,與湘方言中長沙話和株洲話差別很大。為何攸縣方言屬于贛語區(qū)呢·我們只能從歷史和地理上查找其原因:
1.歷史原因。攸縣土生土長的居民,占多大比例,這點很難查考。居民中相當部分是相繼從外縣、外省遷徙過來的。攸縣歷史上有幾次大規(guī)模的遷入,如元末明初,由于兵連禍結(jié),攸縣“戶口益耗”,戰(zhàn)亂后,大量江西等地移民遷入攸縣,這是造成攸縣方言屬贛語方言的重要原因。據(jù)調(diào)查,攸縣中部地區(qū)隨機抽查20戶姓氏的祖籍,其中有15戶均來自江西。尤其是江西蓮花、安福、贛州、泰安、永新等地與攸縣毗連,翻過山來便是攸縣,常捷足先登。
2.地理因素影響。攸縣古為“湘東南區(qū)”,境內(nèi)四周多高山,中部多江河。攸縣地處湘贛邊界,移民對方言的形成與發(fā)展影響巨大。據(jù)同治版《攸縣志》記載,唐宋時代,“中原多故士咸脫展為涼土之依”。祿田蔡氏便是宋時由河南上蔡遷來的。黃豐橋的鄧維祖公祠內(nèi)直至解放初期仍掛著“東漢家風舊,南陽氣象新”的對聯(lián)。在交通、通訊很不發(fā)達的時代,地理的天然屏障,大量移民的混居,助長了方言的分化。如閩粵客家人遷入攸縣,居于山區(qū)的偏僻深處(鸞山的老漕、南源、荷樹下等地),他們保留著閩粵客家話內(nèi)部交流,當與非客家土著或移民交流時又使用當?shù)胤窖院鸵泼穹窖?。這種交流,促使了方言的變異。
六、結(jié)語
社會語言學認為語言與社會相互影響、制約和發(fā)展。通過詞匯使用和借用的變化可以探索到社會生活的變動,社會變化也能引起詞匯使用的變化。社會語言學認為“一方面應當從社會生活的變化來觀察語言的變異,另一方面要從語言的變化或‘語言的遺跡’去探索社會生活的變動和圖景”。方言作為流變著的語言符號象征,既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又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具有不同的類型、產(chǎn)生機制和發(fā)展進化的規(guī)律,對它們的分析反映出社會變化和社會心理變遷。
參考文獻:
?。?]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陳立中.湖南攸縣(新市)方言同音字匯[J].株洲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學報(6),2005.
?。?]陳立中.攸縣方言中的“去”[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5-80.
?。?]李冬香.湖南贛語研究述評[J].株洲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學報(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