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岐鎮(zhèn),是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轄鎮(zhèn),位于鄞州東部,地處鄞州區(qū)與北侖區(qū)的交界,距寧波約35公里,與北侖區(qū)接壤,瀕臨象山港。瞻岐背靠福泉山,面臨象山港,東鄰北侖區(qū),西毗東錢湖。位于鎮(zhèn)城西的大嵩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間,距今有700余年;源自梅溪的20多公里長的大嵩江由西向東流經轄區(qū),長達15公里的“黃金海岸”線橫貫全境,境內環(huán)境秀美,物產豐富,素有“小吳江”之稱。
寧波人習慣稱羹為漿。大骨即豬骨。
羹與骨,一柔一硬,貌似兩種幾乎不能融合的物態(tài),且骨是豬骨架中最堅硬部分骨頭,如何使兩者水乳交融,匯聚在小小的碗中,并別具鄉(xiāng)土風味?這就顯示出瞻岐人的智慧了。
出寧波東門,驅車過鄞東平原,穿寶瞻隧道,一個多小時車程,迎面便是綿延至灘涂的濱海平原。瞻岐之灘涂,平溜、細膩、肥沃,似一面映天灰鏡,是許多泥涂生物的樂園,又是瞻岐人的樂園,成就了許多瞻岐獨特的地方風味。
頭次品嘗大骨漿,就在瞻岐一家風味餐廳里,臨座一位寧波小妹妹沒聽清服務員介紹,指著一海碗灰溜溜、油汪汪、香噴噴的羹菜問:“這什么菜?”我笑道:“灘泥漿。”包廂里人多言雜,小妹妹繼續(xù)追問:“什么?灘泥?”我正色道:“瞻岐什么最多?灘涂呀。這菜就是用瞻岐最干凈的灘涂泥經高溫消毒烹制的,你瞧這顏色、這流質……”她吃驚地看看菜,又看我,嘴里喃喃:“太神奇了,泥居然也能做菜吃……”說著,舀一勺大骨漿入口。我相信那一刻,她是深信自己品的是涂泥。
這是一個真實的笑話。我想說的是,大骨漿從外觀看,確乎很像其產地瞻岐的灘泥。在陌路人眼里,那就是一片盛在大海碗里的小灘涂啊。
言歸正傳。大骨漿的主料就是豬骨和豬小排。把骨頭敲碎,早前用火缸煨一夜(現(xiàn)多用高壓鍋),焐至骨酥如泥,用舌頭可舔碎,然后加鹽調味,再用預先炒制的早米粉勾芡調糊,撒蔥花淋香油,上桌。
大骨漿柔滑香鮮,細品之,稠滑的流質中有微小的顆粒,一抿即化,口感極佳,有豐富的鈣質,具有強身壯骨之功效,是廣受歡迎的瞻岐風味菜之一。豬骨并非瞻岐特產,早米更是到處都有,乍一看,大骨漿除了貌似泥涂,其中的瞻岐元素似并不充分。
您先別忙,這就要說到大骨漿的來歷了。
創(chuàng)制大骨漿的是一位瞻岐當地的土廚工。瞻岐地方,陸上交通尚未通暢之前,屬偏遠閉塞之地,往來寧波一趟要三四天計,日子極清苦。當地習俗,哪家遇紅白喜事,一般都要鬧三天:頭天迎客,翌日正日,第三天客散,幫廚要還桌椅板凳,鍋碗瓢盆,主人還要準備一餐。但廚工開菜單時,節(jié)儉的主人一般不要求把這餐計入內,通常吃的是頭兩天吃剩的“續(xù)落羹”。當主人為那些剔剩的骨頭去向而肉痛心煩時,那位聰明的廚工悄然開始了“廢物利用”:把那些閑散的剩骨碎肉揀來,盡數丟進一個大陶罐里,然后煨進炭火正旺的火缸里。翌日一早,廚房里濃香繞鼻。主人驚問何來這香味?廚工笑指正香味裊裊的火缸……
瞻岐大骨漿自此悄然流傳下來,成為一方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