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博白縣城東路農機小學旁邊的居民小區(qū),居住著一位104歲的歸國女華僑,林友花。
今年已是104歲的林友花,祖籍廣東湛江市赤坎鎮(zhèn),1908年出生于被人們譽為“千島之國”的印度尼西亞邦加勿里洞檳港島。18歲時與蔡亞德喜結連理?;楹笥?男4女7個子女。1960年8月,林友花跟隨丈夫蔡亞德響應祖國號召,帶著除了大兒子蔡石坤之外的6個孩子從廣東湛江上岸,回到了祖國。因蔡亞德懂得修理農機設備,所以被有關部門安排到博白縣農機局工作,林友花因此也來到博白縣定居,一住就是六十多年。
林友花身高大約1.55米,體重約40公斤,一頭銀發(fā)紋絲不亂,清瘦的臉頰還泛著紅暈,讓人一看就知道她是一個樂觀的老人。雖然耳朵有點背,但當?shù)弥P者的來意后,就滿面笑容地示意筆者坐在她的身邊。林友花不識漢字,也不太會說漢語,僅會簡單的客家話,在其孫女蔡錦秋的幫助下,筆者順利地與她進行交流。每當詢問她及其家人的時候,她都是高興之情溢于言表,偶爾還會用客家話嘟囔:“真煩人,什么都聽不見!”看上去似乎有點發(fā)惱,實際上開心得不得了。
林友花現(xiàn)在跟隨小兒子蔡坤合一起生活,喜歡吃自己做的印尼千層糕、油炸魚片和油炸蝦片,而且喜歡吃味道比較特別的榴蓮和木菠蘿。林友花對咖啡也情有獨鐘,每天都要喝上幾杯濃香的咖啡。如果哪天不喝咖啡,她就會睡不著覺,甚至會耍耍小孩脾氣。林友花的兒媳王小惠說,有一次,家里的咖啡沒有了,她因工作忙一時忘記買了,晚上就沒給老人喝上咖啡,老人嘴上沒說什么,卻是一臉的不樂意,家人想盡辦法才哄得老人開心起來。
如今,老人自己的事情基本不許別人插手,洗臉、洗衣服、上廁所、疊被子、到餐廳吃飯,老人完全自理。早幾年,她還會拄著拐杖到附近的集貿市場上走一遭,買些菜呀果呀之類的東西帶回家。林友花與家人吃同樣的飯菜,不挑食,也不用另外為她單獨烹煮食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00歲的時候,林友花還跟隨女兒蔡永庚和孫女蔡錦秋等人一起乘坐飛機前往印度尼西亞,看望她的大兒子蔡石坤。當時,由于航空部門對80歲以上老人乘坐飛機有一定限制,林友花就專門到醫(yī)院做了全身檢查,證明自己身體毫無問題,并叫其女兒蔡永庚和孫女蔡錦秋出面擔保,并寫好保證書,終于如愿以償?shù)仫w往印度尼西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重游一番,見到了已耄耋之年的大兒子蔡石坤及其家人,全家老少四代齊全,歡聚一堂。
林友花心胸豁達,樂觀無憂,不會動不動就生氣,凡事都看得比較開,不會太計較個人得失。老人經常教育子女“吃虧人常在,貪便宜死得快”。蔡錦秋還介紹說,奶奶遇事看得開,有時爸爸和媽媽拌嘴、鬧矛盾,她看見了就當沒看見一樣。如今的奶奶,除了耳朵有點背之外,身體沒什么毛病,連感冒都沒得過幾次,每天吃得香、睡得好,還經常拄著拐杖出門曬太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