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正式傳人中國是在東漢,到了東晉,杭州就開始有了寺院。
今天,被公認(rèn)為“勝景西湖數(shù)第一”的靈隱寺,就是出現(xiàn)在杭州的第一批寺院中最為重要的了。吳越王時,有記載:存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舍一千三百余間,僧徒三千余人。北宋蘇東坡詠之:……高堂會食羅千夫,撞鐘擊鼓喧朝哺……
靈隱寺由印度高僧慧理法師創(chuàng)建,其起因,是坐落于靈隱寺對面的飛來峰。
據(jù)《靈隱寺志》記載,東晉咸和元年,慧理云游到杭州,看到西湖西北面這座郁郁蔥蔥的石灰?guī)r小山,認(rèn)為就是釋迦摩尼修行的印度靈鷲山的一部份,曰:
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
因此,發(fā)愿要在此山對面建寺,并且定名為:靈隱寺。
可是當(dāng)時附近的老百姓不同意,說這里是他們世代砍柴的地方,外來戶不能獨占。
糾紛涉訟。地方官問慧理,說此山是印度飛來,有何證據(jù)?
慧理言:此山在天竺時,曾養(yǎng)黑白二猿于其洞中,今當(dāng)尚在。
地方官要實地勘驗,慧理就帶其來到飛來峰上的—個山洞口,當(dāng)眾呼喚。果然,有黑白二猿從洞中跳躍而出。持異議者無語,慧理勝訴,靈隱寺遂得順利修建。
其實,在今天看來,這很可能是慧理將自己馴養(yǎng)的猿猴,放在飛來峰的洞中玩的戲法。因為,此后靈隱寺的高僧多有馴養(yǎng)猿猴者。《靈隱小志》記載,南朝時的智一法師,還因為馴養(yǎng)猿猴得了“猿父”之稱。甚至還有和尚養(yǎng)的猿猴會下棋,知府與其對弈連敗兩局,惱羞成怒,要抓其問不敬之罪,打板子入獄的笑話。
無論如何,時至今日“呼猿洞”尚在,靈隱寺與飛來峰之間冷泉溪畔的冷泉亭上,也還留著“猿啼一聲松子落,無數(shù)白云生翠屏”的詩句,“冷泉猿嘯”已經(jīng)成了錢塘八景之一。
不過,有趣的是,靈隱寺周邊的老百姓,似乎從來不承認(rèn)飛來峰是從印度飛來的。他們另有一個故事,說:飛來峰是從四川峨嵋山上飛來的。當(dāng)時,村里正在舉行婚禮,濟(jì)公和尚為了不讓飛來峰壓著村民,背起新娘子就跑,使得眾人追出十幾里路,從而避免了一場災(zāi)難。事后,濟(jì)公又領(lǐng)著村民在飛來峰上,鑿造了五百尊羅漢像,使其不再飛來飛去的害人。
濟(jì)公,俗名李修元,南宋時人,就是在靈隱寺出的家,顯然不可能是有他之后,才有飛來峰的。但是,因為這個窮和尚急公好義,敢于戲弄權(quán)臣,所以深得民間愛戴。溢美之說歸之于他,實為民心之所向,不足以為奇。
反之,也有民心背逆的故事。比如靈隱寺的乾隆御匾“云林禪寺”的由來。
說是乾隆皇帝游江南,到了靈隱寺,想顯擺一下書法,就要題匾??墒且宦涔P,“霞”字上面的“雨”就寫大了。皇帝出手不能改,乾隆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經(jīng)臣下提醒,才將錯就錯,在“雨”下寫了一個“云”,成就了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雲(yún)林禪寺”御匾。
看著二百多年來高掛在靈隱寺天王殿大門上的御匾,能說民間沒有使其出丑之心嗎?
宋以后,靈隱寺幾經(jīng)皇帝改名,有叫靈隱山景德寺的,有叫景德靈隱寺的,有叫靈隱山崇恩顯親禪寺的……甚至幾毀幾建,但是,老百姓所記得的,卻只有靈隱寺。
如今,靈隱寺已經(jīng)成了中國香火最盛的寺院之一了。一年四季,香客如云,游客如雨,據(jù)說,僅香火錢就能收十?dāng)?shù)億之多。還有高層人物與寺院主持的照片掛在墻上,顯赫無比。
寺內(nèi)的大雄寶殿,為1954年重修,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其中央的釋迦摩尼的造像高九點六米,比原先的高了一倍多,只是并非獨木,而是使用二十四塊樟木塑成的。比較起來,還不如天王殿內(nèi),彌勒佛像背后的韋陀像精貴,因為那是獨塊樟木所雕,且是南宋的舊物。
一個印度和尚到中國來蓋了一座寺,使得二千年后的中國人受益,這,就是緣份啊!
清明?寒食
清明,在大陸被定于每年陽歷的四月五日,陰歷則從來是“春分后十五日”。
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也有認(rèn)為是前二天,甚至前三天的。
學(xué)者認(rèn)為清明始于周朝,《歷書》有言:……蓋時當(dāng)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寒食亦見痕跡于《周禮》“暮春禁火”的記載。
一般認(rèn)為,在古代鉆木取火之時,一冬過盡,多有火種熄滅。于是首領(lǐng),也就是后世的皇帝,重新賜火種。這中間前后交接,滅火數(shù)日,以至要吃生冷食品,即名:寒食。
然而,民間對此卻另有說法,老百姓大多認(rèn)定:
清明與寒食來自于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燒死大臣介子推的故事。
當(dāng)時,重耳的父親晉獻(xiàn)公無道,重耳便帶著臣下介子推等人逃到國外去避難。途中重耳因饑餓昏倒,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給他吃。后來,重耳回國當(dāng)了皇帝,稱晉文公,大封群臣,而介子推卻悄然回到了山西介休的家鄉(xiāng)隱居。晉文公親自來找他。而介子推背著老母親,躲到了介休東南的綿山上,不肯下來。
晉文公為了逼其下山,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下山,最后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
晉文公看到介子推與其母親的尸體后,非?;诤蓿沟牧咀隽艘浑p木屐,對其反復(fù)哭之,曰:哀哉足下!哀哉足下!
從此,“足下”成為了以下對上,或者同輩間的敬稱。
晉文公又法定:燒山之日,后世不得舉火,皆以寒食祭奠。
第二年晉文公再往祭祀,又定寒食為清明。原因是發(fā)現(xiàn)了介子推留下的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倘若主公心有我……勤政清明復(fù)清明。
而介子推的死所綿山,也被改名為:介山。
今日的介山,山口立著書有“綿山”二字的牌坊,總面積29417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在1,4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0℃,森林覆蓋率達(dá)98%。已經(jīng)成為山西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和大陸的全國4A級旅游景區(qū)。
只是,門票要110元,還得再加50元的停車費,不像當(dāng)年的介子推,可以背上老母,同二十多年前的我們一樣,隨隨便便地登上山去。
當(dāng)然,號稱介子推與老母死此樹下的“清明柳”猶在;紀(jì)念介子推的介神廟則座落在巨型石窟內(nèi),稱:“天下第一石窟寺廟”。
真不知道介子推對以其名義推銷旅游,將自然風(fēng)光圈起來賣錢,會有何感想。
介山之下,每逢寒食清明,當(dāng)?shù)厝颂で?、掃墓、插柳、踢球、打秋千、放風(fēng)箏……冷食“子推蒸餅”、“火燒”、“清明燕”、“蛇盤兔”、“灌餡糖”等習(xí)俗,除了在“文革”期間,依舊流行。特別是“清明掃墓”,早已擴(kuò)展成了全中國人的民族習(xí)俗。
有史可證,唐玄宗曾經(jīng)在開元年間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到了宋朝,據(jù)《夢粱錄》記載,發(fā)展成了清明節(jié)“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不知道“寒食上墓”在民間漸變?yōu)椤扒迕鲯吣埂?,有沒有老百姓希望提醒帝王們注意政治清明的意思。而愿意選擇紀(jì)念自己的先人與紀(jì)念介子推同日,無疑說明:在我們中國人的心目中,是非常愿意讓自己的先人能與介子推并肩而立的。
不過,必須說明,根據(jù)《史記》《左傳》等正史的記載,介子推并非是被燒死的。相關(guān)的故事只見于《東周列國志》。顯然,小說家言只是代表了老百姓的心愿而已。
這心愿就是:盼望統(tǒng)治者能夠清明,政治制度能夠清明,普天之下能一片清明。
為此,作為老百姓,我們愿意割下肉來,甚至不惜在烈火中,犧牲自己的生命。
龍井茶
茶,在《爾雅》中寫作“荼”,據(jù)說更早的時候?qū)懽鳌安椤?。原因是神農(nóng)氏嘗百草,遇上中毒就用茶來洗胃清腸,查出問題加以解決。故日:查。到了東晉,郭璞在《爾雅注》中曰:……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而唐人陸羽在其著作《茶經(jīng)》中又將“荼”改成了“茶”。于是,茶與茗,一直沿用至今。
龍井,是杭州城郊的一個村落,名:龍井村。因為當(dāng)?shù)赜幸豢谒浇咏孛娴墓啪渌逄鸷?,含礦物質(zhì)頗多,如攪動之,則生褶皺,因其一線蜿蜒,形如游龍而得名。
但是,龍井茶,卻不僅僅是產(chǎn)在這個龍井村里的那些茶。
陸羽在《茶經(jīng)》中提及,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chǎn)茶。實際上天竺寺有上、中、下三寺,再加上靈隱寺,前后左右一大片,形成了龍井茶的“獅、龍、云、虎”四個產(chǎn)區(qū),其所產(chǎn)之茶,根據(jù)歷史上的約定俗成,今天被政府定名為:西湖龍井。
“獅”就是龍井村的茶,為最佳。沖泡之,水色近橄欖,回味甘甜,余韻幽遠(yuǎn)。
“龍”是翁家山、楊梅嶺、九溪一帶的茶,質(zhì)地稍次。茶湯色略暗,其味甘余微澀。
“云”為梅家塢的茶。又次。然其炒茶功夫獨具一格,所以,茶湯色澤草青,入口生津。
“虎”,指虎跑、毛家埠、玉泉的茶。雖在龍井茶之末,但其湯色如翡翠,香正而味醇。
龍井茶的出名,在唐朝時已經(jīng)有陸羽的《茶經(jīng)》為證,但是,真正的叫響,還是在南宋時期。傳說,宋高宗趙構(gòu)曾經(jīng)到此避難,有賴濃霧遮蔽,竹葉遮擋,致使龍井能夠“看霧識豐歉,臨竹成色香”。也就是每逢春分之后,只要霧大,茶葉必定豐收,而茶與竹為鄰,其色、香皆得竹之清雅。而南宋朝廷也因此認(rèn)識了龍井茶。當(dāng)然,此說頗為穿鑿,且無正史為據(jù),只能說明宋遷都臨安之后,龍井茶被宮廷使用,有了全國性的名氣。
到了清朝,據(jù)說乾隆下江南時,遇到大旱,他要栽茶抗旱。由地方上收集了僅剩的,十八棵沒有旱死的茶樹,在龍井村,按照乾隆指點擺成蟠龍狀種下。然后在每棵茶樹的根部澆一擔(dān)泉水,謂:點根水。從此,這十八棵“御茶”,也就成了龍井茶為綠茶之冠的依據(jù)。
而種茶時,株列如蟠龍,澆水取點根,也成了龍井村一直遵守的專業(yè)技術(shù)。
不過,這十八棵茶樹的葉子到底什么味道,從古到今就沒有幾個普通人能知道,因為,它們一直是“貢茶”,就算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皇帝,還是在往北京送。
好茶,不但要茶葉好,還得采得好,炒得好。
龍井茶講究“女采男炒”:女的采茶要用力得當(dāng),不傷茶芽,動作飛快,及時送炒,一旦延誤,茶葉在茶簍里窩久了,色、香、味就全變了。男的炒茶要講究抖、帶、擠、甩、挺、拓、扣、抓、壓、磨十大手法,既要注意火候,又要顧及龍井茶的傳統(tǒng)形狀。揉炒之后,還得透涼、烘焙和散熱,才能裝進(jìn)茶葉罐,待時沖泡。
只是,如今女的采茶依舊,男的炒茶已經(jīng)用電炒鍋了,甚至還有用機(jī)器炒茶的。
記得四五十年前,到杭州喝龍井茶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情。一杯茶從五分錢到一毛五,都是龍井,只是立夏前采的茶便宜,谷雨前采的茶中等,清明前采的茶最貴。而現(xiàn)在,一杯茶貴的上百,便宜的幾十,還多半喝不上真正的龍井茶,特別是杭州的西湖龍井。因為,浙江一省的茶都被政府法定為浙江龍井了,就更不必說假冒龍井的安徽茶、江西茶了。
至于到龍井村去買茶,那簡直是有如歷險,路邊攤子上假冒的有之,上面茶葉下面樹葉的有之;茶農(nóng)家里,隔年陳茶有之,外地葉子當(dāng)?shù)刂谱饕灿兄凑褪钦娣痣y見。
靠得住的是龍井茶拍賣會,上萬元一斤,年年漲價,那是真的。
回頭想想,一樣是龍井茶,為什么從前的人喝起來容易,現(xiàn)在的人想喝就難了呢?
現(xiàn)代的高度商業(yè)化,在造福于人們的同時,有沒有造難于人們呢?實為可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