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除了要“仰望星空”,還應同時俯畏‘腳下之路’。對個人而言,信仰是個體尋求精神出路的一種努力。中國作為一個巨大的社會矛盾綜合體,要在尊重多樣化的同時,挽救失序,安放我們的心靈,必然需要取得信仰層面的“最大公約數(shù)”。
“約定”:敬畏底線
在中國食品藥品安全事件接二連三被爆出后,中國食品工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楊銳曾感嘆道,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隊伍,相關制度也林林總總,但為何食藥安全事件卻仍然頻頻發(fā)生?
他回憶起第一次到新加坡,回國后和朋友聊起對這個國家的感覺:整潔、秩序、保守。這是個多元種族社會,在700平方公里的國土上,便居住著來自20多個國家的居民,社會治安良好,而這個極其開放多元的國家,卻又極其保守。各種族的宗教、文化、生活習慣,包括建筑風格在這里得以完好保留。法制再加上文化信仰,讓這個國家秩序井然,多數(shù)人都能遵守紀律,各行其道,心里不浮躁,沒有妄念,不抱僥幸,腳踏實地工作和賺錢。
楊銳因此認為其中有一種無形的社會“信仰”。它是什么呢?他比喻道,在城市的十字路口,紅綠燈、交警、交通規(guī)則當然哪個地方都會有,但是,人和車若沒有一個對他人行為的預期把握,心里就沒有“安全感”。
因此,敬畏制度、遵守法律,是我們社會信仰的最大公約數(shù)。亞當·斯密曾在《道德情操論》里寫道,社會中一個人心里的安全感來源于別人對道德和規(guī)則的敬畏。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對底線的“敬畏”,沒有精神建筑來維系一個社會的約定,每個人的生活,同樣無法得到保障。
“信仰是開放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認為,信仰涵括神圣與世俗兩大層面。對普通人來說,不一定人人都能追求崇高,但人人一定要堅守底線。
在公共領域,所謂信仰重建,更多應該是從這個層面。然而作為社會秩序的屏障,規(guī)則意識需要被最先建立起來。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有法可依、有法必究,在此共同核心之下,不同理念的存在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空間或領域,它們彼此有關聯(lián)卻不能完全等同,人生理念可以并行不悖,最終在社會政治層面上相協(xié)調(diào)、達一致,構(gòu)成精神世界的社會和諧。
垂范:黨員干部的“領袖作用”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建黨90周年講話中特別指出,一個青年如果沒有明確的信仰,就會在混沌的生存狀態(tài)中失去自我;一個國家或民族如果沒有具有堅定信仰作支撐的青年,將失去凝聚力,失去前進的動力,無法實現(xiàn)真正復興和繁榮的。
盡管,信仰的搭建要靠社會的各個階層與人群,然而由于中國的當下國情,公務員階層應該在社會道德重建中扮演關鍵角色。清華大學哲學系系主任、中國倫理學會會長萬俊人將之喻為信仰的“領袖作用”。
他認為,“在我們的傳統(tǒng)社會里,社會的信仰體系和道德引領常常是通過公共權力和權力者的公共示范來實現(xiàn)的。官員對職責是否有神圣感?黨員是否忠于黨的信仰?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的運用是否源自高尚的精神動機?尤其受到關注,其正負兩面的影響都尤其突出。官德示范和公共領袖(文化的、經(jīng)濟的和政治的)示范不可或缺”。
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信仰之源永遠與“人民”有關,從嘉興南湖上的一條船上為國家復興定下了這個信仰起點,至此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投身革命即為家”,在血雨腥風中為新中國的締造和建設創(chuàng)下基業(yè)。
今天的信仰問題也需從源頭來解決。那些落馬的黨員干部其腐化墮落就從信仰的蛻變開始。
而如果在社會中處于精英階層的領導者首先擱置了信仰,那很難保證人民群眾的信仰重建。
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diào),黨員干部要“在對待黨和國家事業(yè)上始終保持進取之心,在對待人民賦予權力上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在對待個人名利地位上始終保持平常之心”。
重新回歸這“三心”,既是回歸到人民群眾中間,回歸共產(chǎn)黨人的先鋒的銳度,更是回歸敬畏與信仰本身。中國共產(chǎn)黨擁有8000多萬黨員,是社會的領導者和精英,它的精神回歸是我們民族和國家精神回歸的關鍵。
“基因身份證”:社會核心價值觀
“如果我們社會的精神層面沒有(信仰)這張獨特的‘基因身份證’,要追求民族的凝聚力和信仰力都是空談?!敝泄仓醒朦h校教授辛鳴說。
對于我們當前國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標準的參照系。黨的十七大報告描述道:“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br/> 這是立足中國特色、立足社會主義的一個描述,辛鳴解讀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了幾個范疇:和諧、公正、仁愛、共享。和諧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zhì)狀態(tài),公正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指向,仁愛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倫理訴求,共享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
如今,我們提倡最多的是“和諧”,“和諧”這一范疇雖然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其價值內(nèi)蘊具有鮮明的現(xiàn)代色彩,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
中國文化中的“和諧”,一言以蔽之,“和而不同”,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內(nèi)容,首先是承認“不同”,充分肯定、尊重、保障社會主體的多樣性、差異性、獨立性,包含了“自由”、“平等”所應有的內(nèi)容;但這不同又沒有導致根本性的沖突與斗爭,而是“和諧相處”,是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在更高層面上達到一種融洽、協(xié)調(diào)、有序的狀態(tài)。
一個社會的信仰力量來源于“自覺”。大眾要走向“自覺”,既要有崇高的引導性,又要有相當?shù)陌菪浴?br/> “只強調(diào)崇高性,讓普通大眾望而生畏,會拒人于千里之外;過分遷就包容性則喪失了價值觀本來應有的引導功能,會讓價值觀名存實亡。因此,我們社會樹立的榜樣與標桿人物不可欠缺,但一定會越來越大眾化、平民化、人性化、草根化”,辛鳴說。
前段時間,社會上廣泛開展“崗位學雷鋒、爭當好員工”活動,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說,就是各個行業(yè)倡導信仰的重建,規(guī)范每一個細節(jié),讓人們實實在在地通過遵守所在行業(yè)的職業(yè)倫理和規(guī)范,來重建其信仰的價值體系。這樣的過程,似乎更接地氣,“人人都做得到”。
信仰之路,無論尋找,還是重建,對于中國都將是大命題。
中國改革頭二十多年,要解決人和物質(zhì)之間的關系,溫飽、小康、翻兩番。經(jīng)過二十多年,我們物質(zhì)達到了一定程度,提出了和諧社會,和諧社會不就是要解決人與大環(huán)境之間“共存相安”的關系嗎?一個13億國家怎么解決人和自己內(nèi)心之間的關系?
對于有信仰的人來說,縱然信仰不一定實現(xiàn),但他的心里會有一種“相信”的力量,追尋實現(xiàn)的那一天?!拔覀冞€需要克服困難,我們社會的信仰層面還需要更豐富的信念與信念者涌現(xiàn)。信比不信好,信比仰更關鍵?!?學者卓新平說,在“中國信仰論壇”上,他曾引用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句“‘信仰是只鳥兒,黎明還是黝黑時,就觸著曙光而謳歌了’,愿我們放出更多的鳥兒,去觸碰黝黑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