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和侄女閑談。她愛看現(xiàn)代凄美愛情劇,我問她,為何劇中男女主角都愛得白血病?她想了想,分析道:愛情要凄要美,男女主角所生之病通常就需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死;第二,要慢慢死;第三,不能死得太難看。綜合考慮,白血病或許算得上最上鏡的癌癥了。另外,當女主角因手指上的小傷口血流不止,這血的紅和亞洲女性膚色的白相互映襯,顯得很美很殘忍也很上鏡。
我問,那歐美愛情劇呢?她說,那就大大不妥!外國女主角是小麥膚色,與亞洲女人相較之下顯得有點隆重的胸和屁股,乍看都不屬于那種會咬著嘴唇隱忍打死不泄露病情的類型。她們與白血病不相宜,似乎更適合抱著馬桶,驚心動魄的嘔吐。聽完她的分析,我不禁莞爾。
古代,悶騷之人,愛生的病是肺結(jié)核。因為該病能使人的面頰生出兩坨紅暈,維多利亞時代,肺結(jié)核有個很煽情的名字:玫瑰香腮。在肺結(jié)核還是頑癥的時代里,文學想象中,肺結(jié)核提煉的是“內(nèi)心燃燒的浪漫而苦惱的激情”。從前外表淑女內(nèi)心悶騷的閨秀們,就愛得這個病。肺結(jié)核更因林黛玉的“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喘微微”而流傳千古了。
現(xiàn)代小資們也有自己的專屬病癥,但不是肺結(jié)核,也不是白血病。前者對現(xiàn)代人已基本不具殺傷力。至于白血病,摧枯拉朽,成本一點都不“小資”,最好還是讓它在愛情劇中纏綿吧。
最具有小資精神的病癥,應該是神經(jīng)衰弱,人群恐怖癥,孤獨癥,強迫癥,抑郁癥之類的。這些疾病都屬于精神性的,都是模棱兩可的,不是通過儀器診斷就能明確界定的,所以,自主發(fā)揮的余地很大。另外,這些病癥對患者有要求:有一點閑錢,有一點閑心,有一點自戀,有一點優(yōu)越感,有一點都市情調(diào),甚至還要有一點小才華。
比如,抑郁是現(xiàn)代人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詞。檢驗自己是否抑郁,或者像在弗洛伊德的啟蒙下追溯我們童年際遇一樣,成為一種時尚。而且很多時候,我們傾向于認定自己童年不幸,我們也默認自己是而且應該是抑郁的。
抑郁這個詞,聽起來怪有內(nèi)涵的,會讓人肅然起敬。所以,如果你明明是經(jīng)期性情緒不佳,不妨換成“我有周期性抑郁”,這就像從你的手袋掉出黑格爾,旁人驚訝時,你一笑而過:我隨便翻翻而已。
又譬如,人群恐怖癥。不是每個人都配得這種病。因為恐怖人群,即意味著多數(shù)時候是宅著的,但宅得有宅的條件吧。不用外出掙生活費,有一套單身公寓,有一個塞滿各種吃食的大冰箱,有一盞落地臺燈,有一個配置很好的電腦,有自己單獨的網(wǎng)線,隨時叫外賣,偶爾還有磨咖啡的興致。如此,你的人群恐怖癥不僅順理成章,某種程度,也是才華的佐證。才華與怪癖的搭配,也像斗地主中的“三帶二”,才華是“三”,是主打,怪癖雖“二”,若沒有才華做底,也“二”得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