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有聽歌的人爭議是鳳飛飛好還是鄧麗君妙。比起讓神州“淪陷”、東瀛南洋懷念的鄧麗君,早已成為臺灣的記憶和象征的風飛飛,在大陸人的認知中仍有些模糊。盡管她在本世紀頭個年代的最后幾年,分別在上海大舞臺和北京大學(xué)百年講堂登臺獻藝,但海峽這邊的聽歌人,似乎還是很難理解她的離世在臺灣引起的傷慟。
鳳飛飛本名林秋鸞,來自桃園縣大溪鄉(xiāng),2012年2月12日,葬于大溪。她的年齡與海峽彼岸的老三屆相仿,老三屆們上山下鄉(xiāng)的時候,這個15歲的臺灣少女,走進臺北、基隆和桃園的夜總會登臺,開始體驗另一種艱難時世。
上世紀60年代末的臺灣,娛樂界的命脈掌握在官辦媒體手里,推廣國語與統(tǒng)一意識形態(tài)有著莫大關(guān)聯(lián),臺灣本地人,很難與那些操著字正腔圓標準國語、從南京上海北平天津來的外省精英競爭。臺北高級點的娛樂場所,除了西歐音樂,依然演奏著舊上海時代曲和其流落到港臺的同類風格創(chuàng)作曲。本省人林秋鸞以林茜之名出道,在歌廳、外場打磨5年后,終于得到賞識,有機會灌錄一首國語歌曲,繼而在1971年參演中視制作的臺語連續(xù)劇《燕雙飛》并演唱主題曲。提攜她的陳宗華給了她一個新藝名——鳳飛飛。
那時的臺語連續(xù)劇和臺語歌,不過是主流之外威權(quán)政府施舍的點滴賞賜。陳宗華讓鳳飛飛進入當時從翻版唱片轉(zhuǎn)型
2vXgNi16csiiAw8ppO+EZw==做原創(chuàng)正版唱片的海山唱片,從此她走上國語流行曲之路。那個年代還沒有經(jīng)紀人,母親操辦著她的演藝事業(yè),想方設(shè)法與劉家昌搭上線。最終,臺灣主流流行音樂圈認識到鳳飛飛的舞臺魅力,金曲滾滾而來,她成為縱貫70年代和80年代的臺灣之聲的代表。
永遠戴帽子、經(jīng)常穿長褲的鳳飛飛,被某些樂評家視為臺灣首個“雌雄同體”的“中性風格”藝人。但鳳飛飛解釋,那只不過是因家境貧寒、無力購置流行的夜總會華服而想出來的特別打扮罷了,加之她本人性格爽朗,在舞臺上做些動作褲子要更方便些。久而久之,就成了她的標簽和特色,即與都市獨立女性的感覺吻合,又以“大方”贏得鄉(xiāng)下觀眾的認同。事實上,鳳飛飛的演唱風格相當女性化,她大概是演唱過最多瓊瑤歌曲和愛情電影歌曲的女中音歌手,譬如《我是一片云》和《雁兒在林梢》等。她也曾演過偶像電影女主角,和林青霞同演過青春群戲,但成績平平,遠不能與其音樂天分比。
吳念真曾說,鳳飛飛代表著那個“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未來”的年代。在吳拍攝的《臺灣女人》短片中,勤儉、刻苦、永遠默默支撐大家族成了大眾對本土女性的刻板印象。鳳飛飛算是“本土女性”的形象代言人:一如既往地以顧念家庭、提攜兄弟、相夫教子、危機時刻挺身而出(有人說其2003年以后不斷巡演的一個原因是丈夫事業(yè)走下坡路)……為她的正面形象加分的還有,即使在1981年婚后,她仍然延續(xù)了逾十年的事業(yè)巔峰,這正符合了臺灣社會對新時代女性事業(yè)家庭全能的高要求。
單從音樂上來看,鳳飛飛是那種融合了傳統(tǒng)與摩登,能越唱越好、隨時變化的“變色龍”型藝人。上世紀70年代那些有制式演唱要求的劉家昌或左宏元式歌曲,她能以咬字和唱腔唱出區(qū)別。在名曲《祝你幸?!分?,有至少4個字的發(fā)音與標準國語不同。我們不能以當下的概念來說這是“挑戰(zhàn)國語霸權(quán)”,但毫無疑問,這為她的演唱增加了趣味和魅力。在70年代,或許還能聽出些微日本演歌或中國戲曲的影響,到了更為廣闊的80年代,鳳飛飛更有掌控自己音樂的話語權(quán),已經(jīng)可以聽出R&B或者FUNK的味道了——那些她翻唱的金曲,如《好好愛我》和《愛你在心口難開》,蕩漾的旋律里又“臺”又瀟灑的吟唱,好像從來沒有哀愁似的,恰好契合那個全社會青年人“努力就有未來”的時代訴求。
作為國語流行曲女王的鳳飛飛,其實是一位“臺灣意識”相當濃重的歌手。同代的崔苔青、張利敏、劉文正等都不唱臺語歌,鄧麗君偶爾唱唱也是權(quán)當點綴,只有鳳飛飛默默等待臺語“翻案”的時機。上世紀70年代是官方電視臺的“大綜藝”時期,主持電視演唱節(jié)目的鳳飛飛,在臨場歌手突然出狀況的情況下,大膽以一首臺語《月夜愁》補上,成為臺灣電視史上第一首出現(xiàn)在綜藝節(jié)目的臺語歌曲。破冰之后,臺語在她歌唱生涯中的分量慢慢重起來,80年代出了4張《臺灣歌謠》。90年代,幾近退休的她,在唱片《想要彈同調(diào)》中,唱出臺灣民謠《雨夜花》作者去世后被發(fā)掘的遺作。
到了2011年,鳳飛飛已經(jīng)準備開一場全臺語的演唱會了。這當然讓人驚訝,那幾十首國語金曲就不唱啦?記者會上,她唱起近三十年前的破冰曲《月夜愁》。這份心意,終究因醫(yī)生的勸告而未能完成。而她選擇下葬后才宣布的告別方式,也令人感慨,要離開了還這么體貼和照顧世人,真是俠骨柔腸又溫情脈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