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華西村女性人才輩出,呈現出知識化、國家化、專業(yè)化等特點,對女性人才的開發(fā)突顯了“黨管人才”和“女性人才傾斜政策”對女性發(fā)揮自身價值的重要意義。但華西村女性人才也承擔著較大的壓力,她們需要合理地照顧家庭,不斷提高自身知識技能和工作素養(yǎng)。當前,要為女性人才開發(fā)提供組織的支持與保障的條件,還要重視并宣傳女性人才,加大她們與同行間的實踐經驗交流,盡量縮小男女兩性人才培養(yǎng)的差距。
關鍵詞:華西村;女性人才;特色優(yōu)勢
中圖分類號:D9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12)08/09-0144-04
作者簡介:牛天秀(1978- ),女,滿族,遼寧錦州人,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江蘇女性人才研究中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女性參政與中國政治發(fā)展;張柟(1946- ),女,河北宛平人,江蘇女性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女性人才和女性文化。
女性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女性人才的開發(fā)和研究相對滯后。尤其在廣大農村基層,由于傳統的性別觀念和不科學的人才機制,導致人才的性別結構比例失調。人才性別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民主化程度。有研究表明,只要出臺相應的公共政策,女性人才是可以脫穎而出的,因為優(yōu)秀的女性人才已經存在于工作崗位上,只是機會不足。因此,我國缺少的不是女性人才,而是使女性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和公共政策。[1]就此而言,華西村的女性人才開發(fā)機制可資借鑒。
一、華西村女性人才的基本狀況
為了深入了解華西村獨特的女性人才開發(fā)創(chuàng)新機制,我們就華西女性人才的特點和開發(fā)、使用機制問題,進行“華西女性人才開發(fā)”問卷調查和目標對象訪談,并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展開研究。期間,發(fā)放目標問卷30份,回收有效問卷29份,具體調查和訪談對象都是由華西村委選擇確定的。
(一)華西村女性人才類型
華西女性人才主要有三類:一是女性村兩委委員;二是女性企業(yè)管理人員;三是女性行業(yè)技術骨干。在被調查對象中,就其職務來統計,企業(yè)管理層有14人,村兩委委員有17人(華西兩委班子中有女性委員32名,其中副書記14名,4名常委,14名委員。數據顯示,由于工作等原因,只有29人參加了有效調查。)技術骨干2人,普通工人1人,其中既是村兩委委員又是企業(yè)管理層的有4人,既是村兩委委員又是技術骨干的有1人。華西女性人才中身兼數職的現象較為普遍。
?。ǘ┤A西村三代女性人才
第一代是在吳仁寶老書記的“婦女半邊天”的理念指導下,培養(yǎng)于七八十年代的一大批婦女干部。當年50多個婦女組成“鐵姑娘戰(zhàn)斗隊”,靠土里刨,刨出了溫飽,在農業(yè)各項勞動和生產中表現出色。趙毛妹、趙荷芬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第二代是在八九十年代,靠風雨里跑,跑出了富裕的女性人才,主要是以吳鳳英、包麗君等為代表的企業(yè)管理的中年骨干。她們繼承了第一代女性人才的精神,但其施展的空間不在勞動生產方面,主要在企業(yè)經營與管理方面,實踐經驗較為豐富,吃苦耐勞。
第三代是享受的一代、繼承的一代,也是充滿創(chuàng)新挑戰(zhàn)的一代。第三代女性人才以周麗副書記為代表,她們與前兩代不同的突出點是知識水平比較高,活躍在村兩委、企業(yè)、文化等各個領域,很多人身兼數職,是跨行業(yè)的復合型管理人才。
二、華西村女性人才開發(fā)特色和優(yōu)勢
?。ㄒ唬┡匀瞬盘厣?br/> 華西村注重年輕人才的培養(yǎng)和鍛煉,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傳幫帶人才梯隊,具有適合華西本土開發(fā)的女性人才特點。
梯隊化+年輕化。華西村在崗女性人才以第二代第三代為主,調查數據顯示,31-40歲的有10人,約占35%;41-50歲的有11人,約占38%;50歲以上的共5人,約占16%;更多的80后第三代女性人才正在孕育成長,年齡在20-30歲的有3人,約占11%。相當一部分女性承擔著重要的工作,比如招商引資、高層管理、黨政核心工作等。年輕的女性人才是華西最亮麗的風景線,寫就了華西獨一無二的女性人才開發(fā)特色。
本土化+開放化。華西的人才來自五湖四海,以人才為競爭資本,女性人才盡顯風流。吳仁寶老書記的第一用人觀是“就地取材”,用人首要考慮華西本村人或者“嫁”入華西村的女大學生。華西人才工作中往往還存在著家族繼承或者裙帶關系,但這形成了具有良好自然的“傳幫帶”人才模式,能使人際關系融為一體,能夠產生較強的凝聚力,減少矛盾和沖突,比較適合華西村的發(fā)展要求。另一重要途徑是“筑巢引鳳”,廣納賢才。目前,華西村聘用了6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端人才,在集團公司工作的技術人員中,有高級職稱的達55人,大中專畢業(yè)生超過3500人。此外,還從外國聘請了數十位工程人員擔任專家顧問,從國內大型企業(yè)吸引了一批優(yōu)秀工程技術人員,“借用外腦”、“發(fā)揮外力”,其中不乏高端女性人才。
學習化+國際化。實施人才國際化就是要按照國際通行的人力資源規(guī)則和慣例,在全球范圍內開發(fā)和配置人才資源,全面參與國際人才分工和競爭,把各方面優(yōu)秀人才集聚到發(fā)展中來。華西村的國際化途徑之一是女性人才輸出,將她們送出國讀書或者參加短期培訓;國際化途徑之二是女性人才輸入,吸收華西人完成學業(yè)回流華西,或者引進外來人才,包括海歸人才。華西村的讀書人不分男女,只要符合條件或者條件允許就會被送出國門增長見識,這也是華西村長期培養(yǎng)人才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短期女性人才的培養(yǎng)主要針對在崗人員,華西對在崗人員按照行業(yè)以及工作內容的不同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學習和培訓,先后開辦了冶金大專班、外語大專班、管理培訓班,已累計培訓1萬多人。為提升人才層次和水平,華西經常邀請中科院、清華、北大的專家來華西講課,先后把30多名優(yōu)秀青年送到中央黨校培訓,將人員輸送到具有國際化服務標準的南京五星級酒店實習,此外,華西還新建了一所可容納6000多名包括幼兒、小學生、初中生和職業(yè)高中生在內的現代化“華西實驗學?!薄侨蕦毨蠒浀囊痪湓捵憧纱韺θA西女性人才的高標準、嚴要求、寬平臺,這就是華西人“既要有電腦,又要有頭腦”。
?。ǘ┡匀瞬砰_發(fā)的優(yōu)勢
女性人才開發(fā)體制保障——黨管人才。華西女性人才開發(fā)是黨管人才的典型。以吳仁寶老書記為核心的黨委是女性人才開發(fā)的有力支持后盾,在吳仁寶的“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號召與帶動下,現任的村兩委領導自然地形成性別平等以及尊重女性人才的意識。據調查,推進華西女性人才的首要因素為村兩委的大力支持,占各種因素的96.6%。由此可見,黨委的領導支持為女性人才開發(fā)提供了體制保障。
華西村在經濟轉型以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階段,更需要充分挖掘和發(fā)揮女性人才的主體價值,因此華西村在投資讀書、進修、培訓等方面,給男女兩性提供均等機會。這是適應華西轉型的長期人才戰(zhàn)略設計,保證了華西村女性人才的充分開發(fā)。
女性人才開發(fā)機制創(chuàng)新——以人為本。華西女性人才開發(fā)創(chuàng)新是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人本”主題的產物。國際上特別強調的是性別發(fā)展指數(GDI),在關注整體的經濟收入、教育水平和健康狀況的同時,考慮到性別差異,尤其是女性在這些資源上的占有。華西村尊重女性人才,給予女性實現主體價值的舞臺,作出了相對于男性的女性人才傾斜政策:對工作崗位中女性的提拔條件適當放寬,對女性給予同樣的就業(yè)以及發(fā)揮才能的機會,注重女性的領導力和發(fā)展機會。這些正是性別賦權指數(GEM)所關注的機會平等,而不僅僅是行為能力的無性別差異。
華西村特別重視啟用女大學生。剛剛竣工的具有風起云涌效應的328米五星級大樓,其管理團隊28名成員中,有24名女性管理者,周麗副書記是大樓的總負責人。這些求學歸來的80后女大學生,盡管缺乏類似的工作經驗或體驗,但卻在這里成就了挑戰(zhàn)和飛躍的夢想。
華西村女性人才的發(fā)展,離不開政策和經濟保障,更與女性自身的積極要求密不可分。調查中,被調查者對華西女性人才成才主要原因的選擇中,村兩委支持和自身積極要求發(fā)展兩項占首位。作為華西村的半邊天,華西村的女性人才在各個工作崗位上巾幗不讓須眉,自強不息,成績顯著。
女性人才開發(fā)優(yōu)勢平臺——經濟發(fā)展。華西女性人才開發(fā)是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產物,具有豐厚的經濟土壤。華西村是全國農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華西村人均工資收入12.26萬元。同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華西人的收入是全國農民的41.76倍、城鎮(zhèn)居民的1301倍。華西建村50年來,基本經濟形勢一年更比一年好。據聯合國的人類貧困指數(HPI)調查,全球人口中貧困的女性多于男性。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的第一二期中國婦女地位調查也顯示,我國貧困人口中的女性居多,而且農村居多。但在華西這樣經濟富裕的鄉(xiāng)村,女性不僅有基本的生活和醫(yī)療保障,更有高平臺高收入,只需關注如何發(fā)展而不是如何消除貧困。華西因其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所以有條件為本村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機會。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華西村委盡可能地為本村的孩子創(chuàng)造學習機會,拓展學習場所,并且由村里承擔絕大部分學習費用。作為華西本村人的周麗、朱民新、徐亞等80后才女,充分感受到華西給自身發(fā)展孕育了豐厚的經濟土壤,因此大學畢業(yè)后都回到家鄉(xiāng)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像朱曉美這樣嫁到華西的大學生,享受著“五子俱全”的幸福之外,更感嘆于華西村的高平臺為自己提供了施展才干的機會,這是其他環(huán)境所無法比擬的。據問卷結果,29份有效問卷中,28份在婚姻家庭和生活狀況一欄中選擇了“幸?!保s占96.6%。華西女性人才每天都有一定學習時間,學習時間1小時以內的占17.2%,1-2小時的占55.6%,2-3小時的占27.2%。而做家務的時間較少,在1-2小時以內的有24人,約占被調查總數的827%,半小時以內的有4人,占總人數的138%,而2小時以上的只有1人,占3.5%。97%的家人支持女性的工作以及事業(yè)。華西村的經濟實力為女性人才發(fā)展提供了堅強而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通過對三代華西女性人才的訪談得知,華西村的年輕人不管到外地上大學,還是出國留學,95%的人都會選擇畢業(yè)以后回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華西村發(fā)展平臺好,有強大經763d32addbdbe773abed3ccd0fe06d93濟實力以及優(yōu)勢政策資源,能夠提供鍛煉年輕人的發(fā)展機會。
三、華西村女性人才開發(fā)的完善思考
在經濟轉型的同時,華西村女性人才的轉型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因此要依據女性人才的實際發(fā)展需要,明確女性人才開發(fā)方向。
(一)進一步深造學習并擴大與同行業(yè)交流的機會
據調查顯示,華西女性人才需要解決的發(fā)展問題首要是“與同行業(yè)交流的機會”,她們已經不滿足自己部門的工作小視野。對于年輕人來說,繼續(xù)深造的機會和橫向交流的機會是提升自身競爭力和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徑。雖然華西村已經為女性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發(fā)展空間和平臺,每年都要組織各種培訓班、座談會,安排部分婦女走出國門考察學習,開闊眼界,但專業(yè)化的培訓較多,而同行業(yè)間的交流比較少;相對于男性來說,女性的舞臺還需要進一步擴大。作為管理者,要認真對待女性人才的發(fā)展前景,給女性人才提供更多元的培訓機會和對外交流機會,加強基于其事業(yè)發(fā)展的建議和指導,從而增加其素質提高和職務提升機會(Grimewood和Popplestone,1993)。[2]79
?。ǘ┕ぷ靼才庞袕椥裕侠碚疹櫦彝?br/> 華西女性承擔著重要的職務,同時也要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通過訪談了解到,工作時間在4-6小時的為0,在7-8小時的12人,占414%,9-10小時的12人,占41.4%,10小時以上的有5人,占17.2%,這樣的狀態(tài)會讓女性感覺到壓力很大,有些人還肩負幾種工作職務,基本上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對家里老人和孩子陪伴較少。針對女性人才的所面臨的現實的問題,需要適當給女性工作者減壓,或者盡量減少一人多職的現象。要讓她們“在無性別歧視的環(huán)境中工作;有假期讓女性和男性照顧孩子,不論是日常的往返學校,還是在孩子生病時去看醫(yī)生;工作安排上有彈性,可以處理這些與其他家庭事務,如照顧老人。如果這些事務的量很大,可以有分擔工作或部分時間工作的安排,而并不會失去健康、照顧、養(yǎng)老金、升職或其他權利”[2]79。
?。ㄈ┡e辦系列女性知識講座,開展聯誼活動
華西村的大小培訓和交流種類繁多,但是針對女性進行的系列知識傳播較少。調查顯示,女性人才目前最需要婦聯等組織提供幫助的項目,首選是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和人際溝通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是開展聯誼活動,她們需要與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再次是希望婦聯幫助女性爭取一些優(yōu)惠政策,雖然華西村對女性人才比較重視,但是女性人才若要成就,還是要付出超越男性十二分的努力,有時甚至要犧牲陪伴老人和孩子的時間和精力。華西女性人才也要走出去,她們希望婦聯幫助提高女性人才知名度。雖然已經有很多內部和外部的文章在宣傳華西村的人才創(chuàng)新機制以及人才典型,但是專注于女性人才成長的宣傳較為薄弱,這需要婦聯和村委組織在樹立華西女性地位與形象的同時,也將女性人才推向社會進行宣傳,與女性人才研究和工作機構合作,從理論上和實踐上促進女性人才的健康成長。
?。ㄋ模├^續(xù)吸引外來人才以促進實踐能力更新
為了促進與外國友人及國外公司的交流與合作,華西村引進和培養(yǎng)了英、日、俄、德等六種語言的翻譯人才,聘請和吸納了國內外一批優(yōu)秀工程技術人員。值得一提的是,華西村整個黨委班子中47%的人是來自“外鄉(xiāng)”的特殊人才。華西村正處于事業(yè)大騰飛、經濟大轉型時期,作為半邊天的女性人才正活躍在各行各業(yè),她們渴望與不同背景和經歷的人交互學習和溝通。大力吸納女性人才,從大的方面講,是適應開放型的人才市場的潮流,促進人才合理開發(fā)和流動;從小的方面講,利于開發(fā)女性人力資源,從而促進了華西村經濟建設和精神建設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佟新.論中國人才性別結構均衡發(fā)展[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Lena Dominelli.女性主義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M].王瑞鴻,張宇蓮,李太斌譯.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