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回顧孫中山的革命實踐和思想主張,北京汀州會館就是福建省閩西客家在京的歷史見證。
北京的會館產生于明朝,清朝達到鼎盛時期。會館是指同省、同府、同縣或同業(yè)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所設立的機構,主要以館址的房屋供同鄉(xiāng)、同業(yè)聚會或寄寓。會館中有絕大部分是各地進京科考舉子的住宿之地。中國科舉考試到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終止,先后在京舉行科考201科,全國各地進京應試的舉子達120多萬人次。每逢考期,會館里人滿為患。3年一次的考試,每科應試人數在六七千人,再加上隨行的人員,數量相當可觀。這些人的食宿問題就成了頭等大事。所以,科考試館數量最大,占了會館的絕大部分。會館文化的興盛,正是來自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舉子、官員、商人,將各地不同的文化帶進北京。同時,又將京師文化傳播到各地,促進了文化交流。
北京汀州會館位于前門外長巷二條。始建于明朝明孝宗弘治年間(1488~1505年),主要是由在京的福建省寧化籍人張顯宗和清流籍人裴應章、上杭籍人李嘉吉等人發(fā)起,集合汀屬八縣民間資本而興建的。張顯宗是明朝永樂年間欽賜狀元,交趾(今越南)第一布政使司、工部尚書。裴應章是兵部尚書,于明朝萬歷十五年(1587年)購置施以仁宅院做會館館址。李嘉吉是吏部侍郎。他們都是明朝的朝廷高官。
汀州會館是一座福利性的會館,建有北館和南館兩部分,隔街相望??扇菁{數百人居住,當時還有義地多處。凡是汀屬八縣赴京同鄉(xiāng),或就學,或就業(yè),或商賈往來,均可在會館免費住宿。館內有福建汀屬八邑旅平同鄉(xiāng)會。
汀州會館分先建的北館,有大小6個院落,房屋共50多間。中院為主院,有一座五開間的大殿,原作為會館的祠堂,供奉天后娘娘和創(chuàng)建會館的先輩牌位。祠堂建筑相當考究并具有南方建筑的特點:梁、柱、門、窗全部用閩西水杉建造,系雙檁,多梁,24柱,鼻形結構,整體不用一顆釘子,全用咬榫銜接,經過北京歷史上的3次7級以上地震,大殿房架紋絲不動。大殿雕梁畫棟,十分講究。殿正中有祭祀天后娘娘(媽祖)神位,左側有張顯宗的神位,右側有李嘉吉和裴應章的神位。以后又陸續(xù)增添了歷代旅京名人,按歿時年代依次排列,均用金色宋體鐫刻在大殿內墻上。神座設有帳幔,兩邊有10余副木刻楹聯(lián),均系明代書法家所書。其中一副楹聯(lián)是裴應章題撰:“帝里衣冠聚,天涯骨肉親。”
大殿屋頂起坡平緩,前廊后廡,廊內裝修為一色花格子卷簾雕花門窗,廊頂露明天花,雕刻出象鼻形椽子,挑尖梁上有雙象形蜀柱,梁頭鏤雕出天馬、神牛等多種動物紋飾。其他各院落也都各成一體,可謂院中有院。整體建筑形制獨特,雕刻精湛,彩繪色調淡雅,是北京罕見的具有福建風格的民間古建筑。
南館建筑年代在北館建成之后,是清朝乾隆年間由在京汀屬八邑同鄉(xiāng)再次集資建成。其中也有大殿,殿內供奉祭祀一尊硬木雕刻的文魁星像,兩旁有神吏小鬼四尊。南館的建筑不如北館精湛,規(guī)模也比較小。會館里原存的匾額、石刻碑記及雕塑等文物,均已散失。
清朝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會館宅院被某鄉(xiāng)人以八百兩銀子私自典當給靳姓一家,民國十一年(1922年)由在京同鄉(xiāng)贖回,并于民國十二年(1923年)加以修繕。
曾經在汀州會館里活動過的劉映奎、雷煥猷、雷壽彭、黃肇河、劉春海等人,在辛亥革命時期都有杰出的表現。因此汀州會館和辛亥革命的關系密切。
雷壽彭和劉春海在福州合辦《群報》,宣傳革命,抨擊時弊,為孫中山先生倡導的國民革命盡力盡責,多次當選省參議員之職。
民國18年(1929年)劉春海被選為津浦鐵路孫中山靈柩奉安委員會委員,總管護送靈柩從北京到南京安葬中山陵的重要職務。在隴海鐵路局工作期間,春海對共產黨的所作所為,耳聞目睹,心甚仰慕,利用汀州會館房屋,為革命黨人地下組織聯(lián)絡場所。
……
縱觀這幾位辛亥革命老人光輝的一生,他們?yōu)榱藝?、為了民族、為了家鄉(xiāng),奮斗了一生,體現了客家人愛國、愛鄉(xiāng)和愛民族的革命精神。
編輯/馮 嵐 icarus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