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一戰(zhàn)的美軍為了應對塹壕戰(zhàn)裝備了法國紹沙M1915輕機槍,但該槍復雜的結(jié)構(gòu)和幾近半圓形的彈匣常常會引起操作動作不良,因此美軍決定開發(fā)自己的輕機槍,作為攻擊和支援武器使用。在這樣的需求牽引下,約翰·勃朗寧開發(fā)的一款自動步槍于1918年被采用,命名為勃朗寧M1918自動步槍(BAR)。該槍雖稱為自動步槍,實則作為輕機槍使用。1937年,對該槍進行了改進,改進后的型號被稱為M1918A1。1940年,再次對其改進,使其僅能連發(fā)發(fā)射,并將兩腳架的位置以及照門作了改變,稱為M1918A2。由于該槍經(jīng)歷過兩次改進,相應地隨槍附件也發(fā)生了改變,現(xiàn)成為收藏家所追逐的產(chǎn)品——
M1918步槍手彈帶
勃朗寧M1918雖名為自動步槍,但在當時的美軍中是作為輕機槍使用的,一個小組包括一名步槍手及一名彈藥手,兩人均配有攜帶彈藥的彈帶。
M1918步槍手彈帶采用卡其色帆布制成,分為左、右兩部分,并通過兩端的金屬扣將其固定在腰間。左側(cè)彈帶上有3個小口袋,每個小口袋中可以裝入2個勃朗寧M1918步槍的彈匣。右側(cè)彈帶上有2個小口袋,2個小口袋中間設有一個金屬制槍托帽——這也是M1918步槍手彈帶的最大特色。這2個小口袋中,左為M1918步槍彈匣袋,右為M1911手槍彈匣袋。該彈帶上彈匣袋的袋蓋均采用按扣扣合。
彈帶上的金屬制槍托帽的作用是,將槍背帶掛在脖子上,再將槍托后部插入到該槍托帽中,這樣就可以將槍固定在腰間進行射擊。該槍托帽采用金屬沖壓加工制作,用鉚釘固定在彈帶上。由于彈帶采用帆布制作,裝入槍托后相接觸的彈帶部分容易磨損,所以在槍托帽的下方又增設了一塊皮革,起加強作用。
彈帶左右兩部分之間由一條掛帶相連,該掛帶長度可調(diào),以適應士兵不同體型。調(diào)節(jié)掛帶上方設有3個扣眼,可以連接槍背帶或其他附件。除此之外,左、右側(cè)彈帶的上下均設有多個扣眼,用于懸掛水桶、急救包等。彈帶背面印有制造商和生產(chǎn)年份的銘文。
M1918輔助彈帶
為了方便彈藥手攜帶彈藥,除M1918步槍手彈帶外,還專門為其配發(fā)了M1918輔助彈帶。
另外,由于彈藥手使用的是M1903A3步槍,因此在M1918輔助彈帶上除了設有M1918步槍彈匣袋外,還設有M1903A3步槍彈夾袋,這也是該彈帶最大的外貌特征。
該彈帶也分為左、右兩部分,采用完全對稱的設計,共有4個M1918彈匣袋和4個M1903A3彈夾袋,每個彈匣袋可裝2個彈匣,每個彈夾帶可裝2個彈夾,共可裝入8個M1918步槍彈匣和8個M1903A3彈夾。左、右側(cè)彈帶中間的尺寸調(diào)節(jié)掛帶與M1918步槍手彈帶的相同。
M1918輔助彈帶的背面印有銘文,除表示制造商名稱的文字之外,還有“ASST”的字樣,意為輔助彈帶。
M1918彈匣包
為了攜帶更多的備用彈匣,除了M1918步槍手彈帶和M1918輔助彈帶之外,還特別設計了一種M1918彈匣包,其也由彈藥手攜帶。
該彈匣包設計比較簡單,只設有3個彈匣袋。彈匣包用一個可調(diào)節(jié)長短的肩掛帶來攜帶。考慮到個人的使用習慣不同,特別設計了兩種型號,分別可以斜掛在左肩或右肩上。其中左肩型的右側(cè)設有一段延長區(qū),而右肩型的左側(cè)設有一段延長區(qū)。
M1918彈匣包的背面中間上方位置印有銘文,除了制造商名稱之外,也有生產(chǎn)年份和月份的數(shù)字縮寫。
M1937彈帶
1937年,勃朗寧M1918的改進型M1918A1被美軍選為制式后,其攜帶彈匣的彈帶也隨之改為M1937彈帶。
M1937彈帶同樣采用兩部分設計,與M1918步槍手彈帶相比,取消了槍托帽和M1911手槍彈匣袋,因此左、右兩側(cè)彈帶都各有3個M1918A1彈匣袋,每個彈匣袋可攜帶2個M1918A1彈匣,共可攜帶12個M1918A1彈匣。之所以采用這樣的設計有兩個原因:一是M1918A1在槍托后部增加了抵肩墊,因此不能再將槍托插入槍托帽中,槍托帽的設計也就失去了意義;二是采用M1918A1以后就不再配彈藥手,備用彈匣只能射手自己攜帶,因此為了更多地攜帶步槍彈匣,取消了M1911手槍彈匣袋。
除此之外,M1937彈帶的尺寸調(diào)節(jié)掛帶也與M1918步槍手彈帶的不同,其上方的扣眼從3個減少為1個。
M1937彈帶有很多變型產(chǎn)品。除了美國制作的之外,英國也仿制了一些,此外還有面向海軍陸戰(zhàn)隊而生產(chǎn)的型號,其銘文中有“U.S.M.C.”字樣,很容易識別。1950年,還生產(chǎn)了深綠色的變型產(chǎn)品,其設計與二戰(zhàn)中生產(chǎn)的沒有任何區(qū)別。另外,其除配發(fā)給美軍使用以外,也與M1918A1步槍一起,供給歐洲同盟國使用。
改造型彈帶
勃朗寧M1918A1被采用以后,M1918步槍手彈帶和輔助彈帶便不再使用。為了不造成資源浪費,美軍對這兩種彈帶進行了修改,均改為M1937彈帶的形式,這些經(jīng)過修改的彈帶,被稱為改造型彈帶。改造型彈帶有兩種,一種是用M1918步槍手彈帶改造而成的,另一種是用M1918輔助彈帶改造而成的。
用M1918步槍手彈帶改造的型號有2個產(chǎn)品,一種去掉了M1911彈匣袋和槍托帽,增加了2個M1918彈匣袋,與M1937彈帶一樣,共有6個小口袋,可攜帶12個M1918彈匣;另一種取消槍托帽,增加了1個M1918彈匣袋,保留原M1911彈匣袋。而由M1918輔助彈帶改造的型號只有一種,其去掉了M1903A3彈夾袋,左右側(cè)各增加1個M1918彈匣袋,與M1937彈帶一樣,共有6個小口袋。不論是由哪種彈帶改造而成的,在每個小口袋的下方都增加了一個扣眼,并且其背面的扣眼和銘文原封不動。
另外,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配發(fā)的彈帶都是卡其色,而配發(fā)給海軍陸戰(zhàn)隊使用的彈帶則被染成了海軍常用的藍色。
工具盒
由于M1918步槍的槍托后部未設收納維修工具的空倉,因此特別為該槍配備了皮制工具盒。其既可以收納維修工具,也可以裝入一些備用零件。
該工具盒為長方形,盒蓋上帶有一根掛帶,用金屬扣扣合。金屬扣下方有兩行銘文,第一行代表生產(chǎn)商,第二行表示生產(chǎn)年份和月份。工具盒的寬度恰好可以放入彈帶上的彈匣袋中,但長度長于彈匣袋,因此在彈匣袋中放入工具盒后,彈匣袋的口袋蓋無法蓋住。
彈匣帽
為了防止彈匣內(nèi)侵入塵土等異物,特別為M1918步槍的彈匣配備了一種橡膠制的彈匣帽,平時可蓋在彈匣口部。該彈匣帽呈黑色。為了方便將其從彈匣中取下,其一側(cè)設有一個突出的護耳。
槍背帶
M1918步槍使用的槍背帶是以M1907槍背帶為基礎設計的,主要由兩根背帶通過一個金屬環(huán)連接。其中一根背帶兩邊都帶有金屬掛鉤;另一根背帶一端帶有一個金屬掛鉤,另一端有一個金屬方環(huán)。兩根背帶上分別設有兩排小孔,調(diào)節(jié)長短時,只要將金屬鉤掛在相應的小孔上即可。
使用該槍背帶時,先將只有1個掛鉤的背帶固定在后背帶環(huán)上;然后將有2個掛鉤背帶的一端固定在前背帶環(huán)上,另一端則穿過前一根背帶上的金屬方環(huán),鉤掛在這根背帶的小孔上,這樣就可以將兩根背帶連接在一起使用了。該槍背帶尺寸調(diào)節(jié)的幅度較大,可以將M1918步槍懸掛在腰部進行射擊。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