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56個民族中,有一個不太為人熟知的少數民族——布朗族。
布朗族主要聚居地在云南的普洱市和西雙版納,總人口約為10萬人。人數雖少,歷史卻非常悠久。他們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瀾滄江和怒江一帶,稱為“濮人”。自漢王朝在云南設置益州郡后,濮人活動的地區(qū)就納入西漢王朝的郡縣之內,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里一個重要成員。
誠如大多數生活在邊遠貧困地區(qū)的少數民族一樣,他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地方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有了很大的改變和發(fā)展,但相對于東中部地區(qū)來講,尚有明顯的差距。對大多數人來講,我們看到的少數民族往往是服裝鮮艷,頭飾隆重,披銀帶玉,嬌艷無比,令人嘖嘖稱道。但要知道,那只是他們在隆重節(jié)慶、文藝演出或出席重大會議時的盛裝。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居住在什么樣的房子里,過著怎樣的生活?估計很少人見識,也無從了解。
應該說,舞臺上、節(jié)慶里的少數民族,只是經過精心打扮的代表,而更多生活勞作在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才是他們真實的面貌。
前一段時間,記者從群山環(huán)抱的瀾滄縣出發(fā),馳上泥塵滾滾的道路,翻越層層疊疊的山巒,路經片片綠油的茶樹林,分別穿過傣族、拉祜族不同風格的民居,最后來到一個布朗族人聚居的寨子。在那里,你看不到盛裝的服飾,喬扮的姑娘,彪悍的小伙,但是,那就是最本色、最真實的布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