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jié)又要到了,接下來又會是父親節(jié),“愛”這個字,將會在這個季節(jié)里不斷地被提起。讓我們談談有關“愛”的一些話題吧。
合肥少女毀
一件其實是發(fā)生在去年9月的“舊事”,因為微博的傳播,前段時間成為全國關注的熱點:安徽合肥一位名叫周巖的17歲少女在拒絕了一位男同學的“求愛”后,被這位男生當頭潑上汽油并用打火機點燃……少女被燒成重傷,原本可愛的容顏頃刻間面目全非。
這真是一場噩夢!看到這樣的新聞,如果你只是得出“早戀害死人”之類的結論,就未免太簡單了?;旧倌陮Ξ愋援a(chǎn)生愛慕之情,這太正常不過;追求而被拒絕,痛苦也是實實在在的。然而我想問,這“求愛不成便行兇”中的“愛”真的是愛嗎?
如果是愛,你會把你愛的那個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怎么可能舍得對TA施以毒手?這根本不是愛,而是一種“唯我獨尊”“非我莫屬”的占有欲,發(fā)展到極端就是“我若得不到,便不惜毀滅之,誰也別想得到”。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講的一個故事:媽媽帶著3歲的皮魯去朋友家串門,回家后,皮魯突然發(fā)現(xiàn)手里的一塊糖果不見了,打著滾哭鬧:“我要!我要!我一定要!”于是全家人傾巢出動,沿路進行“拉網(wǎng)式”搜尋,還在午夜12時硬著頭皮敲響了朋友家的門……后來皮魯長大了,喜歡上一個女孩,但那個女孩看不上他,他便拿起刀子割腕……被搶救過來后,他又開始絕食,父母勸他,他卻只是恨恨地說:“我就想要她!要她!一定要她!”
據(jù)報道,這位行兇少年由于父母工作忙,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他的一位同學說:“奶奶太嬌慣他了,(所以)他做這種事,同學們一點都不奇怪?!睆拿襟w對這個男生的一些描述——比如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莫名其妙地罵人,喜歡挑釁別人,經(jīng)常住酒店,和父母意見不合就離家出走,并發(fā)短信表示只有答應他的要求才回家,由此看來,他非常符合“放縱型溺愛”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的特征。
又是“愛”!
一個毀容,一個必將背負刑責,有人說這是“愛的代價”。我想說的是,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但并不是所有被人叫做“愛”的東西都是真正的愛。
母親勸兒進國企:沉重的愛
天底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為孩子好的——即使不是“無一例外”,“例外”的情況也是極其罕見的。但有些時候,真的愛,也會顯得過于沉重。
今年3月,《重慶晨報》報道了這樣一件事:27歲的冉希杰在重慶讀完大學后留在當?shù)毓ぷ?,而他的老母親3年里10次來到重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勸兒子回河北老家的國有企業(yè)去工作,因為母親覺得國企是“鐵飯碗”;兒子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不愿接受母親的安排,這位母親便開始跑到兒子的單位去鬧,跑到兒子女友的單位和家里去鬧,滿大街貼“尋人啟事”,甚至擅自賣掉了他重慶住所中的電腦、衣服和被子,逼他回老家……結果是兒子一再被迫辭職,和女友分了手,于是,這位兒子拒絕再接聽母親的電話,一對原本貼心的母子就此“反目”。
母親很傷心:“還不都是為他好,為何兒子就是不能理解我的苦心?”然而她依然很執(zhí)著:“我不放棄,總有一天能夠說服他?!卑?,可憐天下父母心!
同學,你覺得冉希杰應該作何選擇,是繼續(xù)堅持“漂”在重慶打拼,還是聽母親的,回家去過穩(wěn)定的生活?其實,不管旁人怎么認為,都代替不了冉希杰自己的選擇,不是嗎?母親深愛兒子,希望他過得幸福,然而她忽略了,當一個人被剝奪了選擇權,哪怕是以愛的名義,幸福已經(jīng)離他很遠了。
告訴你一個“秘密”:幾乎所有父母都設想過自己孩子的未來。不過好消息是,像冉媽媽那么“極品”的畢竟是少數(shù)。如果有機會,你不妨和父母聊聊,聽聽他們的想法和理由,然后在這些成長的日子里,自己慢慢地想,慢慢地在心里把你未來的輪廓勾勒出來——理解父母的愛,帶著他們的期望,努力走自己的路。
教室接吻被開除:與愛無關
在江蘇徐州一所職業(yè)學校讀書的小張和一位女生因為“公然在教室里接吻”,被學校斷然開除。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很多人指責學校的做法“簡單粗暴”,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當然也有人認為,都什么年代了還對學生的談戀愛行為處以“極刑”,做過頭了。
但是我認為,在這件事上,學校有權開除小張,而小張確實有錯。
很難接受這個說法嗎?且聽我慢慢道來。首先,職校不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對學生作出“開除”的處罰并不違法。其次,校有校規(guī),你可以質疑和批評這些規(guī)則,比如聯(lián)名給校長寫意見書,向主管部門反映,或者訴諸媒體,但在規(guī)則改變之前,你必須遵守它,就算它不夠合理——這是關于規(guī)則的“游戲規(guī)則”。而小張“犯事”之日,恰恰是該校對于相關規(guī)定三令五申之時,張同學“挺身撞槍眼”的行為,只能說明他打心眼里就沒把“規(guī)則”當成一根蔥。
在崇尚“自由”的美國,中小學里都有細致而嚴格的校規(guī),學生入校第一天就要學習校規(guī),連家長也要認真閱讀并且簽字,從一開始就樹立按規(guī)則辦事的觀念。一般來說,夠得上“停學”乃至“開除”的行為包括兩類:第一類是攜帶危險和違禁物品進入校園,比如刀子、煙草、酒精飲料、幫派符號等;第二類是“行為不檢點”,比如不少中學就嚴禁在校內(nèi)接吻、摟抱,甚至牽手。
像小張這樣十六七歲的中學生談戀愛到底算不算得上“犯錯”,這也許是個可以討論的問題,或許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個人權利”,但是在教室里當眾接吻,就已經(jīng)超出“個人權利”,而進入了“公共領域”,因為它會給別人帶來不好的影響。舉個例子,吃東西當然是一種正當?shù)膫€人權利,但國內(nèi)外許多城市都明文禁止在公交車上吃東西,就是因為它已經(jīng)不再是你一個人的事了。
當然,我說這所職校有權開除小張,并不是說他們做得“很對很好”,起碼一點,只規(guī)定了“學校如何處罰”而沒有“學生如何申訴”的規(guī)則是不完善的規(guī)則,但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對我們來說,這件事其實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公民課”案例,它的關鍵詞不是“早戀”,不是“接吻”,而是“規(guī)則意識”和“公共意識”。
·有話說·
【本期新聞話題】《華商報》報道,一位叫張蕊的13歲女孩在西安街頭因為等不到媽媽而向路人借手機,但沒人肯借,她傷心地哭了。在該報記者的見證下,張蕊再一次體驗“街頭借手機”,結果10人中只有4人肯幫忙,體驗完之后張蕊又哭了。她說,從幼兒園到中學,老師一直教導自己要樂于助人,但遇到的現(xiàn)實“怎么和學校教的不一樣”?
歡迎登錄銳角網(wǎng)(www.ray-joy.com)搜索“比較銳的銳角”,參與話題討論。
小小新lol:
張蕊同學真是一個單純善良的孩子!其實她的困惑我也曾有過,后來跟媽媽認真地談了一次,慢慢地就想通了。學校老師教的,很多時候是“應該怎樣”,而不是“現(xiàn)實是怎樣”。現(xiàn)實中總有一些壞人利用人們的善良來行騙,所以對陌生人保持一定的戒心是完全合理和必要的。張蕊不必失望,請繼續(xù)做一個樂于助人的善良人,只希望同時要學會保護自己。
我是根啊:
世界不像童話那么美好,但也沒那么糟糕。你看,10個人里面不還有4個人愿意幫忙嗎?要看到光明面。而且我看了一下詳細報道,其中有些人不是把手機直接借給張蕊,而是叫張蕊把媽媽的電話號碼告訴他(她),由他(她)來打——我覺得這樣既幫助了別人,又聰明地保護了自己。對張蕊和我們來說,這其實就是生動的一課:如何做一個聰明的好人。
一米陽光:
世界上有好人,有壞人,也有冷漠的人,你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其實老師教得沒錯,因為只有更多的人成為好人,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否則就會變得更“不好”。每個人都在改變世界,張蕊同學有她的堅持,她正是因為不想屈服于社會的冷漠,才將此事訴諸媒體,來喚起更多人的關注與反思,這不也是一種努力嗎?
·我看見·
【90后炫書】
近日,一篇題為《我家沒有寶馬車,只有藏書數(shù)千卷》的帖子在網(wǎng)上“火”了,發(fā)帖人“重慶葦子”是一名正在備考的高三女生,她在網(wǎng)上“炫”的是18歲生日那天父母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的幾千冊圖書。她說:“君子固窮我不窮,別人炫富我炫書?!?br/> 她這一“赤裸裸”的“炫耀”行為引來無數(shù)人贊嘆,有人說:“有藏書的家庭比有寶馬的家庭少很多,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現(xiàn)在有年輕人炫書,說明還有希望?!?br/>
【撿破爛買房】
最近,14歲美國女孩維娜·圖法諾花了1.2萬美元買了一套房子,買房款的一半是她通過“撿破爛”賺來的——維娜經(jīng)常跟著做房產(chǎn)經(jīng)紀的媽媽去看房,看到很多被業(yè)主遺棄的舊物,征得業(yè)主同意后,她從中撿出一些有價值的轉手出售。
現(xiàn)在這套房子以每月600美元出租,維娜說,她很快就可以還清向媽媽借來的另一半房款了。
【學術貓】
風景秀麗的蘇州大學被“喵星人”占領!一個“蘇大喵喵軍團”的相冊日前在網(wǎng)上走紅,相冊的主角是混跡于蘇大校園的流浪貓們。瞧,這位名叫“文成公主”的貓媽媽帶著孩兒們一起來聽課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