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花開花落、草木枯榮的照片對創(chuàng)作者張晉自己的意義,恐怕要大于其對攝影的意義,也大于對觀者的意義。張晉出生于四川,曾在紐約大學攻讀化學博士。學成歸國后,他卻走上了攝影之路,并在2012年成為三影堂攝影獎的獲得者。作品《又一季》也許是張晉內(nèi)心的寫照,或者是某種自我表達的途徑——他的照片總讓我想起陶淵明的詩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也許這組作品只是張晉自我放逐的借口:“《又一季》背后的支撐就是西北,那塊土地對我真的太有吸引力了……地處偏隅的西北受當下中國經(jīng)濟劇變的影響相對較小,當?shù)氐娜诵愿菀鬃匪莸街袊軐W的伊始,在精神層面上同大道契合?!睆那暗氖ト苏f大道無處不在,不如就讓我們這些凡人去找找。
2007年,你在紐約一家畫廊參與了一個名為《親密的距離》的展覽,怎么會有機會參與這個展覽?展出了什么作品?
張晉:那是一個群展,邀請了幾位在美國生活的中國攝影師參與。其主題《親密的距離》暗示了攝影師自身在美國的生活狀態(tài)。那幾年,我常去曼哈頓東村的一些獨立影院、前衛(wèi)音樂酒吧,認識了Qart 畫廊的老板,于是就有了那次參與群展的機會。我共展出了四張作品,其中一張是用廉價相機拍的一位偽善的和尚。撤展時,有一個加拿大朋友過來找我,看中了這張,他說:“不管你承認與否,這張都會是你這輩子拍得最好的一張。”我當時就把那張照片簽上名送給了他。
那是你的第一個展覽嗎?我們還有機會看到你的那些照片嗎?你是自己洗???
張晉:是第一個展覽。展出中的兩張,《寂偉》和《寂靜》在我的網(wǎng)站上有。當時用的是法國收藏級的紙打印的。
你也是在那一年獲得了紐約大學理工學院(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的博士學位,具體是什么專業(yè)?
張晉:博士時的主攻方向是材料化學中的阻燃材料,碩士時的主攻方向是鋰離子電池。舉個例子,電動汽車遲遲未能面世,很大原因就是其電池的阻燃性能還沒有解決妥當?;馂臅r,阻燃材料也可以為逃生贏得寶貴時間。
看來我的聯(lián)想不太靠譜,我一直以為大概是專業(yè)的關(guān)系讓你對攝影暗房做過特別的研究。你好像在沖印過程中嘗試過各種手法,知道如何呈現(xiàn)不同的視覺效果,怎么會這么有興趣?
張晉:理科生對技術(shù)細節(jié)確實很在意,比如藥劑師、廚師、暗房師,這三者之間必定是有聯(lián)系的。受美國抽象畫家杰克遜·波洛克影響的攝影師們,大多喜歡在底片或者相紙上嘗試用各種手法呈現(xiàn)不同效果,有些作品令人瞠目結(jié)舌。比如沃爾夫?qū)ぬ釥柭乖?011年出的“Wolfgang Tillmans: Abstract Pictures”(直譯為:《沃爾夫?qū)ぬ釥柭梗撼橄髨D片》)一書中,他把跟攝影有關(guān)的圖像(請留意他的書名是抽象圖片“Pictures”, 而不是抽象照片“Photographs”)引向了一個更開闊、更不確定的維度,同時他把技術(shù)和技巧完全掩飾在照片之后,呈現(xiàn)出的是技藝和個人意識。而反復和不確定正是極簡主義者和觀念藝術(shù)家們需要直接面對的問題。
不過,我自己在《又一季》的后期中卻很少玩花樣。我寧愿“往后退”,像寫方塊漢字那樣,一筆一劃、一招一式地去完成,希望作品的內(nèi)在氣質(zhì)如秋天里一片樹葉掉落那樣自然、一氣呵成。三影堂藝術(shù)總監(jiān)毛衛(wèi)東有次對我說,你沒有走彎路。我不解,他又補充說,因為你沒有嘗試去用很多古典工藝——最適合《又一季》呈現(xiàn)的,還是傳統(tǒng)的銀鹽印相法。一個女收藏家告訴我,你把照片的影調(diào)做得很透,相紙呈現(xiàn)出的亮灰能極好地配合主題。
雖然我是化學出身,卻極少去試驗各種手法。
很好奇,你的暗房技術(shù)都是自學的?
張晉:暗房里能玩的招數(shù)太多了。早在眾所周知的暗房大師安塞爾·亞當斯之前,就有19世紀的法國攝影師古斯塔夫·勒·格雷(Gustave Le Gray)把塔爾博特(Henry Fox Talbot)的鹽紙印相(Salt print)逼近到玻璃底片蛋白印相(Albumen print)的品質(zhì);有曼·雷利用中途曝光的辦法制造了過度曝光(Solarisation)的效果。亞當斯之后更是有無數(shù)英雄嘗試著底片相紙的暗房試驗。即便在今天仍有很多藝術(shù)家在暗房里企圖突圍。
在做《又一季》的后期時,我想暫時忽略掉暗房試驗層面的企圖心,扎扎實實地回到傳統(tǒng)的路數(shù)上,不去對照片做過多的矯飾。當我們翻開很多攝影書,會發(fā)現(xiàn)不少照片都帶有作者的自以為是,甚至矯枉過正。所以到自己做的時候,我會很小心地去處理這樣的問題。大學賦予我的良好習慣就是自學。所以遇到暗房的技術(shù)問題,我會去國外的網(wǎng)站查詢資料。而真正系統(tǒng)地進暗房出片,還是在回國后。
你的作品都是自己沖放的?我們在展覽上看到的是你自己放大的,還是底掃之后數(shù)字輸出的?
張晉:目前為止,都是自己沖放,真羨慕那些數(shù)字出片的攝影師。暗房出片的好處是,能保留些不完美在照片中,甚至作者在照片中某一處空間故意留出“敗筆”,有心的觀看者會循著這敗筆讀出不一樣的意義,我對此非常著迷。
比如《車窗前》那一張?看著更像是暗房“敗筆”。
張晉:對,該場景是沙漠中的一座水庫,風、雨、湖水都指向這棄居的孤屋。所以在暗房中刻意加重了雨滴的形狀。還有就是《無字碑》這張,相紙上的木碑部分明顯過曝,一些朋友就好奇為什么不在暗房中仔細對木碑減光。我說,這是為了加重木碑銘文在風沙暴曬后的褪色質(zhì)地——什么也看不清,木碑又再度成為之前的木板。
或許今天,我們不再需要一張技術(shù)細節(jié)完美的照片,萬事萬物皆有裂縫,光就是從那里照進來的。那些“敗筆”幾乎就是我所理解的裂縫。
這個系列是用什么相機拍的?都是膠卷?
張晉:膠卷是富士Neopan 100,很多攝影師都在用這款,國外大廠品牌中,它也最便宜。相機用過瑪米亞6,賓得67和祿來。
從《又一季》到現(xiàn)在你大概拍了多少片子?
張晉:約800卷吧。
在大三、大四的時候你就很想做個“文藝青年”,那時你在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之后你還讀了碩士、又出國讀博士,這中間大概有十年吧,你都是在走一條離“文藝青年”越來越遠的路,會難過嗎?
張晉:的確,越走越遠。花了七八年的時間讀化學碩士、博士,為什么不早點改行呢?2007年,一少年班的朋友談到錢鐘書,錢先生認為人生總會走到一個“峽壁時期”,幾乎無路可走(不像年輕時總以為路很多),之后才選定一條路走下去。博士畢業(yè)時似乎也到了我的“峽壁時期”,于是走出校門就沒想過再做化學。想起《非音樂》雜志第八期的主題:“不再畢業(yè),不再恐懼”,終歸,也不難過了。況且我讀碩士、博士時沒費多大力氣,大部分時間都在干些“文藝青年”們愛干又不靠譜的事。只是“文藝青年”式停留在表層的虛弱感越來越強烈,后來慢慢就疏遠些。阿爾圖爾·蘭波在《永別》中寫道:“回歸土地吧,農(nóng)民!”做個文藝青年挺好,在某個層面上,它讓人不向下墜。
怎么理解“峽壁時期”呢?我覺得這會是個挺困難的決定吧,你可以不以化學謀生,但可以靠它留在美國,你這樣做好像把之前這么多年的努力都“放棄”了。
張晉:在紐約時,我寫了一句話:“紐約很大,個人的悲歡微不足道。”現(xiàn)在覺得,無論你在哪里,個人的悲歡都微不足道。放棄的反面是繼續(xù),繼續(xù)讓那些微小的愿望變成可觸摸的作品。我覺得有必要重新談談捷克作家博胡米爾·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他在法學博士畢業(yè)后,從事了多年搬運工、打包工的工作,49歲時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過于喧囂的孤獨》。當然,這不意味著放棄之前所有的人最終都能寫出一部大作,但是放棄也許是“個人史”中必不可少的一章。
在你喜歡的那么多種的“文藝”樣式中,怎么會偏偏喜歡或者說選擇了攝影呢?
張晉:我倒是對文字更加偏好,可是又怵于自己在文字方面沒有才華,一直不敢面對。 所以就拍照了,花了好幾年時間才把對文字的敏感轉(zhuǎn)移到圖像上。這個過程很必要卻也很艱難。
這個過程挺有意思的,我自己也嘗試過拍照,但是發(fā)現(xiàn)無法用視覺語言表達,好像是思維方式和視覺語言訓練的問題,你呢?
張晉:這里我說個引子,比如清初畫家石濤在一幅山水冊的題跋中寫道:詩中畫,性情中來者也,則畫不是可擬張擬李而后作詩;畫中詩乃境趣時生者也,則詩不是便生吞活剝而后成畫。有關(guān)圖像的詩意與文字的畫境之間的交互性,石濤做了極佳的陳述。
你的回答真玄啊!攝影給你最初的感受是什么?
張晉:最初覺得攝影跟電影沒法比。法國至少有兩個著名的布列松,一位是導演羅伯特·布列松;另一位是攝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那時我更喜歡羅伯特·布列松。
那么現(xiàn)在你覺得攝影中什么東西最令你感興趣?
張晉:現(xiàn)在對純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自身的困境很感興趣。如何讓純攝影走到一個更開闊、更不確定的空間中去,這也是攝影人自身的困境。
你是哪一年回國的?什么時候、怎么會想到去做《又一季》這個作品的?
張晉:2008年初回國的。2009年7月吧,覺得是時候為自己拍些照片了?!队忠患尽繁澈蟮闹尉褪俏鞅?,那塊土地對我真的太有吸引力了。
我看到你寫的一些關(guān)于《又一季》的想法,這是剛開始拍的時候就有的計劃,還是拍著拍著慢慢成熟起來?
張晉:對我來說,攝影不是做填空題,并不是搭好一個架構(gòu),往里塞東西就行了。我更傾向于不斷地來來回回,去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比如:如何面對中國當下迷失的社會;如何面對貧瘠亦飽受環(huán)境問題困擾的西北。該是去批判、去鞭笞還是去描述?我最終還是選擇了一種“隱”的方式,盡可能地剝掉時代符號,去觀看草木枯榮,去觀看落葉下墜,以這種方式同現(xiàn)實保持距離,遂有了今天看到的《又一季》。
如果不從時間的角度來講,你認為這個作品拍到什么程度,或是你自己達到一種什么狀態(tài),你才會覺得算是完成了?
張晉:王徽之雪夜訪友,造門不前而返,問其故,“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所以,這一組興盡時就是結(jié)束時。
接下來的計劃想拍什么?
想拍的有好幾個,都還處于打腹稿階段。
哪一個攝影潮流最令你感興趣?
張晉:邁諾·懷特(Minor White)與他創(chuàng)辦的《光圈》雜志,把藝術(shù)攝影的自我表達探索得很是深入。
可否和我們分享你喜歡的藝術(shù)家或是書籍?
張晉:石濤、陳洪綬、喬治·修拉(Georges Seurat)、格哈特·里希特(Gerhard Ritcher)以及邁諾·懷特。好的書籍太多,就不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