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麗,楊紅艷
(四川省地質(zhì)測繪院,四川 成都 610017)
UCD 數(shù)碼航攝儀的特點與應用*
馬春麗,楊紅艷
(四川省地質(zhì)測繪院,四川 成都 610017)
介紹了UCD數(shù)碼航攝儀的特點,以某城市0.2 m地面分辨率航攝影像資料為例,探討了數(shù)字正射影像圖(DOM,Digital Orthography Map)的成圖精度與像元大小之間的關系,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結(jié)論。
UCD;數(shù)字正射影像(DOM);像元;精度
目前,國內(nèi)外主要的大面陣數(shù)碼航空相機有瑞士Leica公司的ADS40、奧地利 Vexcel Imaging公司推出的 UltraCAM D(UCD)、美國Z/I Imaging公司推出的DMC以及2006年四維遠見公司推出的SWDC。其中ADS40為線陣相機,是嚴格的中心投影,但飛行條件要求較高、覆蓋范圍小、后續(xù)處理復雜。其余3 款為面陣相機,影像質(zhì)量好、平面精度高[1,2]。
數(shù)碼航攝相機在影像質(zhì)量、色彩、分辨率等方面均優(yōu)于傳統(tǒng)膠片相機,同時對天氣條件要求較低,消除了膠片處理所帶來的幾何精度損失(如影像壓平、影像掃描、膠片質(zhì)量等),實現(xiàn)了全數(shù)字航空攝影測量。然而,由于目前生產(chǎn)大面陣的CCD還有一定難度,數(shù)碼航攝影像覆蓋范圍小、基高比小,高程精度低[3]。
為此,本文以某地區(qū)高分辨率UCD數(shù)碼航攝資料為例,介紹了UCD數(shù)碼航攝儀特點,并對成圖精度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UCD數(shù)碼航攝儀由4個黑白影像的全色波段(Pan)鏡頭,并沿航向方向等間隔排列(間隔約8 cm),3個彩色鏡頭(即RGB鏡頭)和1個近紅外鏡頭(Near InfraRed,NIR)位于其兩側(cè)(見圖1)。UCD相機全色鏡頭焦距f約為100 mm,像素大小分別為7 500×11 500 pixel(即67.5 mm ×103.5 mm,傳統(tǒng)膠片相機像幅大小為230 mm×230 mm),物理分辨率為9 μm。
4個全色鏡頭共有9個CCD面陣,每個鏡頭承載的CCD個數(shù)不同,中心1個,4角上各1個,前后各1個,左右各1個,CCD分布及成圖過程,見圖2。
圖1 UCD鏡頭示意圖Fig.1 UCD camera lens schematic
圖2 UCD成像過程示意圖Fig.2 UCD imaging process schematic
UCD相機每個鏡頭的曝光時間不嚴格同步,其航攝過程如下[4]:
1)航攝時,第一個鏡頭到達目標上空,正中心的1個CCD被曝光(圖2中的“1”);
2)隨飛機的飛行,第二個鏡頭(主鏡頭,Master Cone)到達相同位置,四角的4個CCD以及R、B鏡頭對應的2個CCD曝光(圖2中的“2”);
3)第3個鏡頭到達同一位置時,上下2個CCD以及G和NIR鏡頭對應的2個CCD曝光(圖2中的“3”);
4)第4個鏡頭到達時,左右2個CCD曝光(圖2中的“4”)。至此,整個像幅內(nèi)所有CCD的曝光操作全部完成。
UCD相機使用的13個 CCD面陣尺寸均為4 008×2 672 pixel,其中形成全色影像的9個 CCD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航向為258像素,旁向為262像素)。CCD獲取的全色影像數(shù)據(jù)通過以主鏡頭獲取的影像為準,通過公共點將從鏡頭(Slave Cone)影像精確配準到主鏡頭上,生成一個完整的中心投影影像,以消除曝光時間誤差。全色影像通過與同步獲取的RGB和彩紅外影像進行融合、配準等處理,生成高分辨率的真彩色和彩紅外影像產(chǎn)品。
航攝區(qū)域位于西南地區(qū)某城市境內(nèi),測區(qū)平均海拔約500 m,UCD航攝儀焦距為f=105 mm,相對行高ΔH=2 200 m,比例尺約為1/21 000,地面分辨率約為0.2 m,航向與旁向重疊度分別大于65%和30%。影像包括彩色、近紅外和全色3種數(shù)據(jù)。圖3為完整的一幅近紅外和彩色影像示意圖,圖4顯示的是近紅外、彩色與全色實際影像大小。
DOM制作的主要過程包括航空攝影、像片控制測量、解析空中三角測量(簡稱空三加密)、DEM數(shù)據(jù)采集與編輯、影像糾正、編輯、接邊、分幅等主要流程(見圖5)。
圖3 近紅外和彩色影像Fig.3 Near infrared and colour image
圖4 近紅外、彩色全色與全色影像圖Fig.4 Near infrared,colour full-color and full-color image
圖5 DOM生產(chǎn)技術路線圖Fig.5 DOM production technique route map
像控點布設方案為[5]:基線間隔數(shù)6~8條,航線跨度2條,全部布設為平高點,即保證每一航線均有一排控制點,并適當增加部分像控點作為空三加密的檢查點。像控點的布設方案,見圖6。
圖6 像控點布設示意圖Fig.6 Image control points layout schematic
像控點測量采用GPS靜態(tài)和網(wǎng)絡RTK作業(yè)測量模式,高程采用該地區(qū)的厘米量級似大地水準面精化模型進行轉(zhuǎn)換,其平面精度約為±0.05 m,高程精度優(yōu)于0.1 m。
空三加密為光束法區(qū)域網(wǎng)整體平差方法,使用軟件為JX-4攝影測量工作站。加密點殘差統(tǒng)計結(jié)果如下:
平面位置及高程中誤差均為±0.12 m左右。檢查點中誤差:平面位置為 ±0.22 m(最大為 0.44),高程中誤差為±0.35 m(最大為0.74 m)。
實測1∶2 000 DOM圖(見圖7)上明顯地面點100余個,如道路、花臺、水池、草坪、圍墻等特征地物點,并于DOM圖上的同名地物點坐標進行比較,按照式(1)計算平面位置中誤差。
式中:MS為平面中誤差;Xi、Yi為第i個DOM圖上地物點坐標;X′i、Y′i為第 i個點的實測坐標,單位為 m。
檢測結(jié)果表明:該地區(qū)DOM的平面位置中誤差為±0.4 m(最大誤差為1.0 m,最小為0.07 m),達到了1∶1 000地形圖的平面位置中誤差(即±0.6 m)的要求。
圖7 DOM影像圖Fig.7 DOM image map
通過UCD數(shù)碼航攝相機在西南地區(qū)某城市的應用試驗得出:采用基線間隔數(shù)8條、航線跨度2條的像控點(平高點)布設方案,其空三加密平面位置(檢查點)精度約0.2 m(即一個像元大小),DOM同名地物點外業(yè)檢測其平面位置中誤差為0.4 m(即兩個像元大小)。
以上結(jié)果說明數(shù)碼航攝相機的制圖精度(平面)取決于航攝資料的實際像元大小,其航攝比例尺完全可以放寬至10~20倍(傳統(tǒng)光學膠片航攝比例尺與成圖比例尺之間的關系一般為6~8倍)。
[1]李健,劉先林,劉鳳德,等.SWDC-4大面陣數(shù)碼航空相機拼接模型與立體測圖精度分析[J].測繪科學,2008,33(2):104 -106.
[2]戴騰,張勇,楊華先,等.UCD數(shù)碼相機影像在武漢測區(qū)的應用[J].地理空間信息,2008,6(3):130 -132.
[3]張祖勛.航空數(shù)碼相機及其有關問題[J].測繪工程,2004,13(4):1-4.
[4]余詠勝,游寧君.數(shù)碼航攝像機——傳統(tǒng)膠片航攝像機的替代者[J].測繪通報,2005(3):6 -10.
[5]鄧芳,張俊,劉怡,等.基于UCD/UCX航攝影像的像控點布設方案研究[J].測繪通報,2011(8):8 -12.
Characteristic and Application of UCD Digital Aerial Camera
MA Chun-li,YANG Hong-yan
(Sichu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ing and Mapping,Chengdu Sichuan 610017,China)
Based on the characters of UCD digital aerial camera and the aerial images with 0.2 m ground resolution about a ci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curacy of the digital orthographic map and the size of pixel is discussed.
UCD;DOM;pixel;accuracy
P 231;P 204
B
1007-9394(2012)02-0043-02
2012-03-21
馬春麗(1971~),女,新疆石河子人,工程師,現(xiàn)主要從事航測遙感等方面的應用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