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效民
將科學融入我們的文化需從科普做起
■朱效民
建議把會議主題“將科學精神注入我們的文化”中的“精神”二字去掉,“注”改為“融”字(“精神”一詞讓人擔心要把我們的文化徹底改變,“注”有強制、單向的感覺,二者恐怕均不太符合當前科學普及的發(fā)展趨勢),叫“將科學融入我們的文化”就顯得不那么過于強勢,不要老是給人一種科學高高在上的感覺。因為在今天文化多元共存、平等發(fā)展的情況下,我們不妨追問一下,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不是就應該全部變成科學文化,傳統文化是不是也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性,未來有沒有自己的發(fā)展空間?科學精神說了很多年了,始終像是一句口號,大家只是把科學精神作為一種口號擊鼓傳花,卻一直落不到實處。科學進入文化是一個雙向傳播、交流互動的過程,這里面有幾個關鍵要素,我們不妨從中看一看當前我國的科普狀況。
首先,主體是誰?現在基本沒有專門的科學傳播者,高校目前沒有專業(yè)培養(yǎng)這樣的人才,大家都是文理分科,很缺乏這樣的交叉人才??萍加浾吆芏喽际菍W文科的,對科學基本不太了解。
其次,從內容上來看,目前科普內容難以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去,這些年我們做過一些社區(qū)的科普調查,什么是科普?科普內容是什么?報上來的很多都是唱歌跳舞、繪畫下棋之類的,而許多社區(qū)的一些科普內容又往往和實際生活是脫節(jié)的。
再次,傳播手段上亦是如此,現在不少先進的傳播設備已進入社區(qū),有的還投入了不少資金,但是沒有發(fā)揮多少作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相應的科普內容支撐,使得這些設備反而成了基層的負擔和擺設,錢實際上也沒有用到該用的地方。
第四,從對象來看,尤其是城市社區(qū)的科普活動基本上是一些退休人員在參加,常常一個幾千人的社區(qū)一個講座只有幾十人來聽,并且需要發(fā)一些小獎品才能吸引居民參加。
第五,從效果來看,居民參與率普遍很低,就科普講座而言,即使重復計算一年下來總參與人次連居民人數的10%都不到。
所以“將科學融入我們的文化”還是要多從互動、交融的方面入手,如何讓科學融入我們的文化,融入我們的生活?一是想辦法挖掘我們日常生活和文化中的科學內涵,從生產、生活到生態(tài)環(huán)境都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內容,如飲食、健身,周圍的動植物、地理環(huán)境等等。二是既要引進現代的手段表現科學,也不要忽視用傳統的手段表現科學,比如一些社區(qū)用說唱的方式、相聲的方式進行科普等,這些東西相對更容易在社區(qū)推廣,也很受歡迎,居民參與熱情也高。三是調查發(fā)現普通人關注科學一般有兩個較常見的切入點,即自家周圍的環(huán)境和自己的身體健康,所以科普要更多考慮從居民身邊的科學和身體的科學入手,才容易與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觀念相互促動和結合。不要老是高高在上地講抽象的科學概念和科學精神,如果科學普及總是落不到實處,科學精神也不會真正在我們的文化和生活中生根發(fā)芽的。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