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高照良,2,張小娟,田紅衛(wèi)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資源環(huán)境學院,陜西 楊凌7121002;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水土保持研究所,陜西 楊凌712100)
公路建設不可避免地要對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改變地形地貌、擾亂土壤結構、破壞植物群落、降低生物多樣性、影響局地氣候、增加水土流失危險性等[1-2]。
如果對公路周邊的受損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保護和恢復,必將有利于公路設施的保障和行車安全[3]。因此,受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恢復與重建是實現(xiàn)路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可持續(xù)的重要保障[4]。近年來,路域植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恢復與重建成為恢復生態(tài)學研究的重要領域。雖然國內在高速公路植被生態(tài)恢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植被恢復過程中,往往忽視了生態(tài)適宜性、生物多樣性、植物群落自然演替等生態(tài)學原理,引入的植物很難適應公路邊坡的惡劣條件[5-6]。寶雞至牛背高速公路,是連霍國道主干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陜西省“米”字型公路主骨架中“一橫”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開展寶牛路域植被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重建的研究,將有利于維護周邊穩(wěn)定、保障行車安全、優(yōu)化人居環(huán)境、促進經濟發(fā)展,服務于我國西北與西南兩大經濟區(qū)域的交通運輸。本研究通過對寶牛高速公路路域植被恢復后,不同位置、不同恢復模式下的植被組成、物種多樣性和生物量進行全面的調查,探討不同位置的植被恢復效果,豐富公路路域生態(tài)恢復和重建的理論基礎。
寶牛高速公路為東西走向,全長40.604km,由東向西跨越了渭河河谷階地區(qū)和秦嶺中低山區(qū)兩個地貌單元。研究區(qū)地勢為東低西高,沿渭河朔流而上不斷升高,東部起點海拔590m,西部終點海拔750 m。研究區(qū)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性氣候區(qū),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3℃。區(qū)內年平均降雨量701mm,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土壤主要以山地黃善土和褐土為主,山地土壤屬于中壤土,土層薄,含沙、石量較大。主要植物種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遼 東 櫟 (Quercus wutaishanica Blume)、白 樺 (Betula platyphylla Suk.)、山 楊(Populus davidiana Dode)等組成的森林植被,人工栽培種有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泡桐 (Paulowinia fortunei(seem.)Hemsl.)、楸 樹 (Catalpa bungei C.A.Mey)等。
本次調查涵蓋人工植物種和路域自然入侵物種(如渣場出現(xiàn)的物種都是自然入侵物種)。樣方面積草本植物群落為1m×1m,灌木群落為4m×4m。但實際操作中,邊坡主要以拱形骨架護坡為主,拱形骨架的寬度大都小于2m,因此進行灌木時調查就以每個拱形骨架為單元。調查的內容主要有植物種類和多度,以及生物量等指標。本次植被生物量的測定只針對草本植物,采用完全收獲的方法,將地上部分的所有生物量全部收獲,帶回實驗室烘干并測重。樣地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樣地基本概況
(1)多樣性指數(shù):
①Simpson指數(shù)。Simpson指數(shù)又稱為優(yōu)勢度指數(shù),其計算公式為D=∑P2i,是對多樣性的反面即集中性的度量,其指數(shù)大,表明物種集中性高,也就意味著多樣性低,但是這是集中性的測度而非多樣性的測度,為了克服由此帶來的不便,采用公式:D1=1-∑P2i進行計算。
② Shannon-Weiner指數(shù)。Shannon-Weiner指數(shù)是多樣性的信息度量,是信息不確定性測度公式。如果從群落中隨機抽取一個個體,它將屬于哪個種是不確定的,而且,物種數(shù)目越多,其不定性也越大。因此有理由將多樣性等同于不定性,并且兩者用同一度量。Shannon-Weiner指數(shù):
(2)Pielou均勻度指數(shù):
式中:i=1,2,3,…,S物種序號;S——群落內物種總數(shù);Pi——第i個物種的重要值比值。
本次調查共記錄植物115種,隸屬38科93屬。其中種數(shù)最多的前3個科為:菊科(27種),豆科(10種),禾本(11種)。植物生活型有草本、灌木、喬木和藤本4種,各生活型的種數(shù)分別為86種、7種、11種和4種。
路基邊坡的人工種植物種主要有小冠花、苜蓿、草木犀,自然入侵物種有33種,隸屬12科,27屬。路塹邊坡的人工種植物種主要有紫穗槐、草木犀、苜蓿、波斯菊4種,其中數(shù)量最多的為紫穗槐,自然入侵的物種37種,19科,34屬。路肩的人工物種有12種,分別是雪松、白三葉、紫葉李、云杉、欒樹、木槿、蜀葵、金雞菊、月季、紅花酢漿草和波斯菊,自然入侵物種24種,17科,14屬。渣場、取土場以及棄土場出現(xiàn)的物種均是自然入侵。
表2 路域不同位置的物種組成和生活型
由表2可見,由于寶牛高速公路還處于植被恢復的初期,路域各個位置的植被均以草本為主,特別是人工恢復植被的路基和路塹邊坡;路肩平臺兼顧美化環(huán)境和植被恢復的功能,人工物種最為豐富,人工栽植喬木、灌木的比例高;取棄土場和渣場在自然恢復模式下開始有少量散生喬木樹種出現(xiàn)。
表2中不同路域位置的豐富度變化中,以路肩和自然邊坡的豐富度較高,其原因是路肩的位置處在公路的旁邊,高速公路綠化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便是對路肩的綠化,路肩的物種相對邊坡要豐富很多。路基和路塹的豐富度指數(shù)均低于渣場和取棄土場,根據(jù)恢復方式來看,路基和路塹都是人工恢復,而渣場和取棄土場都是自然恢復,可見自然恢復可在短時間內出現(xiàn)較多的物種。
從多樣性指數(shù)(表3)來看,路基、路塹、路肩平臺的Simpson指數(shù)均高于自然土壤,渣場均高于取土場。各個擾動土壤的Shannon-Weiner指數(shù)變化同Simpson指數(shù)基本一致。路域各位置之間的物種多樣性及其與自然植被相比,變化都不是很大,因此在種的多樣性方面的差異不大。路域植被的均勻度分析,Pielou均勻度指數(shù)排序:路基>路塹>渣場>路肩>自然>取棄土場,變化范圍都在0.5~0.7,可以看出路域植被之間以及和自然植被之間的均勻度變化都不顯著,差異較小。
表3 路域各位置的多樣性指數(shù)
2.2.1 路基和路塹邊坡的植被多樣性 本次調查涉及4個路基邊坡和6個路塹邊坡,各樣地的多樣性指數(shù)見表4。從物種數(shù)來看,路基邊坡中3號(15種)>2號(13種)>4號(11種)>1號(4種),這與Simpson指數(shù),Shannon-Weiner指數(shù)的變化一致,總體來看,路基拱形骨架護坡的豐富度指數(shù)和多樣性指數(shù)都高于植草護坡。Pielou均勻度指數(shù)為1號>2號>3號>2號,說明路基植草護坡的植被均勻度比拱形護坡好。
路塹邊坡豐富度最高的是6號植草護坡,Simpson指數(shù)、Shannon-Weiner指數(shù)和Pielou均勻度指數(shù)均以5號植草護坡為最高。但是以路塹3種模式各個指數(shù)的平均值來看,豐富度由高到低依次為植草>土工格室>拱形骨架,Simpson指數(shù)、Shannon-Weiner指數(shù)均為:土工格室>植草>拱形骨架,可見在路塹護坡中,土工格室護坡更有利于植被群落的豐富度和多樣性。
2.2.2 渣場和取棄土場的植被多樣性 13號渣場有人工恢復和自然恢復兩種模式,由圖1可知自然恢復模式下的豐富度、Simpson指數(shù)、Shannon-Weiner指數(shù)和Pielou均勻度指數(shù)都高于人工恢復,說明渣場自然恢復的植被多樣性較好。14號渣場的恢復有3種模式,部分覆土、完全覆土和未覆土,部分覆土和完全覆土的豐富度較高,即物種數(shù)要比未覆土的物種數(shù)多。從Pielou均勻度指數(shù)來看,未覆土的由于種類少使得物種的分配均勻,而部分覆土的渣場由于土壤的養(yǎng)分等條件的不一致使得在物種均勻度較低。綜合4個指標,建議在渣場的恢復中最好覆土,表層土可以為植被恢復提供一定的種源,也能給渣場提供一些植被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使恢復初期植被的生長環(huán)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表4 路基和路塹邊坡的植被多樣性
比較15號棄土場和16號取土場樣地的各項指標,15號棄土場豐富度為12種小于16號取土場(14種),Simpson指數(shù)、Shannon-Weriner指數(shù)和 Pielou均勻度指數(shù)均表現(xiàn)為15號棄土場優(yōu)于16號取土場,可見挖方土壤由于大量機械的挖掘導致深層土壤裸露,帶走了表層土壤豐富的種源,不利于恢復。量方面拱形骨架護坡優(yōu)于植草護坡。
圖1 渣場不同恢復模式的植被多樣性
路塹邊坡都種植著灌木紫穗槐,而地上生物量的采集只是針對草本植物,因此數(shù)值上和路基邊坡的地上生物量會有很大差異。在路塹邊坡5號、7號、9號、10號樣地的優(yōu)勢種分別是飛蓬、野菊、鵝腸菜、苜蓿,只有苜蓿是人工種植。優(yōu)勢種均為草本,6號樣地的地上生物量很小,只有13.98g/cm2,說明該地塊的草本植被生長不良。總之,路塹邊坡的草本生物量均偏低,與灌木紫穗槐有很大關系,所以針對路塹樣地紫穗槐的生長情況也做了調查。結合表5可以看出,拱形骨架和土工格室的紫穗槐生長情況較好,而且土工格室在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上(81.19g/cm2)明顯優(yōu)于拱形骨架(42.27g/cm2)和植草(32.15g/cm2)。
生物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單位面積內實存生活的有機物質(干重)的總量,在植物群落中,可直接反映植被的生長狀況以及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的變化,有助于植被建設和植被恢復的進一步研究和總結[7]。本研究測定的是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干重)。
2.3.1 路基和路塹邊坡的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 1號樣地和2號樣地的草本植物地上總生物量分別是237.34g/cm2和122.33g/cm2,苜蓿的地上生物量分別是211.02g/cm2和86.03g/cm2。苜蓿是人工種植的,從地上生物量上可以看出苜蓿在這兩個樣地的是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在一定時期內處于優(yōu)勢地位。另外,3號樣地和4號樣地的優(yōu)勢種在總生物量的比例不是很大,4號樣地的主要物種是豬毛蒿和小冠花,小冠花是人工種植,從地上生物量上來看豬毛蒿85.99g/cm2,小冠花85.11g/cm2,人工種植的小冠花落后于本地物種豬毛蒿。路基兩種護坡模式,植草護坡和拱形骨架護坡的平均地上生物量分別為179.83g/cm2和187.94g/cm2,可見在植被地上生物
圖2 路基和路塹各樣地的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
表5 路塹樣地紫穗槐生長情況
2.3.2 渣場和取棄土場的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 圖3說明,13號渣場自然恢復的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明顯高于人工恢復,人工恢復的渣場主要是苜蓿,也有部分自然物種小蓬草、狗尾草以及少量的苦菜、千里光。因此,初步判斷,人工物種苜蓿的生長競爭不過自然物種飛蓬,自然物種小蓬草、狗尾草等更適合在渣場生長。但是渣場土壤由于雜質等的侵入,使得土壤的肥力偏低,小蓬草雖然能很快生長但是不利于改良土壤,苜蓿屬于豆科植物有固氮作用,從長遠角度考慮,種植苜蓿能提高土壤肥力,為周邊自然物種的侵入提供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逐步演變到與周圍景觀協(xié)調的自然植被,有利于形成穩(wěn)定群落。
圖3 渣場樣地的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
對于不同覆土情況的14號渣場,完全覆土的地上生物量都高于未覆土和部分覆土,因此,從生物量的角度上來說,渣場的植被恢復應盡量覆土,從而為植被恢復提供較好的客觀基礎。15號棄土場的生物量為165.41g/cm2,16號取土場為81.51g/cm2。這是因為16號樣地機械大挖方,土壤的顏色發(fā)紅,應屬于十幾米以下土層的土壤,幾乎沒有什么養(yǎng)分和種源,因此恢復效果較差。
(1)寶牛高速公路路域的植物種類較為豐富,而且絕大部分植物種是自然入侵的本土植物。這是因為公路所處的位置在秦嶺山區(qū)的西北,除了飛蟲的傳播之外,公路行駛的汽車也加速了物種的傳播,從而增加了路域物種的豐富度。各位置的植物種生活型都以草本植物為主,說明該路域植被恢復還處于初期階段,隨著植被恢復演替的進行,將逐步朝與原有植被系統(tǒng)相近的植物群落發(fā)展[8]。
(2)不同路域位置的豐富度表現(xiàn)為自然>路肩平臺>渣場=取棄土場>路基>路塹,從Shannon-Weiner指數(shù)、Simpson指數(shù)和Pielou均勻度指數(shù)來看,路域植被之間以及和自然植被之間的均勻度變化都不顯著。
(3)在路基護坡中,拱形骨架護坡的豐富度指數(shù)和多樣性指數(shù),以及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都優(yōu)于植草護坡,可見路基拱形骨架護坡模式的植被恢復效果較好。路塹護坡中,土工格室護坡更有利于植被群落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在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上(81.19 g/cm2)也明顯優(yōu)于拱形骨架(42.27g/cm2)和植草(32.15g/cm2),所以路塹適合用土工格室護坡。
(4)對于渣場而言,雖然自然恢復的各項指標都高于人工恢復,但是從長遠角度考慮,人工種植苜蓿能提高土壤肥力,為周邊自然物種的侵入提供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有利于鄉(xiāng)土物種的侵入,逐步演變到與周圍景觀協(xié)調的自然植被,有利于形成穩(wěn)定群落。此外,建議渣場在恢復植被前覆土,從而為植被生長提供較好的客觀基礎。
[1] 陳輝,李雙成,鄭度.青藏公路鐵路沿線生態(tài)系統(tǒng)特征及道路修建對其影響.山地學報[J],2003,21(5):559-567.
[2] 黃錦輝,李群,劉曉麗.河南周口至省界段高速公路建設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生態(tài)學雜志[J],2002,21(1):74-79.
[3] Forman R T T,Sperling D,Bisson ette J A,et al.Road Ecology:Science and Solutions[M].Washington DC:Inland Press,2002.
[4] 董世魁,崔保山,丁宗凱,等.大保高速公路老營段路域植被生態(tài)恢復[J].生態(tài)學報,2008,28(4):1483-1489.
[5] 李洪遠,鞠美庭.生態(tài)恢復的原理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
[6] 孫書存,包維楷.恢復生態(tài)學[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
[7] 王建國,樊軍,王全九.黃土高原水蝕風蝕交錯區(qū)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其影響因素[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1,22(3):556-564.
[8] Martin L M,Wilsey B J.Assessing grassland rest oration success:relative roles of seed additions and native ungulate activities[J].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6,43(6):1029-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