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芹,陳小華
(1.湖北經(jīng)濟學院 體育系,湖北武漢 430205;2.武漢體育學院,湖北武漢 430070)
中國乒乓球隊從1952年成立至今已整整走過了60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在世界三大賽事奪取了160多枚金牌,保持了50多年的長盛不衰,其中直拍進攻型打法運動員功不可沒。直拍進攻型打法在過去60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堅持自身打法特點,敢于改革、不斷創(chuàng)新,經(jīng)歷了從中臺到近臺、從正膠到反膠,從反手正面擊球到反面擊球的演變過程,每一次嬗變都給直拍進攻型打法帶來一場技術革命,使直拍進攻型打法由弱到強,從困難、挫折中走向持久昌盛。
反面橫打技術的創(chuàng)新是我國直拍進攻型打法發(fā)展的新的里程碑,它使直拍反手位從臺內到臺外、從近臺到中臺、從攻、拉下旋球到相持中的打、拉、彈的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由此,減少了由于側身進攻后正手位被對手鉗制的機會。直拍反面橫打技術已在我國青少年直拍進攻型打法的運動員中普遍傳承下來,使之成為我國直拍進攻型打法的一項重要技術。
從馬琳、王浩到許昕等運動員在國際大賽中反手技術使用情況來看,他們正面反手技術幾乎完全被反面技術所替代,基層教練員們以他們?yōu)槟J脚囵B(yǎng)下一代運動員,再過若干年直拍正面推擋技術也許很難再見到。我們應當看到,直拍橫打技術除了在握拍方法上與橫拍不同以外,在擊球原理和擊球功能上沒有根本的區(qū)別,待若干年后歐洲運動員完全適應了我國直拍反面橫打技術,我國直拍進攻型打法運動員反手位又能拿什么新技術與之抗衡呢?
筆者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乒乓球競技中各種新變化、新刺激在制勝中的作用。認為:要正確處理好直拍反面技術與正面技術的關系,即在反面橫打技術的基礎上,要繼承我國直拍正面快推、側推、推下旋等技術,進一步提升直拍橫打反手攻防能力,給對手制造更多的“新異刺激”就能為自己創(chuàng)造更多的進攻機會。
20世紀50年代,是世界乒乓球打法優(yōu)勢轉移的過渡時期。歐洲人以橫握削攻打法,把1926-1951年世乒賽109項金牌攬在懷中,是為歐洲的全盛時期。1952-1957年,日本運動員利用海綿球拍,以單面大力進攻技術打垮了歐洲固守了26年的防線,從此,日本攻球打法取而代之登上世界乒壇頂峰。日本隊之所以能取勝既不需要較快的速度,也不需要反手進攻技術,而是基于它強大的正手進攻能力。1959年,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容國團以其快速的正反手兩面擊球打敗了“單腿走路”的日本對手,奪得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單打冠軍。
到莊則棟、李富榮、徐寅生等新一代運動員一改高個運動員王傳耀、容國團等中臺站位打球的習慣,將站位更貼近球臺,出手速度更快,搶攻更積極,在第26、27、28屆世乒賽上連續(xù)奪得男子團體和男子單打在內的11枚金牌。中國隊創(chuàng)造的近臺兩面攻和左推右攻打法,把進攻速度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從此,我國直拍近臺快攻打法確立了在世界乒壇長久的領先地位。
20世紀70年代是中國乒乓球隊的困難時期。歐洲運動員棄守為攻,將中國的快攻技術和日本發(fā)明的弧圈球技術融為一體,從近臺到中遠臺可攻、可拉、可沖,在臺內接發(fā)球不便進攻時,他們用強烈的下旋球控制我方,使我國直拍近臺快攻打法快不起來,攻不起來,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在第31屆世乒賽上我男隊丟失了單打和雙打金牌,團體險奪冠軍,昔日的優(yōu)勢不保。
第31屆世乒賽后,中國隊一方面加強直拍攻防弧圈球的技術訓練,另一方面,對直拍正膠快攻打法進行積極的改造。在時任教練員徐寅生的堅持下,郗恩庭由正膠快攻打法改為反膠快攻結合弧圈球打法,僅僅一年多的時間,郗恩庭就奪得第32屆世乒賽男單冠軍。之后,中國隊又培養(yǎng)出了郭躍華、曹燕華、齊寶香、韋晴光、馬琳等直拍反膠快攻結合弧圈球打法的優(yōu)秀運動員,共20余次榮獲世界冠軍[1]。
徐寅生認為:“正貼可稱其為快打,反貼可稱其為快拉??齑蚝涂炖?,都屬于快攻。要正貼、反貼兩腿走路,正膠難度大,反膠潛力大”。他提出對速度和快攻要全面理解。任何時候都要始終堅持近臺快攻,以快制快,但是快中應有慢,能快則快,能近則近,需要調整速度,離臺稍遠些,就要調整。這種調整的目的是為了更快,力爭轉入近臺[2]。反膠既能快打也能快拉,進攻的手段多了,回旋余地大了,抗衡的能力也隨之增強了。
由正膠快攻到反膠快攻、快拉的嬗變,是我國直拍進攻型打法歷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一種打法從完善到成熟要經(jīng)過多年的磨煉和檢驗。我國直拍近臺快攻打法由正膠改為反膠后,除快攻、快拉的變化能力、進攻能力得以提升外,在中臺也多了一種過渡的手段。但是,我直拍反手攻打強下旋球、攻打弧圈球的能力以及中臺相持能力非常有限,如果不側身攻,反手位被對手壓制則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如果側身攻,則給了對手鉗制我正手空襠的機會,從而形成了死結。從70年代中期到整個80年代世界大賽可以看出我直拍進攻型打法所經(jīng)歷的挫折和困境。
中國乒乓球面對挫折和困境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進取。80年代中后期國家體科所以及中國男隊教練對劉國梁進行了直拍反手橫打的技術創(chuàng)新試驗,僅用了三年時間,劉國梁就以2:0輕取世界冠軍瓦爾德內爾。又過三年劉國梁在第43屆世乒賽男單大戰(zhàn)中將瓦爾德內爾淘汰。直拍反面橫打技術的創(chuàng)新使我國直拍進攻型打法獲得新生,成為中國直拍進攻型打法發(fā)展新的里程碑,它是中國對世界乒乓球運動發(fā)展的又一重要貢獻。
從解剖學上比較:在進行反手正面攻球時,手腕受關節(jié)結構的制約只能做幅度非常有限的外展與內收運動。不便于攻打強烈的下旋球、弧圈球以及中遠臺的回擊。
直拍反面橫打握拍方法與傳統(tǒng)的握拍方法有所改變,即拇指要往里握稍深一點適度用力壓拍,食指則略微上移至球拍邊緣處,稍微放松,使球拍背面前傾。這種握拍方法使手腕屈伸運動幅度大,手指動作更加靈活,拍面可調節(jié)角度有了很大提高,便于反面從臺內到臺外攻打各種來球;手腕運動快速而靈活,成為上肢速度最快的關節(jié),使腕關節(jié)動作成為整個上肢加速擊球的鞭打動作。
從運動學的角度比較:傳統(tǒng)的正面反手攻球,只能以前臂圍繞肘關節(jié)運動,動作幅度小,加速距離受到限制,故殺傷力有限,而一旦退到中臺后就失去進攻性,故只適于近臺位攻球。直拍反面橫打握拍方法,使手指、手腕更加靈活,拍面可調節(jié)角度比正面擊球要更大,更適于臺內與臺外、近臺與中遠臺等技術的調整、銜接;手臂既可以肘關節(jié)為軸心運動,又可以肩關節(jié)為軸心運動,其揮臂的方向、動作的軌跡、動作的幅度以及動作的速度可根據(jù)站位以及還擊的方式需要自由調節(jié),使反手位的攻、拉能力和殺傷力有了極大的提升。
從擊球方式和特點上比較:近臺球,正、反面擊球的動作數(shù)量相近[3]。凡是直拍反手正面技術,都可以成為反手背面的技術。從近幾年發(fā)展的情況看,直拍反面又增加了臺內側擰這一重要技術;直拍正面?zhèn)韧?、推下旋球是中國傳統(tǒng)直拍快攻打法所特有的技術,至今直拍反面仍然無法繼承這些技術。
從直拍正、反面重要技術的比較來看,各有其長短。從劉國梁、馬琳、王皓到許昕在世界大賽中所取得巨大的成績可見,由正面擊球到反面擊球的嬗變,使我國直拍進攻型打法起死回生、重鑄輝煌。
我國直拍進攻類主要包括兩面反膠快攻結合快拉和正面正膠、反面反膠以快攻為主的兩種打法。如果以反手進攻方式分類,又可分為正面推擋結合反面橫打和反面橫打兩種打法,前者以劉國梁、馬琳和許盺為代表,后者以王皓為代表。
以劉國梁、馬琳和許盺為代表的直拍進攻型打法,在掌握反面橫打、拉、彈、扣殺技術的同時,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直拍快攻打法正面快推、側推、推下旋球技術,在與對手相持抗衡中利用速度、節(jié)奏、旋轉和落點的變化,為進攻創(chuàng)造條件。
王皓反手橫打技術與劉國梁、馬琳、許盺不同,他完全以反面橫打技術替代了正面擊球技術,相對于正面與反面擊球相結合的方式,反面橫打技術的操作難度低。由于反面橫打動作可伸展的空間大,便于增大球拍對球的撞擊力,球速加快,攻擊性和殺傷力均得以增強。因此,無論反手位來球是上旋還是下旋來球,他都使用反面攻、拉回擊。在防守或相持中王皓以反面快推、快帶、快拉過渡;正、反手具備了對拉、反拉實力,可在近、中、遠臺與對方相持,抗衡的空間范圍相對增大。
直拍反面橫打技術經(jīng)過20多年的發(fā)展,已趨向成熟和穩(wěn)定,在我國青少年直拍進攻型打法的運動員中已被普遍傳承下來,使之成為我國這類型打法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從王浩、許昕這一代運動員在國際大賽中反手技術使用情況來看,他們反手正面技術幾乎完全被反面技術所替代,基層教練員們以他們?yōu)槟J脚囵B(yǎng)下一代此類打法的運動員,再過若干年直拍正面推擋技術也許將會逐步消失。
直拍反面橫打技術提升了直拍進攻型運動員反手位進攻能力和防守能力,使外國運動員難以找到我直拍進攻型運動員的突破口。但是,比賽中絕大多數(shù)是從反手位開始爭奪的,比賽中有一半是在反手位相持中進行的,因此,反手位的防守與相持能力是爭取主動的重要方面。
在反手防守與相持中,正面推擋比反面推擋有力,正面快推中突然推下旋球是從相持到進攻的重要轉折機會;運用側推技術回擊對方大力的拉沖時,既能減少弧圈球的作用力,同時,又擴大了回球的角度,增大了對方回擊的難度,這些是反面推擋技術所達不到的效果。
世界乒乓球運動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技術或打法,在它出現(xiàn)的一段時期可能是先進的,如果止步不前,不去創(chuàng)新、不求發(fā)展就有可能被淘汰。在我國乒乓球運動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廣大教練員、運動員和科研人員根據(jù)世界乒乓球運動發(fā)展的趨勢,始終堅持走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的道路,直拍快攻型打法的三次嬗變更加豐富了技術內涵,使之獲得新生,也由此形成了有別于亞洲其它國家和地區(qū)的中國特色直拍進攻型打法。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地轉化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外國選手對我直拍橫打打法在不斷研究中找到對策,必將導致這一打法的威脅性逐漸降低,使其優(yōu)勢不再。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比賽中進攻與防守、相持與進攻是瞬間的變化,傳統(tǒng)直拍正面快推、側推、推下旋球的變化所制造的瞬間機會是直拍反面橫打所沒有的。
因此,在我國青少年乒乓球直拍進攻型打法運動員的培養(yǎng)過程中,要在加強反面橫打技術的基礎上,繼承和發(fā)揚直拍反手位正面技術,由此提高防御轉進攻、相持轉進攻的轉換能力,這將是我國直拍進攻型打法未來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1]國家體育總局《乒乓長盛考》研究課題組.乒乓長盛的訓練學探索[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17.
[2]徐寅生.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求新務實[R].在全國乒乓球教練員崗培教材會議上的講話,2001.
[3]許紹發(fā),吳煥群,于冰.直拍反面進攻技術的可行性研究[J].體育科學,198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