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花 嚴昭儀 周夏晶
(九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江西九江 332000)
放射治療是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傷是放射治療常見的并發(fā)癥,其主要原因是放射線作用于皮膚而引起的急性炎癥性損傷。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放射性皮膚反應的藥物較多,包括激素類、維生素類、中藥類等,其療效不甚理想[1]。我科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間應用龍血竭膠囊加生理鹽水調成糊狀局部外敷,治療放射性濕性皮炎44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惡性腫瘤患者放療過程中發(fā)生急性放射性濕性皮炎共101例,其中男42例,女59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52.5歲。放射性皮膚損傷均為Ⅱ度。皮損面積范圍為2cm x 2cm~5cm x 5cm,按照出現(xiàn)濕性皮炎的時間先后排序編號,單號為治療組,雙號為對照組。所有惡性腫瘤患者均經病理組織確診,其中肺癌42例,鼻咽癌26例,乳腺癌14例,宮頸癌10例,直腸癌9例。全部采用6 MVX線及5-14MeV電子線,常規(guī)劑量分割,每天2Gy,每周5d[2]。所有病例在放療后出現(xiàn)Ⅱ度放射性濕性皮炎后入組。兩組性別、年齡、腫瘤類型、平均放射劑量以及皮損面積均相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的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皮膚損傷患者暫時停止放療[1]。病人皮膚損傷創(chuàng)面均用生理鹽水沖洗,有膿性分泌物時加用3%雙氧水,徹底清創(chuàng),盡量剔除潰瘍表面壞死物,剪除壞死痂皮。
1.2.1 治療組 龍血竭膠囊由云南云河藥業(yè)有限公司提供,規(guī)格為每粒0.3g。清洗創(chuàng)面后將龍血竭膠囊內的粉末加生理鹽水調成糊狀(濃度0.3g/mL),用棉簽將藥均勻涂在創(chuàng)面上,約1mm厚,邊緣大于創(chuàng)面,用無菌紗布覆蓋,每天1次。對有較大水皰者用無菌注射器抽吸皰液后涂藥。保持局部清潔、干燥。10d為1個療程,直到創(chuàng)面愈合[2]。
1.2.2 對照組 清洗創(chuàng)面后用維生素B12針劑(每支1mL,0.1mg)5支、地塞米松5mg、慶大霉素8萬單位用紗布浸濕輕敷于創(chuàng)面,用無菌敷料覆蓋,每天1次,10d為1個療程,直至創(chuàng)面愈合[2]。
兩組患者均按常規(guī)進行放療局部皮膚的防護知識宣教,以減輕他們的恐懼和焦慮情緒。避免理化因素的刺激,如勤剪指甲并挫平甲緣,以免睡覺后抓撓皮膚。穿寬松的棉質內衣,放射野皮膚避免冷、熱刺激和磨擦,禁亂敷貼,勿用肥皂擦洗及涂刺激性物品,如碘伏、乙醇等。出現(xiàn)脫屑、裂皮時不用手搔抓及撕剝,以免損傷皮膚造成感染,夏季時調節(jié)好室溫,以不出汗為宜。飲食方面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鐵質食物,忌辛辣飲食,以免增加皮膚敏感性, 并鼓勵病人多飲水。
痊愈:傷口表面無滲出物或膿性痂皮,表面干燥,上皮生長覆蓋整個傷口或瘢痕形成。好轉:潰瘍表面滲出物減少,疼痛緩解,潰瘍面積較前縮小50%。無效:病灶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甚至惡化。有效率為痊愈率﹢好轉率。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病例治療3~4d后傷口疼痛明顯減輕,傷口表面滲出物減少,紅斑消退,肉芽組織新鮮,開始有皮島形成。治療組治愈率81.8 (36/44)%,有效率95.5(42/44)%;對照組治愈率70.2 (40/57)% , 有效率93.9(53/57)%。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病例均未見不良反應及副作用發(fā)生。
表2 兩組放射性濕性皮炎治療結果
注:﹡治療組與對照組放射性濕性皮炎治愈率比較p<0.05
皮膚是早反應組織,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傷是放射治療過程中最常見的副反應。有文獻[3]報道,腫瘤放療患者皮膚損傷發(fā)生率為91.4%,因損傷嚴重而被迫中斷治療的發(fā)生率為58.1%。其輕重與單次照射劑量、分割方法、總劑量、射線種類、受照射體積及患者的個體差異等多種因素有關。皮膚放射性損傷的機制,主要是上皮的生發(fā)層細胞和皮下血管的變化。首先是照射部位毛細血管反射性擴張,局部形成充血性反應,出現(xiàn)紅斑,并在皮膚潰瘍形成之前,就可發(fā)生血管損傷和微循環(huán)障礙。引起傷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是進行性的微血管阻塞,上皮細胞以及成纖維細胞增生不良[4]。放射誘導的正常組織急性反應中細胞因子與一般炎癥時相似[5]。但放射性皮炎因照射持續(xù)存在,治療及轉歸與一般炎癥不全相同。放射性皮膚損傷出現(xiàn)后,多采用停止放射治療、休息及抗炎治療等對癥處理。由于治療中斷使放射治療的生物效應減低,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延遲治療時間,進一步影響生存率和腫瘤控制時間。因此,如何盡快促使放射性皮膚損傷愈合,縮短放療延遲時間,是臨床值得探討的課題。
中醫(yī)認為,放射線屬火毒之邪,火毒瘟蒸于肌膚,熱入營血、血熱互結、血流不暢而淤阻,經絡阻塞而致灼痛,熱盛肉腐,從而產生脫屑、潰瘍,宜以清熱解毒除濕、活血祛腐生肌為療法。龍血竭為百合科劍葉龍血樹的樹脂,主要成份為龍血素B。《本草綱目》記載,龍血竭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收斂止血,軟堅散結、生肌斂瘡等顯著功效。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龍血竭膠囊具有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調整機體新陳代謝、改善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6]。其中所含有的龍血竭皂甙,具有強大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其含有的植物防衛(wèi)素屬于天然的抗菌防腐物質,具有祛腐生肌、消炎鎮(zhèn)痛作用,可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加速淋巴回流。龍血竭膠囊打開是粉末,易調制成糊狀,便于外敷于創(chuàng)面。對照組中,維生素B12為細胞合成核酸過程中的重要輔酶,對皮膚、消化道黏膜上皮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具有修復再生功能;慶大霉素為廣譜抗生素,外敷對革蘭陽性細菌和革蘭陰性細菌均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地塞米松具有降低毛細血管和細胞膜的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的作用[7]。但這3種藥物均無鎮(zhèn)痛作用,不能減輕患者痛苦作用,且紗布與創(chuàng)面易相粘,易損傷新生肉芽組織,換藥時產生牽拉痛等,影響創(chuàng)面愈合。而治療組因為龍血竭具有祛腐生肌、消炎鎮(zhèn)痛作用,能夠收斂創(chuàng)面,換藥時不易損傷新生肉芽組織。結果顯示,治療組明顯縮短了創(chuàng)面的愈合時間,治愈有效率高,從而減輕患者痛苦,保障放療順利進行,增加了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并且治療費用不高,患者易于接受。
總之,龍血竭膠囊對急性放射性濕性皮炎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無明顯不良反應。由于作者治療病例數(shù)較少,隨訪時間不長,尚未觀察到遠期療效和毒副反應,同時對龍血竭膠囊適當?shù)膭┝亢椭委煰煶痰扔写M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盧彥達,韓鳳香,曹麗花.低濃度醫(yī)用三氧治療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傷的療效[J].腫瘤防治研究,2010,37(12):1453.
[2]曹麗花,王國花,嚴昭儀.龍血竭膠囊治療乳癌術后放射性濕性皮炎治療觀察[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26(4):542.
[3]黎秀芬,唐玉平.放射性皮膚損傷的治療及護理[J].華夏醫(yī)學, 2004, 17(5): 866.
[4]張云,楊志祥,朱茂祥.放射性皮膚損傷的研究進展[J].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刊,2005,29(2):188.
[5]易俊林,蔡偉明.細胞因子在放射誘導的正常組織急性反應中的作用[J].中華放射醫(yī)學與防護雜志,2001,21(2):142.
[6]雷珍,肖艷娟,羅先嬌.龍血竭膠囊治療壓瘡的臨床療效觀察[J].全科護理,2008,6(12):4140.
[7]鞠云鶴,楊毅,吳星嬈,等.維生素B12混合液治療乳腺癌術后放療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傷初步觀察[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07,15(7):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