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瀏姣 指導 陳邦國 洪亞群 鄭慧慧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5)
腦血管病是臨床常見病,其發(fā)病率高,預后較差。由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遠高于腦出血,且局灶性腦缺血是腦血管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尋找適當有效的治療措施是針灸臨床與實驗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研究通過制備大鼠大腦中動脈局灶性腦缺血(MCAO)模型觀察電針對大鼠腦組織神經元超微結構的影響,探討電針療法能否有效地減輕缺血腦組織的病理性損傷,為臨床有效治療腦血管病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1 實驗動物 健康成年SD大鼠80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清潔級),雌雄不拘,體質量(200±20)g。
1.2 儀器與試劑 LH202H型韓氏儀,南京濟生醫(yī)療科技公司;H-600型透射電鏡,日本日立公司;LKB-V型超薄切片機,瑞典BROMMA公司。醋酸雙氧鈾,北京恒業(yè)中遠化工有限公司;枸櫞酸鉛,北京恒業(yè)中遠化工有限公司。
1.3 分組 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大鼠不予處理,正常給水給食),假手術組(大鼠麻醉切開頸部皮膚后,僅分離頸總動脈及膈下動脈至翼腭動脈,不插線栓)、模型組(分為缺血再灌注6、24、48 h 3個亞組)、 電針組(分為缺血再灌注6、24、48 h 3個亞組),共8組,每組10只。
1.4 模型制備 參照Longa[1]線栓法加以改進。取直徑0.24 mm魚線6 cm,一端迅速浸入加熱融化的石蠟中并提起,形成光滑球面,在距離球面18 mm處用白色涂改液作一標記,酒精清潔后置于生理鹽水中備用。造模前24 h,大鼠禁食不禁水,以10%水合氯醛300 mg/kg腹腔注射麻醉,仰臥位固定在手術臺上,備皮,消毒,從頸部正中切開一個小切口,暴露右側頸總動脈,分離出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在頸總動脈的遠心端和近心端及頸外動脈處掛線備用。用微動脈夾暫時夾閉頸內動脈,然后近心端結扎頸總動脈、頸外動脈,然后在距離頸總動脈分叉部4 mm處剪一小口,將線栓插入到頸內動脈,用繞在頸總動脈的遠心端的細線輕輕系牢栓線。用眼科鑷輕推栓線,從血管分叉部開始計算距離,當插入深度達到18 mm時,緊緊系牢頸總動脈遠心端的細線。栓塞30 min后緩慢抽出線栓,使腦缺血區(qū)血流再灌。縫合切口,單籠飼養(yǎng)觀察。只有神經功能障礙在1級以上的大鼠才能保留。共有60只大鼠進行造模,造模成功54只。
1.5 穴位定位與電針方法 電針組大鼠取百會、水溝、后三里(足三里)穴進行治療。穴位定位和具體針刺方法參照《常用動物腧穴圖譜》[2]標準而定。百會穴位于頭頂骨正中,針刺方法是向后平刺2 mm;水溝穴位于唇裂正中、鼻尖下1 mm處,針刺方法是向上斜刺2 mm;后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后肢膝關節(jié)外下方當腓骨小頭下約5 mm處,針刺方法是直刺7 mm。采用LH202H型韓氏儀,其中一組電極負極連接百會穴,正極連接一側足三里穴,另一組電極負極連接水溝穴,正極連接另一側足三里穴,疏密波,頻率2~15 Hz,電流強度1 mA,每次30 min。電針各組缺血再灌注2 h后行第1次電針刺激,對再灌注12 h以上各組,每隔12 h再電針刺激1次。
1.6 標本采集與檢測 以10%水合氯醛足量麻醉大鼠,斷頭取腦,迅速在冰盤上剝離腦膜,分離右側大腦皮層,切取缺血灶區(qū)域大腦組織塊(即右側頂顳葉部),放入已預冷的2.5%戊二醛溶液中固定,4℃冰箱待用。將固定后的腦組織塊取出,2.5%戊二醛緩沖液前固定2 h,然后用0.1 mol/L磷酸緩沖液漂洗3次,再用1%鋨酸固定2 h,0.1 mol/L磷酸緩沖液漂洗3次,梯度酒精脫水(50%,70%,80%,95%,100%)兩次,每次 15 min;純丙酮脫水 2次,每次 15 min,再用 1∶1的環(huán)氧樹脂 EPON812∶丙酮混合液浸透30 min,純包埋液浸透1 h,純包埋液固化37℃ 24 h后60℃48 h。采用瑞典BROMMA公司產LKB-V型超薄切片機切片,0.1%醋酸雙氧鈾+3%枸櫞酸鉛雙重染色。透射電鏡下觀察切片上并攝片。
正常對照組和假手術組大鼠海馬神經元細胞核比較大、呈圓形或橢圓形,核膜清晰、完整,胞質內細胞器豐富,結構清晰。模型組可見胞質內細胞器明顯減少,胞漿水樣變性,線粒體腫脹、基質電子密度增高,高爾基體肥大,粗面內質網脫顆粒,細胞核成裸核,水腫明顯,核周有空泡,核膜不規(guī)則,染色質呈團塊狀凝集。電針組病理變化較輕,核質電子密度較低,常染色質多,呈細顆粒狀,分布較均勻,核仁呈網狀,線粒體呈橢圓形或桿狀,粗面內質網散在分布。見圖1。
針灸療法治療中風病臨床療效滿意,近年研究證實針灸不僅擅治中風后遺癥,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在缺血后立即給予電針治療能使局部腦血流顯著增加,使缺血組織局部維持有效的血供,對抗缺血引起的損傷,為神經組織恢復功能提供機會。針刺還能夠改善腦的氧代謝和腦血流量,調節(jié)血管運動平衡,興奮腦動脈壁細胞上的β受體,使血管擴張,腦血流量增加,腦組織的含氧量和能量代謝得到改善,進而使因腦缺血而致的腦組織損傷減輕。
有研究[3]證實,電針對局部腦缺血區(qū)腦血流有著積極的影響,可顯著增加腦血流量。據報道,腦梗死后每100 g腦組織腦血流速顯著下降(22.45±5.7)mL/min,腦血管阻力顯著升高,電針組每100 g腦組織腦血流速僅下降(6.39±3.35)mL/min。電針還可使腦梗死的側支循環(huán)開放、腦血管阻力降低、血氧和葡萄糖的供應增加。同時電針增加局部腦血供,可促進代謝物質的運輸,最終使腦梗死面積顯著減小,神經功能得到有效的保護。
郭富強等[4]研究發(fā)現:腦出血患者6 h以內腦組織有輕微損傷,6 h以后腦組織損傷逐漸加重,24~48 h血腫周圍組織損傷達高峰,電鏡顯示神經元細胞核變空,染色質聚集,線粒體腫脹,嵴變短或消失,核糖體減少,次級溶酶體增加,細胞變空,細胞膜不完整,膠質細胞核固縮,72 h以后損傷逐漸開始好轉。
圖1 各組海馬神經元結構
本實驗采用造模后6 h即開始給予電針治療,其電鏡觀察結果提示經電針早期治療后,腦出血大鼠血腫周圍腦組織與模型組相比,得到很好的恢復,提示早期給予電針治療能促進腦出血大鼠血腫周圍腦組織的恢復,從而能最大效應地發(fā)揮其腦保護及康復治療的作用。本實驗結果表明,及時有效的電針治療可有效阻止缺血腦組織神經元損傷,保護腦組織,為臨床及早使用電針治療腦梗死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
[1]Longa EZ,Weinstein PR,Carson S,et al.Reversib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sion with outcraniotomy in rats[J].Stroke,1989,20:84-90.
[2]華興邦,李辭蓉,周浩良,等.大鼠穴位圖譜的研制[J].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1991,3(1):1-3.
[3]周飛,李福鳳,程介士,等.電針對急性腦缺血大鼠局部腦血流和腦梗死體積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3,22(5):3.
[4]郭富強,徐玉川,楊友松,等.腦出血患者血腫周圍組織病理及超微結構變化的動態(tài)觀察[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7,24(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