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鴻,谷建明
(1.張掖醫(yī)學高等??茖W校,甘肅 張掖 734000;2.張掖市甘州區(qū)人民醫(yī)院,甘肅 張掖 734000)
醫(yī)學心理學認為,疼痛是個體的人對現(xiàn)在的刺激和以往疼痛經(jīng)驗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主觀感受和體驗[1]。術后切口疼痛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的一系列反應。疼痛的來源包括軀體神經(jīng)和內臟神經(jīng)的雙重激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疼痛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4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5生命體征,日益受到重視。切口疼痛是腹部手術患者常見癥狀之一,主要原因多為手術創(chuàng)傷、引流及刺激所致。疼痛因手術大小、部位及患者自身情況而有所不同。術后患者麻醉作用消失,患者往往因切口疼痛而感覺不舒適。劇烈疼痛還可影響呼吸、血壓、睡眠等,不利于術后康復。研究認為術后疼痛不僅有著性別差異,更重要的是受著心理因素的影響。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們對腹部手術患者實施心理干預,觀察其對術后疼痛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80例腹部手術患者,男52例,女28例,年齡20~75歲,平均(51.3±6.2)歲。手術類型:闌尾炎手術29例、膽囊切除術25例、胃癌根治術19例、結腸直腸手術5例、其他2例。職業(yè):農民41例、干部18例、自由職業(yè)18例、學生3例。排除存在智力障礙者,不能配合研究者。8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類型、職業(yè)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手術室護士、麻醉醫(yī)師、手術醫(yī)師密切配合做好心理干預。
兩組患者術中的疼痛程度依據(jù)WHO疼痛程度分級標準[2]進行評定。0級(無痛):無痛或稍感不適;Ⅰ級(輕度):輕微疼痛可忍受;Ⅱ級(中度):明顯疼痛仍可忍受;Ⅲ級(重度):劇烈疼痛,不能忍受,大喊大叫。
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中疼痛程度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的比較[n(%),人]
麻醉和手術前患者的心態(tài)復雜并且多變,主要擔心手術能否成功及對術后疼痛的恐懼。故在術前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最為重要。焦慮與痛感互為因果關系,焦慮程度越重,疼痛程度也越重。因此,排除恐懼有利于減輕疼痛。(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尊重患者人格,相信患者的主訴。有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和醫(yī)護人員對疼痛的認識差異很大,且醫(yī)護人員判斷疼痛的程度較患者自我感覺輕一個等級以上[3]。(2)針對患者對麻醉和手術的不恰當認識做好解釋工作。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麻醉和手術的必要性,現(xiàn)代麻醉和手術的安全保障,使患者對其有比較科學、客觀的認識。(3)示范療法。請手術后恢復期患者現(xiàn)身說法,互相交流,使患者消除術前恐懼。
3.2.1 術后告知 術后醫(yī)務人員和麻醉師經(jīng)常深入病房看望患者,及時告知手術順利成功,消除患者疑慮,穩(wěn)定患者情緒。對患者的切口疼痛和其他不適及時給予關心和同情,做好解釋工作,或給予相應的處理和及時解決。
3.2.2 傾聽與交談 護理人員應盡量陪伴患者,允許并鼓勵患者表達內心的感受。讓患者利用“宣泄”這一手段來減輕疼痛。通過交談使患者了解有關疾病的信息,同時也使患者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減輕心理負擔。與患者談論疼痛,找出疼痛發(fā)生的規(guī)律。密切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針對患者的焦慮、恐懼、抑郁心理。講解不良情緒對疼痛的影響,并進行疏導、安慰、給予心理支持。
3.2.3 分散轉移注意力 護士要對患者的疼痛敏感。對于輕度或中度以下的疼痛患者,可采用視覺分散法,如看電視、讀小說;聽力分散法,如聽音樂、聽故事;觸覺分散法,如撫摸,可用雙手拇指指腹反復輕柔地從眉間向側方按摩,直至兩側太陽穴,每次觸摸時間為5~10分鐘。通過對患者面部的治療性觸摸,可松弛緊張的肌肉,轉移患者對腹部疼痛的高度注意。
3.2.4 家庭干預 情感支持會激勵患者執(zhí)行更多的心理行為或改變應激的應對方式[4]。對于被支持者來說,家庭成員的幫助也可以減輕他們的恐懼和緊張心理。良好的家庭氣氛,細微的關懷,精心的照顧,能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減低各種負性情緒。
3.2.5 指導式想象 利用一個人對某特定事物的想象而達到特定的正向效果[5]。如回憶一些有趣的往事,或想象自己置身于某種意境或一處風景中,可轉移對疼痛的注意,起到松弛和減輕疼痛的作用。
手術后的疼痛程度與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密切相關。焦慮、緊張、恐懼都可影響患者的痛閾,以致輕微的疼痛即可引起劇烈的反應。而有效的心理干預可調整患者的心理環(huán)境,減輕心理負擔,提高痛閾,降低患者術前的應激程度。通過調整患者對手術和疼痛的焦慮與恐懼,可以明顯減少手術并發(fā)癥[6],利于安全度過圍術期。綜上所述,心理干預可有效調整圍術期患者的應激反應水平,促進心理和生理康復。
[1]任曉華,崔文麗.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J].河北醫(yī)藥,2008,30(9):1350.
[2]李仲廉.臨床疼痛治療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3]范廣麗,何亞娟,劉秋香.心理干預對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疼痛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0,14(16):74.
[4]劉玉芬.心理干預在術前留置胃管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3):70-71.
[5]李秋萍.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6]蔣俠.圍術期心理干預對開胸手術患者術后疼痛耐受的影響[J].哈爾濱醫(yī)藥,2009,29(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