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沈敏,何龍文
口部運動治療(oral motor therapy,OMT)是指利用觸覺和本體感覺刺激技術,遵循運動技能發(fā)育原理,促進口部(下頜、唇、舌)的感知覺正常化,抑制口部異常運動模式,并建立正常的口部運動模式的治療過程[1]??诓窟\動治療包括口部感知覺刺激和口部正常運動模式的建立。
腦癱患兒由于自身的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在嬰幼兒感知運動學習期(18~24月齡),不能充分嘗試吸吮、咀嚼、舔、咬、發(fā)聲等運動,從而造成腦癱患兒口腔的感知覺和運動能力不能正常地形成和分化,導致構音障礙、流涎和進食障礙。
語言障礙是腦癱患兒常見的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率約占腦癱患兒的70%~75%[2]。其中,構音障礙是腦癱患兒語言障礙的主要表現(xiàn),這種障礙不同程度影響著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社會交往。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1年3月本康復中心收治的65例腦癱伴有構音障礙[3]患兒,均符合小兒腦癱的診斷標準[4]。排除標準:①韋氏智力量表智商水平<70;②并發(fā)聽力障礙、唇腭裂等其他障礙。
將患兒分為兩組:①觀察組(n=33):其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齡3歲8個月~7歲4個月,平均5歲6個月;平均智商(80.3±5.20);②對照組(n=32):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齡3歲6個月~7歲10個月,平均5歲8個月;平均智商(81.5±4.78)。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和智商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
由于腦癱門診的就診量遠超過言語治療師的工作量,因此有一定量的患兒只能在接受言語評估后進入等候隊伍。對照組是從等候隊伍中隨機選取滿足被試條件的患兒。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進行基礎康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口部運動治療。
1.2.1 基本條件 由專業(yè)言語治療師采取一對一的訓練方法,在安靜、寬敞、安全的治療室內(nèi)進行,每次治療40 min,每周3次,3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在進行言語治療時,要求患兒保持頭、頸部穩(wěn)定,盡可能使發(fā)聲系統(tǒng)放松,并保持較好的注意力和配合度??诓窟\動治療包括口部感知覺刺激和建立口部運動的正常模式。
1.2.2 口面部感知覺刺激[5]①通過下頜、唇面部的按摩,降低口部器官的肌張力;②通過改善食物性狀提高口腔的敏感性;③通過對口周和口腔內(nèi)的振動、牙刷刺激、冷熱刺激改善口腔內(nèi)及周圍的感覺;④通過對下頜、咬肌的敲、壓和抵抗運動,對唇肌、舌肌的牽拉、振動等來增加口部器官的本體感覺。
1.2.3 建立口部運動的正常模式[1,5-6]①促進下頜的抬高、下降、前伸、后縮、向左、向右運動等,通過咀嚼、張口、閉口、打哈欠等運動增加下頜運動的靈活性;②促進展唇、圓唇、噘嘴、鼓腮、唇閉合運動等;③促進舌的前伸、后縮、前后交替、向左、向右、左右交替、上抬、下降、上下交替、洗涮牙面、舔硬腭、舔軟腭、彈舌運動等。
1.3 評價方法 在治療前后分別采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版構音障礙檢查法,分為構音器官的運動檢查和構音檢查[3]。正?;簶嬕舢惓H考m正,構音器官運動正常;顯效:構音異常糾正≥50%,構音器官運動明顯改善;有效:構音異常糾正<50%,構音器官運動有所改善;無效:構音異常及構音器官障礙改善不明顯[7]。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χ2檢驗。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01)。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構音器官是由下頜、唇、舌、軟腭、懸雍垂、口腔、鼻腔以及咽腔等器官組成,其中下頜、唇、舌的運動功能是影響構音的主要因素。腦癱患兒普遍存在口部運動障礙和口面部感知覺異常,導致腦癱患兒流涎、進食、言語等一系列問題。
Gisel等曾用口部運動感覺治療27例進食困難的腦癱患兒,患兒的口部運動能力與進食技能顯著改善,流涎明顯減輕[8]。Ray對16例腦癱患兒進行為期4個月的口面部肌肉功能治療,包括肌肉姿勢控制和運動功能訓練,結(jié)果所有患兒舌、唇、下頜功能以及言語清晰度均明顯改善[9]。侯梅等利用口腔感覺運動刺激治療法對32例口運動障礙的腦癱患兒進行治療,28例患兒構音能力明顯改善[10]。
不同類型的腦癱患兒,構音障礙表現(xiàn)不同。肌張力高的腦癱患兒主要表現(xiàn)為張口障礙、下頜運動受限、構音時下頜轉(zhuǎn)換運動功能降低,復韻母(如:ai、ao、ou、iao、uai等)構音較難;舌后縮、舌前伸不充分、舌尖運動不明顯、舌左右運動及舌上抬運動不能,圓唇和噘嘴運動功能差,唇閉合功能差、不能鼓腮,致舌尖音、送氣音構音困難;口面部肌群緊張、張力增高,口腔觸覺高敏性,軟腭上下交替轉(zhuǎn)換運動功能降低、發(fā)聲系統(tǒng)發(fā)音緊張,以致音節(jié)間鼻音與非鼻音轉(zhuǎn)換能力差,音調(diào)控制能力差。肌張力低下的腦癱患兒主要表現(xiàn)為下頜運動過度、下頜不穩(wěn)、出現(xiàn)下頜急動,復韻母(如:ie、ei、uei等)構音較難;舌癱軟無力、舌各項運動能力降低以及口腔或口面部感知覺處于低敏狀態(tài),以致舌根音、舌尖音、卷舌音、送氣音構音困難。通過口部運動治療減低肌張力,增加肌力,促進口腔感知覺的正?;?,增加構音器官的運動協(xié)調(diào)性和穩(wěn)定性,建立起正常的構音運動模式。
本研究還觀察到,口部運動治療后腦癱患兒的咀嚼能力和進食能力提高,流涎減少,但有效率還待進一步量化。此外,由于本研究的所有入組患兒年齡均在3~8歲之間,口部運動治療對更大年齡的腦癱患者構音障礙的療效有待進一步探討。
[1]盧紅云,黃昭鳴.口部運動治療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李勝利.腦性癱瘓兒童語言障礙的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6,11(2):74-76.
[3]李勝利.構音障礙的評價[J].中國康復,1993,8(2):84.
[4]中國康復醫(y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殘疾人康復協(xié)會小兒腦癱康復專業(yè)委員會.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條件[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5):309.
[5]余志華,董小麗,何雁梅,等.腦癱患兒構音障礙語言治療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2):182-183.
[6]黃昭鳴,杜曉新.言語障礙的評估與矯治[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7]張惠佳.腦性癱瘓伴運動性構音障礙的綜合訓練[J].現(xiàn)代康復,2001,(11):83.
[8]Gisel EG,Applegate-Ferrante T,Benson J,et al.Oral-motor skills following sensorimotor therapy in two groups of moderately dysphagic children with cerebal palsy:aspiration vs nonaspiration[J].Dysphaqia,1996,11(1):59-71.
[9]Ray J.Functional outcomes of orofacial myofunctional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cerebal palsy[J].Int J Orofacial Mycology,2001,27:5-17.
[10]侯梅,傅平,張紅,等.腦癱患兒口運動障礙的治療方法與療效評價[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10(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