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懿娟
中西醫(yī)對照治療帶狀皰疹臨床觀察
徐懿娟
目的觀察中醫(yī)、西醫(yī)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療效。方法 收集100例帶狀皰疹患者,隨機分成2組各50例,中醫(yī)治療組以清熱解毒、化濕、透邪為主。西醫(yī)以抗病毒及對癥治療為主。療程7 d。結果兩組之間在止痛、止皰、結痂形成時間均無顯著差異(P<0.01)。結論中西醫(yī)對治療帶狀皰疹的方法均有效,兩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帶狀皰疹;中西醫(yī)對照;臨床觀察
1.1 一般資料 共100例均符合《臨床皮膚病學》[1]帶狀皰疹的診斷標準。門診及入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中醫(yī)治療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齡18~55歲,平均44.5歲,病程1~20 d,平均8.4 d,皮損面積最小2.0 cm×5.0 cm,最大7.0 cm×22 cm。西醫(yī)治療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齡14~52歲,平均46歲,病程1~22 d,平均8.0 d,皮損面積最小1.5 cm×4.5 cm,最大7.0 cm×21 cm。病變部位見表1。
表1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起病迅速,局部灼熱,以刺痛或燎痛為主,病變主要發(fā)生在胸部、腰部最多見,女性以乳房上下最多見,腰部以第九類一下最明顯。
1.2 治療方法 中醫(yī)治療以龍膽瀉肝湯隨癥加減。龍膽草15 g、黃芩 10 g、梔子 10 g、澤瀉 15 g、水牛角 30 g、石膏30 g、地龍 12 g、全蝎3 g、蟬蛻15 g、雙花15 g、連翹15 g、板藍根30 g、乳香10 g、沒藥10 g水煎服,每日一劑分3次口服。隨時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西醫(yī)療法阿昔洛韋0.5 g加入5%葡萄糖150 ml或0.9%生理鹽水150 ml中靜點。靜點時間不低于60分鐘,局部伴有感染者可加用廣譜抗菌素,及營養(yǎng)神經的藥物,每日靜點一次。中西醫(yī)治療均以7 d為一個療程。
1.3 治療標準 痊愈:疼痛消失,皮損消退結痂形成>90%,活動不受影響。顯效:疼痛基本消失,皮損消退結痂形成>75%?;顒訒r間超過1 h以上病變部位有疼痛感。好轉:疼痛減輕皮損消退結痂形成>50%,活動受限。無效:疼痛減輕不明顯,皮損消退結痂形成<50%活動明顯受限制。
中醫(yī)50例,痊愈40例,顯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在治療過程中,疼痛消失,皮損消退,結痂形成最快1 d,最慢5 d。西醫(yī)50例中,痊愈39例,顯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在西醫(yī)治療過程中,疼痛消失最快1.5 d,最慢6 d。
帶狀皰疹在中醫(yī)治療過程中屬“纏腰火丹”,“蛇竄瘡”或“蛇盤瘡”范疇。多因情志不遂,肝膽火盛,內蘊濕熱,外感毒邪誘發(fā),以呈簇水皰形成,沿神經走行排列呈帶狀,以神經痛樣疼痛為主。皰疹突出于皮膚表面之上,痛為火燎,針刺樣感,在中醫(yī)治療過程中,龍膽瀉肝湯,以清肝除濕熱,緩急止痛之效[2]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隨癥加減。龍膽草、黃芩、梔子均有清熱去火利濕之功能。雙花、連翹、板藍根有抗病毒之功能。全蝎、地龍、蟬蛻有良好的通絡止痛功效,乳香、沒藥有消腫活血止痛之功能。西醫(yī)治療用阿昔洛韋0.5 g,加入5%葡萄糖150ml(或0.9%生理鹽水150m l)中靜點,點滴時間在1 h以上,每日靜點一次,可連用3~5 d?;颊甙橛懈腥菊呖杉佑脧V譜抗生素及營養(yǎng)神經的藥物協(xié)助治療1~3 d。阿昔洛韋的主要作用對病毒用特殊的親和力,進入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的細胞后,與脫氧核苷競爭病毒胸苷激酶或細胞激酶,干擾病毒DNA多聚酶,抑制病毒的復制從而控制病毒的發(fā)展[1]縮短了療程。故有較好的治療方法。在觀察100例患者中追蹤患者一至兩年不等,患者病情沒有復發(fā)。根據(jù)患者的情況可隨時選用中醫(yī)、西醫(yī)藥物治療均能達到滿意療效。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2001:300.
[2]王凱.新編中藥現(xiàn)代臨床手冊,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540-542.
132002 吉林市欣榮醫(yī)院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在皮膚上出現(xiàn)的呈簇紅潤的水皰性皮疹,沿神經走行呈帶狀,以神經痛樣疼痛為主,并突出于皮膚表面,疼痛有時如火燎一般。筆者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集本病例采用中草藥湯劑和西藥分別給予治療,共治療100例均收到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