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刊寄語/譚仲池 《創(chuàng)》(1.1)
關于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發(fā)展的幾個問題/楊和平 熊元義《理》(1.4)
文學價值的時代性與永恒性/胡良桂 《理》(1.7)
理論范式更迭中的文學史客觀性/潘桂林 《理》(1.10)
文化產(chǎn)業(yè)的精神規(guī)范與價值取向/艾 斐 《理》(2.4)
作為生產(chǎn)力的“闡釋”與“藝術產(chǎn)業(yè)”建設/何世劍 《理》(2.7)
思維的物自體:水石相激的生命隱喻——淺論哲學范式中隱喻辭格的反身言說/張高峰《理》(2.10)
城市與光韻:本雅明的審美之維/蔡 熙 《理》(2.15)
新時期報告文學本體新論/章羅生 《理》(3.4)
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經(jīng)驗與中國文學發(fā)展/吳正鋒 《理》(3.9)
大眾傳媒語境中小說創(chuàng)作的多元選擇/劉茂華 《理》(3.13)
“后《哥德巴赫猜想》時代”的反思與推進/龔舉善 《理》(1.14)
“口頭詩學”理論中的史詩演述與文本流播——以彝族傳統(tǒng)口頭史詩為視角/鮮 益 《理》(1.20)
身體的當代消費景觀/何林軍 《理》(1.24)
《莊子》思想與當代文學/李 雪 《理》(1.28)
論小說的“類體驗敘述”創(chuàng)作方式及其審美特征和興盛意義——以當代幾位女性作家的創(chuàng)作為例/徐美恒 《理》(2.20)
貶抑化的男性形象書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女性成長小說中對男性想象的一種方式/高小弘 《理》(2.26)
賦魅與袪魅中的上海本色——論新世紀以來上海文學中的城市懷舊/張惠苑《理》(2.30)
復線的歷史:遮蔽抑或還原?——1980年代以來“革命重述”的一個側面/趙 牧《理》(3.18)
當代紅色敘事作品中的中國革命歷史形象/郭劍敏 《理》(3.23)
論文革期間小說的“潛在寫作”/蔣志剛 《理》(3.27)
今日大眾文化狂潮下精英文人的介入方式/王 珂 《理》(4.30)
火星文:爭議中的生存/王 偉 《理》(4.34)
美從何處尋——對生活美學形而下的反思/樊文春 《理》(4.37)
傳媒與海外華文文學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型/顏 敏 《理》(4.40)
喬伊斯美學理論述評/唐 旭 《理》(4.44)
噴薄日出(長詩《東方的太陽》第二章)/譚仲池 《理》(4.4)
我寫長詩《東方的太陽》/譚仲池 《理》(4.8)
譚仲池政治抒情長詩《東方的太陽》研討會紀要/孫 嬋 陳善君 《理》(4.10)
具有史詩品格的大氣之作/胡光凡 《理》(4.15)
一部宏大的抒情性頌歌/龔政文 《理》(4.19)
長篇政治抒情史詩《東方的太陽》的詩美追求和詩美貢獻/王躍文 《理》(4.22)
詩歌在生命之樹上綻放力量/北 喬 《理》(4.24)
“重寫”的空間與“頌詩”的可能/霍俊明 《理》(4.27)
食品站往事(中篇小說)/姜貽斌 《創(chuàng)》(1.5)
學習(短篇小說)/彭見明 《創(chuàng)》(1.18)
司機手記或甜蜜的閃失(短篇小說)/阿 成 《創(chuàng)》(1.22)
墻(短篇小說)/盛可以 《創(chuàng)》(1.26)
鄉(xiāng)村博士帽(中篇小說)/鄧宏順 《創(chuàng)》(2.4)
白花湮沒的祠堂(中篇小說)/凌 鷹 《創(chuàng)》(2.18)
營造糾結的藝術力量/歐陽友權 《創(chuàng)》(2.32)
寨主的女兒(短篇小說)/孫 佳 《創(chuàng)》(2.33)
題材是較新穎的/謝 璞 《創(chuàng)》(2.40)
另一種婚姻生活(短篇小說)/王 霞 《創(chuàng)》(2.41)
不動聲色里的暗流涌動/龔旭東 《創(chuàng)》(2.48)
甜美的鄉(xiāng)情(組章)/湯松波 《創(chuàng)》(2.49)
遙遠,遙遠(組詩)/靳曉靜 《創(chuàng)》(2.51)
雨后的浮萍(組詩)/鄭小瓊 《創(chuàng)》(2.55)
行走在大地的書寫——讀《憶阿雅》和《曙光和暮色》/梁 鴻《理》(3.30)
小說的“前爪”——《我的田園》和《橡樹路》讀記/李建立《理》(3.32)
邊緣寫作的困境和可能——評《家族》、《人的雜志》及其他/徐 勇 《理》(3.34)
流浪者與“講故事的人”——讀《荒原紀事》、《無邊的游蕩》/楊曉帆 《理》(3.37)
在歷史與藝術的碰撞和交流中實現(xiàn)新的超越——關于《黎明前的暗戰(zhàn)》的美學評價/胡光凡 《理》(2.34)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制作美學追求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電視連續(xù)劇《黎明前的暗戰(zhàn)》觀后/龔旭東 《理》(2.39)
虛實相生:小人物與大事件的絕佳搭配——評電視劇《黎明前的暗戰(zhàn)》/陳仲庚 《理》(2.40)
審美嫁接與資源融合——論《黎明前的暗戰(zhàn)》及其啟示意義/顏 浩 《理》(2.43)
難以承受的歲月之重——評張心平小說/胡 晨《理》(2.46)
一個隱喻:狂歡與毀滅——讀向啟軍小說《南方》/王明輝《理》(2.48)
現(xiàn)代性、儀式與奇觀——從魯迅、沈從文到胡光耀的“砍頭”敘事/陳 雪 劉泰然 《理》(2.51)
歷史并不如煙——龍寧英《山水的距離》的一個側面研究/劉澤友《理》(2.54)
從地方性語詞進入村寨生存哲學與歷史文化的深處——《馬橋詞典》與《名堂經(jīng)》比較/褚連波 《理》(4.51)
歷史·文化·人性——評黃光耀長篇小說《土司王朝》/劉澤友《理》(4.54)
“在場”與“缺席”的經(jīng)典——評彭世貴散文集《經(jīng)典湘西》/邱 慧 《理》(4.57)
田耳小說女性群像論/姚艷玉 《理》(4.59)
審美奇觀與快感消費——以《魅力湘西》為個案/林 鐵《創(chuàng)》(2.109)
他者想像與自我表達:《魅力湘西》的原始主義視覺呈現(xiàn)/劉泰然 《創(chuàng)》(2.112)
審美時代的身體狂歡——《魅力湘西》的身體符號解讀/張 惠 《創(chuàng)》(2.115)
用作品激發(fā)人性的光輝——王躍文訪談錄/夏義生 龍永干《理》(2.56)
二十年小說創(chuàng)作之檢討/王躍文 《理》(2.60)
做官與做人——王躍文官場小說主題析/賀紹俊 《理》(2.63)
橫看成嶺側成峰——簡論王躍文的官場文化小說/龍長吟《理》(2.66)
權力鏡像中的人心——談王躍文的小說/謝有順 《理》(2.68)
關于中國文學研究與中國當代文學——德國漢學家顧彬教授訪談/劉江凱 《理》(1.31)
枳橘之間——顧彬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劉江凱 《理》(1.36)
點與線是中國書畫的舍利子——就中國書畫訪談作家王祥夫/李徽昭 王祥夫 《理》(4.47)
代孕人(短篇小說)/邱華棟 《創(chuàng)》(1.32)
全媒時代作家何為——邱華棟訪談錄/王涘海 羅長青《創(chuàng)》(1.37)
智者邱華棟/吳茂盛 《創(chuàng)》(1.42)
邱華棟:4分33秒的歷史長生/樊文春 《創(chuàng)》(1.45)
無奈的結局:惡魔化或死亡——論邱華棟短篇小說的女性悲劇/侯玲寬 《創(chuàng)》(1.48)
弟弟,你還記得我嗎/未 央 《創(chuàng)》(1.52)
鋼構的故鄉(xiāng)/劉醒龍 《創(chuàng)》(1.54)
北山書屋小記/楊里昂 《創(chuàng)》(1.56)
小說三家論/吳麗艷 孟繁華 《理》(1.40)
追問意義的“言說”——論王蒙的季節(jié)系列小說/劉東玲 《理》(1.45)
詩意而又殘酷——論黃永玉長篇小說《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卓 今《理》(1.50)
王躍文小說原創(chuàng)性初探/張 戰(zhàn) 《理》(1.55)
詩與思:雪豐谷詩歌的審美旨歸/張宗剛 《理》(1.59)
站在思想懸崖上的另類吶喊——再談魏劍美和他的雜文/夏 昕 《理》(1.64)
遮蔽與還原:教科書里的魯迅作品解讀/楊云萍 《理》(1.66)
從“荒原”到“野葫蘆”——宗璞與托馬斯·哈代小說創(chuàng)作比較/趙樹勤 陳進武 《理》(2.72)
颯颯東風細雨來 芙蓉塘外有輕雷——2010年度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述評/北 喬 《理》(2.77)
《山鄉(xiāng)巨變》:左右為難中的藝術創(chuàng)造/王福湘 《理》(2.82)
《鳳凰臺》:民間視角下的人性審視/陳 嬋 《理》(2.85)
論莫言歷史小說的創(chuàng)作局限/胡湘梅 《理》(2.88)
魯敏小說中的家庭敘事倫理/沈紅芳 《理》(2.91)
幸福缺失的背后——評盛瓊《楊花之痛》/劉 玲 《理》(2.95)
影響與接受——論戴望舒詩風的形成與發(fā)展/孫淑紅 《理》(2.99)
直面苦痛與生命追求——關于史鐵生的價值與意義的討論/楊劍龍 滿 建 李彥姝 《理》(3.39)
歷史“開裂”處的理性敘述——重讀王蒙的《蝴蝶》/溫奉橋 陳金波《理》(3.45)
迷途知返,能謂晚乎?——評李啟運小說《迷途》/譚桂林《理》(3.50)
在軍人和詩人之間/李美皆 《理》(3.52)
論方方小說的荒誕意識/裴艷艷 《理》(3.57)
從歷史研究到歷史文學創(chuàng)作——以歷史小說《曾國藩》為例/余安娜 《理》(3.60)
如何“戀物”,怎樣敘事?——《巫言》“拜物教”之形式探討/崔秀霞 《理》(3.65)
張心平筆下老人形象的文化寓意/向成國 《理》(3.69)
南蠻之地與生命哲學——評王青偉長篇小說《村莊秘史》/李鼎榮《理》(3.73)
生命的敞開與意義的質(zhì)詢——論龔鵬飛的《漂流瓶》/龍永干《理》(3.76)
“祖”與“返祖”以及意義的征服——長篇小說《祖》的生命之喻/袁敦衛(wèi) 《理》(3.79)
論《金閣寺》的美學思想/潘利鋒 《理》(3.82)
文化尋根與精神還鄉(xiāng)——略論劉先國散文創(chuàng)作/歐 娟 《理》(3.86)
在朝圣的途中追尋——評當代藏族第二代詩人的漢語詩歌創(chuàng)作/鄒旭林 《理》(3.88)
試析張恨水武俠小說之俠義觀/劉 熹 《理》(4.62)
張愛玲電影劇本對小說的延續(xù)和悖逆/劉 瑩 《理》(4.67)
《村莊秘史》的湖南地域文化色彩/顏 浩 《理》(4.71)
岳陽作家近期三部作品集綜評/余三定 《理》(4.75)
《迷途》中的女性“他者”論/陳 柳 李石光 《理》(4.79)
清音悅耳 清泉洗心——趙志超詩詞聯(lián)品讀后/蔣力馀 劉麗萍 《理》(4.82)
媒介革命下的文論邏輯——讀歐陽友權《數(shù)字媒介下的文藝轉型》/吳英文《理》(4.85)
歷史觀與主旋律創(chuàng)作/熊召政 《創(chuàng)》(1.58)
思想為文化摶鑄靈魂/艾 斐 《創(chuàng)》(1.60)
文學生產(chǎn)的媒介流變:基于生產(chǎn)者的角度/曾建輝 《創(chuàng)》(1.63)
新世紀文學:在文學史的坐標上/安 濤 李志孝 《創(chuàng)》(1.67)
消費時代女性欲望寫作的可能與限囿/任朝科 《創(chuàng)》(1.71)
文藝批評的病相與療救/周思明 《創(chuàng)》(2.58)
文學批評話語的建構/馮慶華 《創(chuàng)》(2.60)
眺望詩歌藝術遠天的大原野/石天河 《創(chuàng)》(2.62)
重新理解當代文學之“當代性”/劉 艷 《創(chuàng)》(2.64)
深度閱讀植根于文化自覺地明亮歌唱——評政治抒情長詩《東方的太陽》/晏杰雄 《創(chuàng)》(1.74)
思想、文體驅(qū)動下的“先鋒”寫作——韓少功小說論/段崇軒 《創(chuàng)》(1.77)
“說病”“:末法時代”的文化救贖——賈平凹《古爐》論/王貴祿 《創(chuàng)》(1.83)
樸素的寫實深沉的憂思——向本貴近期小說創(chuàng)作述評/王 迅 《創(chuàng)》(1.87)
被掌控的現(xiàn)代人——評范小青《我們都在服務區(qū)》/畢光明 《創(chuàng)》(1.90)
理性的思辨與自然的世界——評鄢然《殘龍筆記》的成長敘事/張文東 《創(chuàng)》(1.92)
打工文學與尋根文學的精神銜接——以王十月《尋根團》為例/柳冬嫵 《創(chuàng)》(1.95)
以義取利是真商——讀譚仲池《古商城夢影》/龍長吟 《創(chuàng)》(2.68)
螞蟻與刀鋒——方方近年來中篇小說論析/沈嘉達 《創(chuàng)》(2.70)
非文學的藝術價值——何頓《黃泥街》的審美意義/戎 平 《創(chuàng)》(2.73)
探源汪曾祺小說樸素美的成因/章紅偉 《創(chuàng)》(2.75)
可喜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評朱日復的《泰山其頹》/李榮啟《創(chuàng)》(2.77)
當下精神圣地的沉淪——評正非的《對決》/楊金磚 夏 昕《創(chuàng)》(2.79)
紅色記憶的新世紀書寫——評宋聚豐、聶欣的《北大荒》/羅 電 《創(chuàng)》(2.82)
黃禮孩詩歌論/楊湯琛 《創(chuàng)》(2.84)
多才多藝蘊真知——讀《曹中慶文藝評論精選》/胡 英 《創(chuàng)》(2.88)
解密電視湘軍:電視的文學化與文學的電視化——《湖南
電視40年追夢叢書》之欄目傳《鋒芒》述評/聶 茂 《創(chuàng)》(2.90)
中國武術題材動作電影的典型圖式與意識形態(tài)意義/朱從遷《理》(1.70)
《山楂樹之戀》的色彩寓意/羅丹丹 《理》(1.75)
影視文學的“延遲修復”——以電視劇《歲月》的改編為例/劉芳坤 羅文軍《理》(1.79)
《魯豫有約》的轉型與未來/朱 晶 《理》(1.82)
作為跨文化傳播載體的華語電影研究/陳雨露 《理》(3.93)
杜拉拉:都市精英的現(xiàn)代性悲劇人生——評電影《杜拉拉升職記》/劉智躍 《理》(3.100)
網(wǎng)絡視頻傳播沖擊下受眾心理需要的嬗變/聶建成 《理》(3.103)
紅色青春 激情歲月——評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新之作《湘江北去》/何春耕 唐 穎 《理》(4.87)
青春·青澀·青蔥——《湘江北去》的另類主旋律之“舞”/周 婭 《理》(4.90)
戰(zhàn)地玫瑰分外香——電視連續(xù)劇《我的青春在延安》的青春敘事/馮資榮 《理》(4.93)
總有一種卓越精神輝映蒼穹——紅色青春勵志劇《風華正茂》對當代青年的啟示/李越勝 《理》(4.96)
諜戰(zhàn)?。汉蟆皾摲睍r代的虛妄狂歡/周思明 《創(chuàng)》(1.98)
現(xiàn)實題材電視劇人物塑造方法的現(xiàn)代性/彭文祥 王 謙《創(chuàng)》(1.103)
當下國產(chǎn)愛情電影“愛情本位”的審美缺失/杜彬彬 《創(chuàng)》(1.108)
姜文電影中的新歷史主義視角/譚 慶 《創(chuàng)》(2.95)
電影產(chǎn)業(yè)化時代主旋律大片的傳播學思考/何順民 《創(chuàng)》(2.99)
類型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狂歡——對當下女性宮廷題材劇作的文化闡釋/韓 偉 柯麗娜 《創(chuàng)》(2.102)
導演創(chuàng)作個性與觀眾審美趣味的博弈/杜慧娟 《創(chuàng)》(2.106)
關于盤古神話探源若干問題之我見/龍海清 《理》(1.85)
“孔學”的當代價值/鐘友循 《理》(1.89)
論儒家文化在當代傳媒中的創(chuàng)新擴散/黃 瑛 《理》(1.95)
把握好主旋律題材的切入和戲劇情境的構造——看《大樹西遷》和《地質(zhì)師》后的幾點思考/胡安娜 《理》(1.99)
“戲諺”中的戲曲文化/姬海冰 《理》(1.105)
音樂與文學的結合/鄒林波 《理》(1.109)
淺談大型雜技主題晚會《芙蓉國里》的服裝造型/謝霞霞《理》(1.112)
丑角的美學反觀——保持審美距離的超越精神/趙興紅《理》(2.103)
中西悲劇美學的基本特征與差異/楊寧巍 《理》(2.106)
中國園林設計對界面的山水美學思想的傳承/蔣湘琴《理》(2.110)
淺談逆向思維在招貼設計中的運用/陳 凌 《理》(2.113)
淺議現(xiàn)代標志設計靈感/孫舜堯 《理》(2.116)
漫談山水畫煙云的變遷和美學意義/曠小津 《理》(3.106)
淺議林風眠、吳冠中“線藝術”蛻變基礎與追求/廖少華《理》(3.108)
重大題材歷史畫創(chuàng)作的思考——兼談《八千湘女上天山》創(chuàng)作/周玲子 《理》(3.111)
瀟湘之夢(全景劇詩)/盛和煜 段 華 《理》(4.98)
湘劇昆腔淺探/范正明 《理》(4.104)
展示空間的審美之境——以城市規(guī)劃展覽館設計為例/胡國梁 劉 超 《理》(4.110)
中國傳統(tǒng)魚紋象征符號解密研究/謝瓊梅 《理》(4.113)
激活文化記憶 守護精神家園/鄧興器 《創(chuàng)》(1.111)
當代中國書法批評/左春和 《創(chuàng)》(1.116)
黃永玉藝術世界里的自由意志/譚智勇 《創(chuàng)》(1.120)
舞蹈、戲劇因素在雜技中的作用/劉 勇 《創(chuàng)》(1.122)
張?zhí)烀鞯墓庥耙暯?張利萍 《創(chuàng)》(2.118)
其實你們?nèi)绱丝蓯邸獜乃囆g史的角度淺析人群中有關“胖子”的話題 /潘旖妍 《創(chuàng)》(2.119)
綠葉對根的情意——俄羅斯音樂藝術成就的啟示/金 荻《創(chuàng)》(2.121)
我們都是大地的零食/廖靜仁 《理》(1.114)
心靈的回響/伍世昭 《理》(1.116)
真實性情的自然流露/陳善君 《理》(1.119)
唐詩中的楊妃形象與楊妃題材詩歌的情感傾向/鄧凌云《理》(1.122)
思考的境界:自我警醒與精神洗塵/聶 茂 《理》(2.118)
一張詩報與一個詩派/胡述斌 《理》(2.122)
現(xiàn)代性的微觀修辭學/李勝清 《理》(2.127)
湘劇研究的奠基之作——范正明先生湘劇系列書籍讀評/江學恭 《理》(3.113)
論陳涌晚年的文藝思考/熊金星 熊元義 《理》(3.115)
新時期以來少兒文學中的身體敘事/吳翔之 吳其南 《理》(3.123)
論當前的官場小說創(chuàng)作/羅明鏡 《理》(3.127)
六十年前的照片/凌翼云 《理》(4.116)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祭/管群華 《理》(4.119)
尋找自己的奶酪/龔湘海 《理》(4.122)
生態(tài)學視域下的新時期散文/石立干 《理》(4.126)
一方獨特的藝術風景/陳忠實 《創(chuàng)》(1.125)
青春期宣泄的憤怒/李 星 《創(chuàng)》(1.127)
三進文聯(lián)/周健明 《創(chuàng)》(2.124)
那些書,那些人,那些無法忘卻的往事/廖靜仁 《創(chuàng)》(2.127)
《理》2011年第1期:封二,中國年·兆/朱訓德;封三,王清林書法作品選登
《理》2011年第2期:封二,巨龍騰飛/胡立偉;封三,湖南科技學院音樂系簡介
《理》2011年第3期:封二,云水三千·紫氣東來/曠小津;封三,八千湘女上天山/周玲子
《理》2011年第4期:封二,譚仲池政治抒情長詩《東方的太陽》研討會在長沙舉行;封三,鳳凰之夜(一)(二)/朱圣珍
《創(chuàng)》2011年第1期:封二,李立作品;封三,黃鐵山作品
《創(chuàng)》2011年第2期:封二,湖南省文藝界學習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座談會召開;封三,張?zhí)烀髯髌?/p>
(說明:《理》指原刊名《理論與創(chuàng)作》,《創(chuàng)》指現(xiàn)刊名《創(chuàng)作與評論》,《理論與創(chuàng)作》自2011年第5期起更名為《創(chuàng)作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