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楓 韓 剛 顧 偉 李品群
(1 上海長海醫(yī)院中醫(yī)科,上海200433;2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醫(yī)院中醫(yī)科,伊寧835000)
過敏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AR)又稱變異性鼻炎,是鼻腔黏膜的變異性疾病,表現為陣發(fā)性鼻癢、噴嚏,急性發(fā)作時流出大量水樣鼻涕,長期反復發(fā)作可引起頭痛耳病、支氣管哮喘等多種并發(fā)癥。傳統(tǒng)的脫敏療法、藥物治療以及神經阻斷等治療的效果往往不理想。近年來,我科采用針灸結合中藥治療過敏性鼻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根據 《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變應性鼻炎的診斷標準[1],入選新疆伊犁地區(qū)2009年8月到2010年7月就診的過敏性鼻炎患者共142例。
1.2 觀察方法 前瞻性研究,采用隨機數字法,將觀察對象分為3組,治療和觀察均為開放式,告知患者的具體治療方案。病例剔除標準:①針灸治療中出現暈針等不良反應者;②治療中合并呼吸道感染、心肝腎功能不全等疾病者;③失訪者。
1.3 治療方法 針灸組為針灸治療組,采用 “鼻三針”治療。取迎香、鼻通、印堂。脾肺氣虛型配肺腧;肺熱配大椎;腎虛配太溪。穴位常規(guī)消毒,在迎香穴處用1寸毫針刺入,透刺至鼻通穴0.5~1寸,得氣后用強刺激手法運針30s,使整個鼻腔及周圍有強烈酸脹感。印堂穴以提捏法進針,使針感傳到鼻準頭,內及鼻腔。留針時間為20 min,每日1次。
中藥組為中藥治療組,基本方為玉屏風散加減:黃芪24g,白術12g,防風12g,麻黃9g,桂枝6g,芍藥12g,白芷9g,辛夷12g,蒼耳子9g。根據辨證分型加減,屬脾肺氣虛者,加黨參15g,五味子12g,沙參15g;屬肺經郁熱型,加黃芩12g,知母12g,地龍9g;屬腎陽不足型,加熟地黃12g,附片6g,淫羊藿15g。余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取汁內服,每日2次。針藥組為針灸和中藥結合治療組。以上治療均為5天一個療程,連續(xù)觀察2個療程,每個療程之間間隔2天。
1.4 療效評定 按照1997年海口會議制定的標準[2]并結合中醫(yī)癥候特點制作調查表,全部患者在治療前及第2療程結束后的第一個月復診時填寫癥候調查表,計算癥狀積分。按治療前后總體積分進行療效判斷。
患者自身治療前后的癥狀改善率按照以下公式計算
改善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療效評價標準:癥候改善率大于或等于51%為顯效,50%~21%為有效,20%以下為無效。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2.0軟件包分析,組內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采用計量資料的t檢驗,組間療效比較采用等級資料秩和檢驗 (Kruskal-Wallis法)。
2.1 3組病例基本情況 有112例病例完成臨床觀察,其中男性70例,女性42例。3組病例在男女比例,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3組患者基本情況 (±S)
表1 3組患者基本情況 (±S)
組別 總例數 (例)男 (例)女 (例)病程 (月)針灸組38 23 15 36.12±24.32 35 22 13 32.15±12.96中藥組 39 25 14 43.24±25.54針藥組
2.2 3組病例療效比較 各組患者治療前癥狀積分與治療后癥狀積分數的自身對照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針藥并治組的有效率與單純針灸組和中藥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各治療組均未見不良反應。
表2 針藥并用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臨床對照觀察 ±S)
表2 針藥并用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臨床對照觀察 ±S)
組內自身對照及組間療效對照,*P<0.05
有效率A組 73.68±12.96 42.94±25.23* 13 15 7 80.00%癥狀積分 療效治療前 治療后 顯效 有效 無效B組 70.10±17.64 38.25±19.19* 19 15 5 87.19%C組 72.97±14.32 18.68±17.65* 32 5 1 97.36%*
過敏性鼻炎是由變應原激發(fā)的、由ISE介導的鼻部炎性疾病。發(fā)病率在全球范圍內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至少影響全球10%~25%的人口。新疆伊犁地區(qū)為過敏性鼻炎的高發(fā)地區(qū),我們在接診大量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過程中發(fā)現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物以及各種免疫調節(jié)劑雖然對控制癥狀有明顯的效果,但其遠期療效以及潛在的毒副反應限制了臨床的應用[3]。
中醫(yī)學稱過敏性鼻炎為 “鼻鼽”,始見于 《禮記·月令》,認為其發(fā)病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內因為肺、脾、腎三臟虧虛,外因為感受風寒、濕熱的侵襲,肺氣不足為本病的病理基礎,因此過敏性鼻炎總的治療原則以補氣固表,祛風通竅為主。玉屏風散具有益氣固表之功,其方劑源自 《丹溪心法》,主要有黃芪、白術、防風組成,是疏風固表的經典方劑,臨床報道以玉屏風散為主加減的方劑均對過敏性鼻炎有較好的療效[4]。辨證論治是中醫(yī)療效的重要保證,我們根據新疆地區(qū)過敏性鼻炎的發(fā)病證候,將患者分為三大類,有效率達到了87.19%,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針灸治療過敏性鼻炎臨床已有大量文獻報道[5-6],我們單獨采用鼻三針治療,通過自身前后對照的方法,有效率達到80.00%,與臨床報道相一致。印堂為經外奇穴,具有通陽益氣的功效。迎香是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交會穴,能疏通肺氣,宣通鼻竅,主治鼻塞不通,不聞香臭。鼻通又稱上迎香,位于大腸經迎香穴之上方,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溝盡處,為治療鼻塞、鼻淵,迎風流淚的要穴,刺激鼻通可宣通肺氣,疏通經絡。鼻三針的聯合運用具有通陽宣竅、調和氣血的作用,而且取穴方便,值得推廣。
本課題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旨在觀察針灸和中藥聯合運用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近期療效。3組患者治療前癥候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分組治療具有可比性。經過2個療程的治療,針藥并用組僅1例無效,其有效率達到97.36%。通過秩和檢驗的方法發(fā)現,針藥并用組的療效與單純針灸組或中藥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針灸治療配合中藥辯證論治治療過敏性鼻炎具有協同作用,至于鼻三針與針灸聯合治療的遠期臨床療效還有待于進一步隨訪觀察。
[1]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2004年,蘭州)[J].中華耳鼻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3):166.
[2]舒懷.現代臨床醫(yī)學診斷標準叢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3):360.
[3]高越,廖建軍,徐佩茹.過敏性鼻炎藥物治療的新進展和注意事項[J].新疆醫(yī)學,2009,39:109-112.
[4]張仲林.從“肺開竅于鼻”理論探討玉屏風散對變應性鼻炎的治療[J].江蘇中醫(yī)藥 .2009,41(10):11-12.
[5]范紹仲.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綜合治療[J].中國當代醫(yī)藥,2001,17(3):34-35.
[6]劉穎杰,秦黎虹.針灸治療過敏性鼻炎研究近況[J].黑龍江中醫(yī)藥,2009,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