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俊,賈秀麗
頸性眩暈是指椎動脈的顱外段受頸部病變的影響導致血流障礙引起的眩暈綜合征,因其多影響椎-基底動脈對腦部的供血,故又稱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缺血綜合征等。頸性眩暈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最常見的病因是由于頸椎不穩(wěn),對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構成機械刺激,激惹頸交感神經使椎動脈血管收縮,造成椎基底動脈缺血而產生眩暈。本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常反復發(fā)作,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近年來,其發(fā)病率不斷上升,發(fā)病年齡明顯提前,據臨床報道,頸動脈狹窄所致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之一,故而引起臨床普遍關注。目前本病缺乏統(tǒng)一的療效評判標準,臨床上也僅限于從癥狀方面對其進行治療,而對其產生原因未予以特殊重視。中醫(yī)治療頸性眩暈的歷史源遠流長,療效明顯。筆者從臨床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發(fā)現中藥配合針刺治療頸性眩暈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選自2008年10月-2011年9月在天津南開中醫(yī)院就診的門診及住院的頸性眩暈患者。按照隨機、單盲、平行對照的原則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24歲;病程最長10年,最短2個月。對照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齡最大67歲,最小26歲;病程最長12年,最短4個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 依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進行診斷。①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撲倒;②可伴有惡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面色蒼白等;③慢性起病,逐漸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復發(fā)作。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 依據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2]中的診斷標準,凡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者。①曾有猝倒發(fā)作,伴頸性眩暈;②旋頸試驗陽性;③X線片顯示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或鉤椎關節(jié)骨質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神經激惹征;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屬于銀丹心腦通治療范圍;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均有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異常者,排除經檢查證實有腦部炎癥、腫瘤、出血、外傷者;年齡15歲~70歲。
1.4 排除標準 不符合中醫(yī)診斷標準者;不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者;不屬于銀丹心腦通治療范圍者;有明顯兼夾證或合并癥者;哺乳、妊娠或正準備妊娠者;合并肝、腎、造血系統(tǒng)、內分泌等系統(tǒng)嚴重原發(fā)病及精神病患者;不按時治療,無法判定療效者;資料不全,影響療效者;不依從設計方案規(guī)定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西比靈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03),每日10mg,晚飯后頓服,共服用4周。治療組予銀丹心腦通軟膠囊(貴州百靈企業(yè)集團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0027144),每次4粒,每日3次,共服用4周,觀察療效。針刺療法:選取風池、完骨、天柱、頸3~7夾脊穴。伴肝陽上亢者,加太沖、行間;伴痰濕中阻者,加頭維、豐??;伴腎精虧虛者,加百會、懸鐘;伴氣血虛弱者,加足三里、血海。操作:選用30號1.5寸不銹鋼毫針,常規(guī)消毒后進針,針刺深度為0.5寸~1寸,均施平補平瀉手法。以上各穴均在得氣后施行手法,留針30min,中間行針2次,每日1次。療程結束后統(tǒng)計療效。
1.6 療效判斷標準 通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ESCV)進行療效癥狀評分。根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眩暈完全消失,伴隨癥狀及體征解除,TCD正常;顯效:眩暈基本消失,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TCD大致正常;有效:眩暈有緩解,伴隨癥狀及體征減輕,TCD接近正常,雖能堅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響;無效:眩暈無變化,伴隨癥狀及體征仍存在,TCD無明顯變化。
1.7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采集的病例數據用SPSS11.5分析軟件進行分析,分別運用χ2檢驗、方差分析、t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ESCV評分量表比較 兩組治療前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各項指標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后在眩暈、頭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會適應方面,與治療前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頸肩痛方面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眩暈、頸項痛、頭痛、日常生活及工作,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心理及社會適應這一指標方面,兩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ESCV評分量表積分比較(x±s)分
頸性眩暈屬于中醫(yī)學“眩暈”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病位在清竅,乃由風、火、痰、虛、瘀引起清竅失養(yǎng)所致,以虛證或本虛標實多見,臨床上以頭暈、眼花為主癥,常伴有惡心、嘔吐、耳鳴、頸項僵痛等癥。中醫(yī)有關“眩暈”的記載,始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明·張介賓在《眩暈論》中不但提出“無虛不作?!敝碚?,還著重指出“上虛則眩”,這與現代醫(yī)學中頸椎病椎動脈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暈十分相似[3]。本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七情、飲食、勞逸及外傷等方面。正如《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述:“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傷”。頸部外傷,以致經絡不通,氣血閉阻運行不暢,精血不能上注于頭部,亦可而發(fā)生眩暈。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病機可分為六方面:氣血虧虛,腦髓失養(yǎng);腎精不足,髓??仗摚桓侮柹峡?,上擾清竅;痰濕中阻,清氣不升;風火相兼,挾瘀上蒙清竅及瘀血內阻,經絡不暢。
銀丹心腦通軟膠囊為現代中藥制劑,內含銀杏葉、丹參、燈盞細辛、三七、山楂、絞股藍、大蒜、天然冰片等中藥,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消食化滯之作用。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心腦血管疾病。頸性眩暈多病程較長,遷延難愈,所謂“久病入絡”、“久病必瘀”,而銀丹心腦通集多種活血化瘀之精品,使滯者散,瘀者通,恰合病機?,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銀杏葉中的提取物銀杏總黃酮有較強的對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有抗腦水腫、抗缺氧、增加腦血流和改善腦代謝等抗缺血損傷的作用[4],與丹參、燈盞細辛配伍,可明顯改善血流變、拮抗鈣離子、抑制血小板聚集。三七可擴張血管,增加動脈血流量。絞股藍和山楂是公認的天然降脂要藥,再配合大蒜,可軟化血管,改善腦血流量。天然冰片氣味芳香,善于走竄,為腦部之引經藥,可明顯提高藥物在腦部的濃度,并對腦缺血有良好的保護作用[5]。因此本方之配伍,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防止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從而達到治療腦動脈供血不足之目的,為中醫(yī)治療頸性眩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針刺療法通過刺激機體的一定部位,激發(fā)經絡氣血,以調整整體功能,為本病的重要治療方法。如《素問·繆刺論》記載:“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風池、完骨、天柱、頸夾脊穴,為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調整顱內血流動力學的常用穴。取風池、完骨、天柱,以開竅啟閉、健腦醒神;取頸夾脊穴,根據針灸“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理論,可疏調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之氣機,從而達到祛風通絡、活血定眩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銀丹心腦通聯合針刺治療頸性眩暈療效滿意,簡便廉效,易為患者接受。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187.
[2] 孫宇,陳琪.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
[3] 范炳華.張介賓“無虛不能作?!闭摰膶W術價值淺識[J].中醫(yī)醫(yī)藥學刊,2004,22(9):1628.
[4] 趙明霞.腦缺血后線粒體功能的變化機制及銀杏葉制劑和氟桂利嗪藥物保護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3,2(4):377-379.
[5] 王寧牛.冰片“佐使則有功”之試驗研究[J].中醫(yī)雜志,1994,35(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