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興楠 郭 婷
欄目責編:邵滿春
2012年7月,2011年度江西廣播電視獎評選結果公布,在吉安廣播電視臺全部送評獲獎的節(jié)目中,既有長短消息、新聞評論、系列報道,也有電視專題、文藝活動,正可謂全面開花,是當之無愧的“全明星陣容”??v觀近四年來吉安廣播電視臺的評獎履歷,2012年的碩果累累不僅僅只是一個偶然。4年33 件江西廣播電視獎獲獎作品、12 件一等獎作品、1 件中國廣播影視大獎提名獎……一串數字的背后是策劃的靈光正閃現。
一個好的選題不是如何被記者找出來的,而是被記者給挖出來的。平凡的題材、平凡的思索、平凡的寫法只能做出平凡的新聞,如何在平凡的采訪中展示出不凡的細節(jié)和故事,做出非凡的結果,一切的一切歸功于對細節(jié)、對鏡頭、對寫法、對現場的“吹毛求疵”,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策劃。2012年江西廣播電視獎一等獎獲獎作品《“兩米”的溫度》正是這樣應運而生的。
2011年11月,在《吉安新聞聯播》審片線上,一條來自峽江水利樞紐的新聞引起了值班臺領導的注意。這原本是一條反映峽江水利樞紐工程進展順利的“四季歌”新聞,然而采訪中工程師的一句話,引起了值班領導的深思?!案鶕嶋H的需要,我們把水位從原來的48 米調整下降到46 米……”,就是這樣一句普通同期聲,帶來了好幾個問號與思索。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將水位調整下降的?作為江西省的重點工程,一個已經開建的打破江西水利投資史的最大水利樞紐工程,早已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批復和肯定,為何還要調整?簡單的2 米背后必有不可知的深度新聞可挖。
揣著與同事商討之后的詳細策劃和這樣一句簡單的同期聲,記者前往峽江開始了刨根問底之行……三天時間,記者從水利樞紐的建設現場到指揮部,從峽江到吉水,為完善稿子豐富畫面,追著問題跑。為了做到一個滿意的同期采訪,等候采訪對象出差歸來;為了取得一個滿意的拍攝角度,扛著設備翻上隔壁山頭,一走就是近一個小時的路程。三天后,記者從采訪地返回臺里時,帶回了這樣一條鮮活的新聞《“兩米”的溫度》。
作為革命搖籃的井岡山,不僅是我黨紅色歷史的金字招牌,更是新聞工作的金字招牌,每年都給記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鮮活新聞素材。時任總書記胡錦濤到井岡山與老區(qū)人民共迎新年、外國游客井岡山遇險被成功解救、井岡山開通首趟紅色專列……四年來,吉安廣播電視臺關于井岡山的獲獎新聞多達16 篇次。這一切獲獎新聞的背后,都是新聞工作者依靠井岡山這塊金字招牌,進行策劃而來。每遇重大題材,細致而詳盡的策劃會總是必不可少。今年8月24日,臺里接獲消息說峽江水利樞紐29 號實現大江截流,為此臺新聞部專門召開了一次策劃會。從內宣節(jié)目報道到外宣上稿,再到創(chuàng)優(yōu)評獎,仔細進行了策劃和安排。尤其是針對評獎評稿方面,資深記者出主題定方向,最終確定為短消息。圍繞既定的主題如何設置細節(jié),安排出鏡,機位架設協調,進行了詳細的溝通和策劃。
《小學班干部“官本位”思想不能滋長》是吉安廣播電視臺的一條優(yōu)秀廣播作品,曾獲江西廣播電視獎一等獎,今年5月被推薦參加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的角逐。
無論是《小學班干部“官本位”思想不能滋長》還是此前的《糧補該誰得?》都是普普通通的題材,但都是經過記者多年的觀察和積淀挖掘策劃而來的。農民種田幾千年,糧食補貼也發(fā)放了十數個年頭,隨著民工潮的出現,在不少農村出現了土地流轉等新的耕作方式,進行規(guī)?;毠?,但這些真的種糧大戶沒有得到糧補貼,反而是一些撂了荒的農民照樣收糧補。究竟補貼該給誰?帶著這樣的探索和思考,記者采寫了評論《糧補該誰得?》。班干年年選,奈何小孩子就要當“官”,實在值得探究。就這樣記者懷著對日常隨處可見的線索,通過幾年來的追蹤報道,充分將整個現象予以完整的呈現。“社會官本位”現象已經影響到校園,影響到天真無邪的孩童,讓人揪心、憂心,值得關注和警覺。記者敏銳及時的發(fā)現和細致耐心的琢磨換來的是創(chuàng)優(yōu)的全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