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宏,盧擁軍,才 博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 廊坊065007)
張以明,史原鵬,趙安軍,孫 豪 (中石油華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0)
新型酸壓與加砂復合改造技術研究
丁云宏,盧擁軍,才 博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 廊坊065007)
張以明,史原鵬,趙安軍,孫 豪 (中石油華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0)
長期以來對于低滲透砂巖儲層加砂壓裂是改造的主體技術,但這種方式是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改造效果,是否有進一步完善的技術來提高壓后產量?針對上述疑問,改變以往的儲層改造思路,對砂巖儲層中鈣質和硅質膠結的儲層,進行儲層酸壓與加砂壓裂復合改造的適應性研究,進行新型液體和酸巖反應試驗及巖石力學試驗分析,提出一種新型提高措施效果的酸壓與加砂壓裂復合改造技術,5井次現場試驗表明,在單井用液量減少20%、加砂量降低10%的情況下,產量反而增加了10倍,表明該工藝對于提高改造效果、降低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展示出良好應用前景。為低滲透碎屑巖儲層措施改造提供新的可用改造手段。
碎屑巖儲層;酸壓+壓裂復合技術;反應速率;導流能力;溶蝕率
我國是一個以陸相沉積為主的國家,低滲透碎屑巖儲層占我國整個原油儲量的33.6%~42.8%[1],如在大慶、長慶、吉林、遼河、華北、新疆、四川、浙江等地廣泛分布。長期以來,這類儲層主要以水力加砂壓裂改造方式為主。近年來,Leonard[2]和趙立強等[3]對這類儲層采用酸壓改造的可行性進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并且在部分油田進行嘗試,獲得了一定效果。目前酸壓改造仍主要用于儲層基質酸化或酸洗解堵,主要原因在于采用最低降低二次傷害的酸液進行酸壓,砂巖酸壓形成的裂縫導流能力畢竟有限,很難滿足儲層長期效果;但酸壓技術本身是具有一定優(yōu)勢的。因此,筆者通過酸液試驗與反應機理研究,對改造工藝進行新的探索,通過力學分析、酸巖反應、工藝優(yōu)化將酸壓與加砂壓裂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針對鈣質和硅質膠結碎屑巖儲層的新型酸壓+加砂壓裂的復合改造技術,現場應用獲得良好效果,為碎屑巖儲層最大限度提高措施改造效果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碎屑巖的礦物成分以石英和長石為主,碎屑巖膠結物的成分是多種多樣的,有泥質、鈣質、硅質、鐵質等,需改造的儲層一般來說主要以鈣質和硅質膠結為主,酸化中一般采用土酸或包含氫氟酸的酸液體系對其處理。當鹽酸可溶物含量大于20%時,不推薦使用氫氟酸[4],其原因在于巖石大量溶蝕致使骨架較為松散,引起微粒運移,可能堵塞孔喉,酸壓后大部分裂縫閉合,不能形成較高的導流能力[5]。但對儲層本身而言,如果能夠通過合理優(yōu)化酸液配方降低對儲層的二次傷害,通過酸壓形成一定的刻蝕裂縫,只要酸液作用后能夠保證巖石骨架完整,再通過加砂壓裂則可以進一步提高裂縫導流能力來提高改造效果。因此,只要液體和工藝設計合理,則可大幅提高產能,是合理可行的。
國內外學者通過大量研究[6~8]認為,砂巖酸壓需具備的條件總體原則為:①酸液必須盡量減少二次沉淀物生成、防止沉淀物堵塞酸蝕通道;②地層有足夠的溶解力以便在形成酸蝕通道的同時,盡量減少對儲層骨架的破壞、穩(wěn)定微粒運移。筆者在以上研究基礎上,探索出清潔自轉向酸與氟硼酸結合的新型液體體系。該體系具有低殘渣、低傷害同時具有較高的粘度,滿足緩速和造長縫的要求,既能保證低傷害又能有效提高酸蝕效果。
圖1 新型酸液體系酸巖反應試驗
一般來說氫氟酸在低濃度下為弱酸,而在高濃度溶液中,酸性類似于硫酸這樣的強酸,因此對其應控制酸巖反應速度。筆者將清潔稠化酸[9]與氟硼酸結合形成新酸液體系,其緩速機理體現在兩個方面:①酸與巖石反應,隨著酸的消耗,粘度不斷增加,在酸蝕的孔、縫、洞表面形成高粘凝膠,束縛H+的運移速度,減緩了酸液中的H+向已反應的巖石表面擴散。②粘彈性表面活性劑 (VES)在巖石表面吸附成膜,故減少了H+與巖石表面的接觸機率。既具有以往的優(yōu)點又滿足儲層的需要。利用下式[10]對該酸液體系進行酸巖反應分析,結果見圖1;與膠凝酸相比,該酸液體系具有更好的緩速效果。
式中,Jacid為酸巖表面反應速率,mol/(s·cm2);K 為酸巖表面反應速率常數;Cacid為酸巖表面濃度,mol/L;m為反應級數,無因次。
考查HCl和HF混合使用時對二連油田同一區(qū)塊砂巖巖心溶蝕率大小的影響,結果表明HCl濃度的變化對巖心的溶蝕率影響較小 (圖2(a)),HF濃度的變化對巖心的溶蝕率影響較大 (圖2(b))。隨著HF濃度的增加溶蝕率增加,溶蝕率呈線性增長,因此,選用土酸中HF的濃度需要考慮溶蝕后對巖石骨架的破壞。
圖2 不同HCl和HF濃度酸液對巖心溶蝕率的影響
砂巖由于巖石骨架較軟,因此砂巖用酸壓必須保證巖石骨架的完整。為研究巖石受酸蝕后壓裂過程對巖石的影響情況,制定的試驗方案將不同濃度的酸與巖石反應,再進行壓裂過程中巖石力學參數測定,以研究巖石在壓裂過程中的完整情況,結果見圖3。結果表明,不同砂巖溶蝕后巖石的楊氏模量變化很大,當采用10%HCl+3%HF時 (a)圖中的巖心已經垮塌 (圖3(a)),而同樣的濃度 (b)圖中的巖心沒有垮塌 (圖3(b))。因此要根據不同巖心的試驗結果設計不同的酸液配方。
圖3 不同巖心、不同酸液配方對巖石力學性能的影響
液體的泵入方式對措施改造的成功及裂縫導流能力有重要影響。酸液在初始階段注入可以提高溶蝕效果,降低對儲層的傷害。這種注入方式不同于以往對碳酸鹽巖儲層改造的思路,原因在于,首先,砂巖要求的溶蝕率不高,酸液初始泵入可以提高酸液與裂縫壁面的接觸,很好地溶蝕人工裂縫縫壁的鈣質和硅質,形成十分不均勻的刻蝕裂縫,這樣有利于提高酸液的導流能力。其次,壓裂液再泵入后可以將殘酸推向更遠的距離,有利于酸液與裂縫的二次反應,從而進一步提高裂縫的導流能力。由于酸濃度不同形成不均勻刻蝕裂縫,加砂后更能形成錯開的裂縫以提高導流能力 (圖4)。第三,有利于對濾餅等傷害的處理。Gdanski等[11]模擬了裂縫表皮傷害,得到的結論是裂縫表面滲透率傷害可以達到90%而使產氣、產油大幅度下降。表1表明,濾餅可以使導流能力降低40%。Ayoub[12]和 Wang等[13]分析出裂縫閉合后凝膠中的聚合物濃度大約在36~120kg/L范圍內。如果聚合物濃度極高,破膠劑將不能完全降解這些聚合物 (圖5)。采用此種泵注方式殘酸在返排中可有效溶蝕人工裂縫的濾餅和殘膠,起到清洗裂縫表皮的作用,通過對常規(guī)措施和該技術后返排液及濾餅試驗表明,該方法可以使傷害程度降低30%~60%。利用該新型酸液體系進行裂縫導流能力試驗,采用砂巖巖板先用鮮酸進行酸與巖石的溶蝕試驗,再用溶蝕后的巖板進行導流能力測試,結果表明,在不同閉合應力下通過采用復合改造技術比常規(guī)的導流能力提高0.5~1.35倍 (圖6)。
圖4 酸壓和加砂形成的裂縫示意圖
表1 濾餅對導流能力的影響
對壓裂施工參數的優(yōu)化主要從油藏和裂縫兩個角度來優(yōu)化,設計以優(yōu)化縫長和導流能力為目標函數,通過三維壓裂分析與設計軟件,優(yōu)化壓裂施工參數包括規(guī)模、排量、前置液量等。利用FRACPROPT三維壓裂分析軟件模擬優(yōu)化表明,排量對復合改造裂縫的作用至關重要。如排量過小,酸液很難壓開地層,無法與地層反應,將影響整個施工效果。因此,在酸液泵注中要保證排量在3m3/min以上。
圖5 裂縫表面形成的濾餅
圖6 復合壓裂與常規(guī)壓裂對導流能力影響
以某油田儲層為例,該儲層孔隙度一般為5%~13%,滲透率多低于1×10-3μm2,最低小于0.1×10-3μm2,粘土含量在10%~20%,弱酸敏,巖心溶蝕率10%~60%,儲層低孔、低滲特征明顯。以往大部分井以加砂壓裂為主,但并未達到最佳效果。通過研究,利用復合壓裂技術現場應用5井次 (表2),采用該技術后產液量增加10倍以上,而用液量減少20%,加砂量可以降低10%,既經濟又提高了產量。
表2 復合壓裂技術效果表
1)分析認為通過合理優(yōu)化酸液配方降低對儲層的二次傷害,通過酸壓形成一定刻蝕裂縫,只要酸液作用后能夠保證巖石骨架完整,再通過加砂壓裂則可以進一步提高裂縫導流能力提高效果,兩者相互作用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產量,因此復合改造技術是合理可行的。
2)清潔自轉向酸與氟硼酸結合的新酸液體系具有低殘渣、低傷害,同時具有較高的粘度,既能保證低傷害又能有效提高酸蝕效果。建立了酸液的優(yōu)選方法,需要通過不同巖心、不同酸液配方的溶蝕效果及對巖石力學參數的影響試驗來得出合理的優(yōu)選范圍。
3)提出不同于以往儲層改造思路的酸液和壓裂液泵注方式,對于中低溫砂巖儲層酸液初始泵入可以提高酸液與裂縫壁面的接觸,很好溶蝕人工裂縫縫壁的鈣質和硅質,形成十分不均勻的刻蝕裂縫;其次壓裂液在泵注后可將殘酸推向更遠的距離,有利于酸液與裂縫的二次反應,從而進一步提高裂縫的導流能力。試驗表明殘酸有利于溶蝕人工裂縫的濾餅和殘膠,起到清洗裂縫作用,復合改造技術比常規(guī)技術的導流能力提高0.5~1.35倍,傷害程度可以降低30%~60%。
4)新型工藝技術應用于現場獲得了理想效果,為最大限度提高低滲透砂巖單井產量提出了新手段,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1]胡文瑞.中國低滲透油氣的現狀與未來 [J].中國工程科學,2009,11(8):29~37.
[2]Leonard J K.Fracture acidizing:history,present state,and future paper[J].SPE1063714,2007.
[3]王道成,趙立強,劉平禮,等.酸壓技術在砂巖儲層中的應用 [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8,30(1):338~343.
[4]楊永華.砂巖儲層酸壓可行性研究 [D].成都:西南石油學院,2004.
[5]袁學芳,常澤亮,周理志,等.砂巖儲層酸壓改造技術探討 [J].油氣井測試,2003,(5):11~17.
[6]李黎.酸壓技術在新場復雜砂巖氣藏的應用 [J].海洋石油,2006,26(2):33~38.
[7]胡丹,黃禹忠.砂巖儲層增產新技術——酸壓 [J].斷塊油氣田,2006,(3):43~46.
[8]唐海軍,杲春.江蘇油田砂巖酸壓增注技術研究與應用 [J].鉆井液與完井液,2007,24(增刊):118~120.
[9]Gdanski.Kineties of secondary reachtion of HF on alumino-silicates[J].SPE37214,1997.
[10]萬仁博,羅英俊.采油技術手冊 (修訂本)第九分冊 [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5.
[11]Gdanski R.Fracture face damage-it matters[J].SPE94649,2005.
[12]Ayoub.New findings in fracture cleanup change common industry perceptions[J].SPE98746,2006.
[13]Wang J Y,Holditch S A,McVay D A.Simulation of gel damage on fracture fluid cleanup and long-term recovery in tight gas reservoirs[J].SPE117444,2008.
Composite Treatment Technique of A Novel Acidizing and Fracturing in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DING Yun-hong,LU Yong-jun,CAI Bo,ZHANG Yi-ming,SHI Yuan-peng,ZHAO An-jun,SUN Hao (First Author’s Address:Langfang Branch of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CNPC,Langfang065007,Hebei,China)
For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sand fracturing was the main technique,but whether or not the technique could maximize the efficiency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technique and enhance the oil production after fracturing?In allusion to the problems above,the past ideas for reservoir reconstruction were changed,for the existence of calcareous and siliceous cements in sandstone reservoirs,the composite fracturing with acidizing and sand fracturing was studied.A fluid and acid-rock reac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a new technique of composite fracturing with acidizing and sand fracturing was proposed.The results of tests on 5wells show that by using the composite treatment technique,20%the fluid usage is reduced and also more than 10%sand usage is reduced and 10times of oil production is raised,it shows that the technique can be used for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the cost of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it has good prospects of application.
clastic reservoir;composite technique of acidizing and fracturing;reaction rate;flow conductivity;dissolution rate
TE343
A
1000-9752(2012)02-0139-05
2011-08-10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2006BA03B03)。
丁云宏 (1962-),男,1983年大學畢業(yè),博士,教授,現主要從事油氣井增產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
[編輯] 蕭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