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韓 靜,權 衡
(武漢紡織大學 化學與化工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我國的工業(yè)污染在環(huán)境污染中約占70%,而印染廢水又是工業(yè)廢水中的大戶之一。然而,目前國內(nèi)印染廢水處理工藝技術中普遍存在生化處理中可生化效率不高,活性污泥產(chǎn)生量較大,高濃度堿減量、退漿廢水未進行局部預處理,影響后期處理效果,色度處理不達標等問題[1]。另一方面,隨著印染工藝和產(chǎn)品結構的改變,印染水質(zhì)也發(fā)生了變化,處理難度也隨之加大[2]。染整廢水主要是有機廢水,其污染物主要來自纖維材料染整過程中使用的染料、化學藥劑等?;瘜W需氧量越大,說明水體受有機物的污染越嚴重[3-6]。國務院發(fā)布《節(jié)能減排“十二五”規(guī)劃》中明確指出紡織印染行業(yè)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在2015年要比2010年降低10%。本文以浙江紹興某印染公司現(xiàn)用的棉織物兩步法前處理工藝為研究對象,結合廢水污染性(包括廢水濁度和 COD值)以及前處理效果(包括白度、失重率和毛效)的變化規(guī)律,分析造成這種變化趨勢的原因,并確定最佳的前處理工藝,以達到節(jié)能減排的最終目的。
(1)織物規(guī)格:經(jīng)緯密度 380根/10cm×230根/10cm,272g/m2。
(2)主要藥品和儀器:30%雙氧水,氫氧化鈉(AR),精煉劑FK-ST10b(含固量38±2%)(紹興中紡化工),硅酸鈉(AR);SHY-2恒溫震蕩水浴鍋(金昌實驗儀器廠),AZ8690 PH計(上海大普儀器有限公司),5B-3F型COD快速測定儀(連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DATACOLOR電腦測色系統(tǒng)(廣州金揚化工科技有限公司),721型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欣茂儀器有限公司)等。
退煮一浴工作液處方:氫氧化鈉20g/L,精煉劑FK-ST10b 0.1-1.5g/L;
漂白工作液處方:100%雙氧水1.0-5.0g/L,硅酸鈉1g/L,調(diào)節(jié)pH值至10.5~11.0。
退煮一浴水洗方式——熱水洗100ml×2,溫水洗150ml×1,室溫水洗150ml;漂白水洗方式——室溫水洗100ml×3;兩道處理液以及水洗混合溶液定容至1000mL。
參照國標ISO 7027-1984《水質(zhì)-濁度的測定》、FZ/T 01071-2008《紡織品.毛細效應試驗方法》、GB/T 17644-2008《紡織纖維白度色度試驗方法》、JJG 975-2002《化學需氧量(COD)測定儀檢定規(guī)程》。
選取實驗處理時間分別為40-70min,以1.2中所述工藝流程及工藝條件進行棉織物兩步法前處理。90℃溫度條件處理織物的實驗結果見表1,95℃溫度條件處理織物實驗結果見表2:
表1 90℃前處理后試樣及殘液的質(zhì)量指標
表2 95℃前處理后試樣及殘液的質(zhì)量指標
由表1、表2可見,在90℃以及95℃條件下,50min以后織物的白度、退漿率和毛效基本趨近于穩(wěn)定,延長處理時間對織物的處理效果的提升并不顯著??梢哉J為棉纖維中的大部分雜質(zhì)在處理時間達到 50min時就能去除或足以破壞雜質(zhì)的連續(xù)分部狀態(tài),延長處理時間并沒有明顯的去雜作用。
比較表1與表2,可以發(fā)現(xiàn)在95℃溫度下,織物失重率提升。由此可知,在90℃條件下織物上的雜質(zhì)并沒有完全去除,在高溫95℃條件下進行兩步法前處理更加有益于除去織物上的雜質(zhì)。由毛效處理效果來看,溫度的提升對蠟質(zhì)的去除有利,這直觀的體現(xiàn)在毛效的提升上。同時,由表1、表2可知,織物的白度隨著溫度的提升隨之升高,可以認為在95℃時雙氧水分解率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有穩(wěn)定劑存在的條件下,溫度升高加速了雙氧水的有效分解和最終分解率。
同時,從表1、表2可以看出,在同一溫度條件下,隨著處理時間的增加濁度、COD增加較小,廢水污染性基本上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說明時間的延長對織物上雜質(zhì)的去除沒有明顯作用,這也可以解釋織物失重率的變化趨勢趨于平穩(wěn)的原因。然而,在不同溫度條件下,比較表1、表2可得,95℃溫度下比90℃溫度下的廢水中的濁度吸光度較大,既處理廢水中的懸浮物含量較大。同時,隨著處理溫度的提高,廢水中的COD值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廢水中的雜質(zhì)主要成分為淀粉、纖維素、果膠、含氮物質(zhì)、蠟狀物質(zhì)、灰分、色素、棉籽殼等。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堿液對漿料的溶脹效果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時,織物上的其它雜質(zhì)也隨著溫度的升高與燒堿、精煉劑等發(fā)生化學反應,變?yōu)榭扇苄裕ɑ蚩煞€(wěn)定乳化、分散)的物質(zhì),從而在熱水和機械作用下被除去。燒堿在適當?shù)臏囟认履苁构z中的酯鍵水解,成為可溶性的羧酸鈉鹽而被除去,另外,還可能發(fā)生果膠大分子鏈的斷裂,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以致能獲得比較徹底的去除。蛋白質(zhì)分子中的酰胺鍵會發(fā)生水解斷裂,最終形成氨基酸鈉鹽而被洗去。另外,蠟狀物質(zhì)中的脂肪酸類物質(zhì)在熱稀燒堿溶液中能發(fā)生皂化而溶解,再經(jīng)水洗便可去除。這些可溶性物質(zhì)導致廢水液中有機物含量增高,表現(xiàn)在濁度以及COD值的提升上。雜質(zhì)的組成及其相對含量隨處理溫度的不同有可能差異較大,造成COD變化較大。
比較表1、表2,因50min以后織物處理效果趨于穩(wěn)定,確定工藝時間為50min。同時,比較兩表可知,在90℃溫度下,織物的處理效果已達到織物前處理要求,同時考慮到一定蠟狀物質(zhì)的存在能使織物具有柔軟的手感,結合考慮廢水污染性,確定工藝溫度為90℃。
2.2.1 精煉劑FK-ST10b 用量對織物處理效果以及廢水污染性的影響
選取精煉劑FK-ST10b 用量為0.1-1.5g/L。以1.2中所述工藝流程及工藝條件進行棉織物兩步法前處理。精煉劑FK-ST10b 用量對織物處理效果以及廢水污染性的影響見表3。
表3 精煉劑FK-ST10b 前處理后試樣及殘液的質(zhì)量指標
由表3可知,隨著精煉劑用量的增加,布樣處理效果白度變化趨勢比較穩(wěn)定。由此可知,煮煉后織物得到充分水洗,廢水中雜質(zhì)(漿料、滲透劑等)并未重新粘附到纖維上,使得漂白環(huán)境基本相同,白度值變化并不顯著。隨著精煉劑用量的增加,織物失重率增大,說明精煉劑對織物的去雜效果明顯,織物上雜質(zhì)與燒堿、精煉劑發(fā)生化學反應,變?yōu)榭扇苄援a(chǎn)物而被除去??椢锝?jīng)過兩步法前處理的毛效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精煉劑FK-ST10b 濃度低于0.5g/L時,織物毛效提升趨勢顯著,與之相比較,當精煉劑FK-ST10b 濃度高于0.5g/L時,織物毛效提升幅度減緩。因為棉纖維的表面被蠟狀物質(zhì)覆蓋而有拒水性,一旦破壞了這種連續(xù)覆蓋的狀態(tài),無論蠟狀物質(zhì)去除與否,纖維的吸水性都會得到改善??梢哉J為在精煉劑FK-ST10b 濃度在0.5g/L左右時達到其臨界膠束濃度,原先的低分子狀態(tài)立刻形成很大的集團而成為一個整體,其水溶液的表面張力或界面張力以及許多其他物理性質(zhì)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差異,使得滲透劑FK-ST10b的作用產(chǎn)生顯著效果[8-9],織物上蠟狀物質(zhì)中的脂肪酸類物質(zhì)在熱稀燒堿溶液中能發(fā)生皂化而溶解,生成的脂肪酸皂和精煉劑將有助于高級醇(如棉醇)和碳氫化合物的乳化去除。導致棉纖維表面覆蓋的蠟狀物質(zhì)的連續(xù)覆蓋狀態(tài)被破壞,纖維的吸水性明顯提高。
隨著精煉劑用量的增加,廢水污染性指數(shù)也隨之增加,表明廢水中的雜質(zhì)隨著精煉劑的增加也隨之增加。精煉劑用量的增加,造成織物上更多的雜質(zhì)發(fā)生化學反應變?yōu)榭扇苄援a(chǎn)物,果膠中的酯鍵水解,果膠大分子鏈的斷裂,蛋白質(zhì)分子中的酰胺鍵會發(fā)生水解斷裂,蠟狀物質(zhì)中的脂肪酸類物質(zhì)在熱稀燒堿溶液中能發(fā)生皂化,這些物質(zhì)變?yōu)榭扇苄缘奈镔|(zhì)并在熱水和機械作用下被除去,而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增加,直接導致廢水的化學需氧量隨之增加。
由織物處理效果來看,精煉劑臨界膠束濃度在處理液條件下為 0.5g/L,在此條件下,精煉劑利用率達到最大,此時織物的處理效果達到織物前處理要求,考慮到織物的柔軟性以及廢水污染性,確定精煉劑的用量為0.5g/L。
2.2.2 雙氧水用量對織物處理效果以及廢水污染性的影響
選取100%雙氧水用量為1.0-5.0g/L。以1.2中所述工藝流程及工藝條件進行棉織物兩步法前處理。雙氧水用量對織物處理效果以及廢水污染性的影響見表4。
由表4可以得知,在雙氧水濃度低于3.0g/L時,白度增加明顯,在高于3.0g/L以后,織物白度變化趨于穩(wěn)定,結合失重率、毛效三者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可以認為在雙氧水濃度低于3.0g/L時,雙氧水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織物白度的增加,在高于3.0g/L以后,雙氧水的貢獻則主要表現(xiàn)在去雜能力上,這同時表現(xiàn)在處理廢水的污染性上,由表中可知,廢水的污染性在雙氧水濃度低于3.0g/L時變化趨勢并不明顯,在高于3.0g/L后,隨著雙氧水的貢獻由提高織物白度轉(zhuǎn)變?yōu)槿コ椢镫s質(zhì)方向,則廢水中的污染性也隨之有一定范圍的提升。
圖1 不同濃度滲透劑FK-ST10b 濃度處理織物
表4 雙氧水前處理后試樣及殘液的質(zhì)量指標
由表4中可見,雙氧水濃度在3.0g/L時,白度以及毛效都達到基本的狀態(tài),織物的處理效果達到前處理要求,考慮到雙氧水對織物纖維本身損傷作用,應在盡量保持纖維最低損傷的情況下,使織物達到最佳的處理效果,結合廢水污染性方面的考慮,確定雙氧水濃度為3.0g/L。
(1)棉纖維中的大部分雜質(zhì)在處理時間達到 50min時就能去除,延長處理時間并沒有明顯的去雜作用50min以后織物處理效果趨于穩(wěn)定,在90℃溫度下,織物的處理效果已達到織物前處理要求。
(2)由織物處理效果來看,精煉劑臨界膠束濃度 0.5g/L左右,精煉劑利用率達到最大,此時織物的處理效果達到織物前處理要求。
(3)可以認為在雙氧水濃度低于3.0g/L時,雙氧水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織物白度的增加,在高于3.0g/L以后,雙氧水的貢獻則主要表現(xiàn)在去雜能力上。
(4)確定棉織物前處理最佳工藝條件:處理溫度90℃×50min,氫氧化鈉20g/L,精煉劑FK-ST10b 濃度0.5g/L,100%雙氧水3.0g/L,硅酸鈉1.0g/L。廢水污染性顯著降低,COD值可降低23.6%,且織物白度和毛效能夠達到織物前處理要求。
[1]何珍寶. 印染廢水特點及處理技術[J]. 印染, 2007,(17).
[2]袁飛,徐曉丹. 印染廢水處理工藝的實踐與探討[J]. 污染防治技術, 2006,(04).
[3]何錫輝, 李良萬, 王波. COD測定方法研究進展[J]. 西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3).
[4]李新茹, 章川秀. 儀器法測定工業(yè)廢水中COD的方法探討[J]. 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 2001,(S1).
[5]朱宏飛,李定龍,朱傳為. 印染廢水的危害及源頭治理舉措[J]. 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07,(11).
[6]Chittaranjan Desai. Waste Minimization in Textile Industry [J]. Productivity, 1994, 35 (1) :82-86.
[7]劉昭雪. 高效精練滲透劑性能分析[J]. 染整技術, 2009,(11).
[8]瞿海燕, 王式緒. 織物染整中短流程前處理助劑的選擇[J]. 寧波化工, 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