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龍,胡敏霞,楊 杰
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中膽紅素的降低與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1],而紅細胞分布寬度 (RDW)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中一個獨立、高效的預測指標[2]。本研究通過測定冠心病 (CHD)患者血清膽紅素濃度和RDW的變化,觀察兩者的相關(guān)性以及與CHD之間的關(guān)系。
1.1 一般資料 CHD組:53例,為本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門診患者,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 (WHO)1979年CHD的診斷標準,其中男34例,女19例,年齡45~80歲,平均(56.32±11.58)歲。對照組:49例,均來自本院健康體檢者,其中男26例,女23例,年齡42~75歲,平均 (53.26±10.29)歲。兩組間年齡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颊呔懦?、腎功能不全,腫瘤,感染性疾病和貧血。
1.2 觀察指標和方法 每位受試者采清晨空腹靜脈血各3ml和1.5ml,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RDW、總膽紅素 (TBIL)、直接膽紅素 (DBIL)。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相關(guān)用直線相關(guān)分析 (Bivariate過程),以雙側(cè)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HD組的TBIL、DBIL和RDW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CHD組血清TBIL與RDW呈顯著性負相關(guān) (r=-0.717,P<0.05),而對照組TBIL與RDW無明顯的相關(guān)性。
表1 兩組TBIL、DBIL和RDW比較 (±s)Table 1 Comparison of TBIL,DBIL and RDW between two groups
表1 兩組TBIL、DBIL和RDW比較 (±s)Table 1 Comparison of TBIL,DBIL and RDW between two groups
?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CHD組的血清TBIL、DBIL及RDW較對照組均有顯著性變化,兩者呈顯著性負相關(guān),而對照組TBIL與RDW無明顯的相關(guān)性。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多種抗氧化物質(zhì)與CHD的發(fā)病率呈負相關(guān)[3]。其中膽紅素作為機體內(nèi)一種生理性抗氧化劑,循環(huán)中不同類型的膽紅素均是有效的抗氧化物質(zhì),DBIL和間接膽紅素 (IBIL)均可清除超氧化自由基的損失和保護人體低密度脂蛋白以對抗超氧化損傷。血清中生理濃度下的DBIL和IBIL能有效地抑制金屬離子 (如Cu2+、Fe2+)催化的低密度脂蛋白修飾反應,膽紅素的這種抗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飾作用正是其防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降低CHD危險性的主要機制所在[4]。本研究提示,CHD患者正常范圍內(nèi)血清膽紅素降低,導致體內(nèi)氧化能力增強,大量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生成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 (OX-LDL),促使冠狀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從而導致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
RDW是反映紅細胞大小離散程度的一種參數(shù)。正常范圍內(nèi)較高的RDW可以是慢性炎癥導致的無效造血,炎性因子可抑制紅細胞的成熟,使幼稚的紅細胞進入外周血,導致紅細胞體積異質(zhì)性增加[5];也可能是循環(huán)中神經(jīng)元遞質(zhì)的釋放增加,導致紅細胞生成增加[6-8]。本研究顯示,CHD患者 RDW增高,推測與動脈粥樣硬化時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炎癥反應及心肌缺血所致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的長期激活,導致骨髓造血和紅細胞成熟受影響有關(guān)。因此RDW有望作為CHD隨訪的一項參考指標。
相關(guān)性檢驗表明,內(nèi)源性抗氧化劑TBIL越低,氧化能力越弱,反應炎癥反應的RDW越高;由此推測適當?shù)难蹇偰懠t素濃度可能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率,但目前臨床還不能通過增加膽紅素的辦法來研究膽紅素與各種心血管疾病的關(guān)系。血清膽紅素的濃度具體應控制在哪一水平上才能既安全又有效,目前尚無報道。
1 Gu LP.The detection significance of serum bilirubin and uric acid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hin J Misdiagn,2009,9(24):5827-5828.
2 Brelmer LH,Wannamethee G,Erbrahim S,et al.In middle- aged Britishmen[J].Clin Chem,1995,41(10):1504-1508.
3 Egger G,Burda A,Obernosterer A,et al.Blood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 activation in atheroseclerosis:effect of asprin [J].Inflammation,2001,25(2):129-135.
4 薛邦錄,劉彤,劉毅,等.血清膽紅素濃度與冠心病的關(guān)系探討[J].國外醫(yī)學 (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5,26(11):778-779.
5 Tonelli M,Sacks F,Arnold M,et al.Relation between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ate in people with coronary disease[J].Circulation,2008,117:163.
6 Pierce CN,Larslon DF.Inflammatory cytokine inhibition of erythropoiesis in patients implanted with a mechanical circulatory assist device [J].Perfusion,2005,20:83-90.
7 McKenzie SD.Introduction to anemia.//McKenzie SD.Clinical laboratory hematology[M].Saddle River,NJ:Pearson Prentice-Hall,2003:161-188.
8 蔡鼎男,許開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與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關(guān)系研究 [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3):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