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孫潔
從“鈿螺椅子象牙床”細說螺鈿鑲嵌工藝
撰文/孫潔
螺鈿,又稱“螺甸”,是一種用螺殼與海貝磨制成薄片,根據(jù)畫面需要而鑲嵌在器物表面的裝飾工藝。螺鈿的“鈿”字,據(jù)《辭?!分凶⑨?,為鑲嵌裝飾之意。
螺鈿鑲嵌是一種最常見的中國傳統(tǒng)裝飾藝術(shù),被廣泛應(yīng)用于漆器、家具、樂器、屏風(fēng)、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關(guān)的工藝品上。由于螺鈿天生麗質(zhì),具有十分強烈的視覺效果。元代詩人尹廷高曾有詩云“蟠螭金鑿五色毯,鈿螺椅子象牙床。”
小貼士:
除了用螺殼與海貝鑲嵌的螺鈿之外,還有“金鈿”和“花鈿”。顧名思義,金鈿就是用金、銀鑲嵌而成的。而“花鈿”并非像名字說的那樣用鮮花鑲嵌而成,是用金翠珠寶等制成花朵形的首飾。詩人白居易曾在《長恨歌》中吟道:“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說的就是用金翠珠寶制成花朵形狀的首飾。
螺鈿的歷史非常悠久,相傳起源于商代的漆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玻璃河西周燕國墓地發(fā)掘到不少西周嵌螺鈿漆器,其中有一件漆器上面的彩繪獸面鳳鳥紋就采用了螺鈿工藝。這是迄今為止所見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螺鈿漆器之一,雕琢的甚為精致典雅,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收藏價值。
至唐代,中國的螺鈿工藝已達到相當成熟的地步,尤其是銅鏡漆背螺鈿,更是這一時期的工藝瑰寶。唐代的螺鈿鏡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銅鏡”,為唐代的特種工藝鏡之一,它是用螺蚌貝殼雕制成各種圖案,按照原先的設(shè)計要求黏貼于素鏡背面,然后研磨,最后再在螺鈿上毛雕花紋。漆地為黑色,螺鈿為白色,黑白分明,精巧細致,頗為華美。唐代的螺鈿鏡流行于唐玄宗及其稍后一段時期里,其他時代比較罕見。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盛世佛教信徒日益增多,反映該文化特征的鑲綠松石螺鈿鸚鵡紋銅鏡就是一件代表作。
清代是螺鈿家具達到高峰的時期,同時又受到清朝宮廷的青睞。有資料顯示,1771年兩淮鹽政李質(zhì)穎在進貢清廷的單子上,就有“彩漆螺鈿龍鴻福祥云寶座”、“彩漆螺鈿龍福祥云屏風(fēng)”等10余件揚州漆器螺鈿家具,當時它們均存放在圓明園之中。
由于材質(zhì)不同,所使用的貝殼片有厚有薄,螺鈿工藝大體上可分為厚螺鈿和薄螺鈿兩類。明代名漆工楊明在《髹飾錄》是這樣解釋的:“殼片古者厚,而今者漸薄也。”他所說的“古者”和“今者”,是以宋代為界。楊明認為宋代以后螺鈿就逐漸變薄了。
明代螺鈿首先從工藝上分出了厚薄螺鈿技術(shù)。厚螺鈿一般呈白色、牙黃色,只宜于鑲嵌在家具和胎骨較厚的漆器,又稱硬螺鈿。而薄螺鈿可泛出紅、粉、藍等美麗的光澤,色彩絢麗多彩,又稱軟螺鈿。晚明的螺鈿非常發(fā)達,今天存世的數(shù)量很大。
厚螺鈿制作時都是嵌入的,不管是嵌在木頭上還是嵌在漆器上;薄螺鈿絕大多數(shù)不是用嵌,而是用粘的方法。一般來說,輕巧薄胎的器物,總是鑲嵌著薄螺鈿。但在明清兩代的漆案、琴案、柜架等大件家具,也有鑲嵌薄螺鈿的。有的還直接將螺片搗成細沙,撒貼于漆面上,從而形成閃光彩點。
除了鑲嵌工藝的不同外,兩者在選用材料上也有不同:厚螺鈿一定取自貝殼;而薄螺鈿有時不是貝殼,而是一種彩螺。螺殼經(jīng)過特殊溶液浸泡以后會變得非常軟、非常薄,甚至比紙還薄。漆器在沒干的時候非常黏,這時候拿鑷子夾住螺殼,往漆器上一點一點地粘,這就是有名的“點螺”了。我們吃海鮮的時候常常會發(fā)現(xiàn),有的螺外殼閃著五顏六色的光,可以剝離下來很薄的片,這就是薄螺鈿的原材料。
明代對厚薄螺鈿工藝技術(shù)進行了明顯的區(qū)分,而到了清代以后,用大片螺鈿裝飾之風(fēng)開始衰落,清代的審美觀開始發(fā)生變化。尤其到了乾隆盛世時,審美變得非?,嵥椋渣c螺大量出現(xiàn),同時還鑲有金銀片裝飾,顯得非常奢華。比如故宮博物院藏的軟螺鈿嬰戲圖小柜,就鑲有極薄的金片和銀片。黃金的化學(xué)性能穩(wěn)定,顏色能永遠不改變;但銀片經(jīng)過長時間氧化,表面就會發(fā)黑。
從所需材料以及技法,螺鈿工藝又可以分為平螺鈿和雕刻螺鈿。
平螺鈿工藝主要分幾步:首先要把所需的材料磨平打光,要求選用材料色彩美麗的地方;其次根據(jù)設(shè)計方案,把用于鑲嵌的材料處理成和設(shè)計方案形狀一致的薄片,在需要陰線的地方,進行刻劃;接著把要鑲嵌的木料挖槽,將打磨和雕刻成型的鑲嵌材料放進去,粘合起來;待全部圖案都粘貼完成后,將表面打磨光滑,并根據(jù)情況再次上漆打磨。如此之后,一件漂亮的螺鈿作品就誕生了。
雕刻螺鈿的工藝主要雕、搜、堆、鏟、嵌幾個步驟。“雕”就是雕刻嵌件,不同的構(gòu)圖部位都要雕刻;“搜”就是用鋼線鋸按圖紙的設(shè)計,把雕件裁成組件;“堆”就是把裁好的組件初步拼結(jié)在一起,調(diào)整圖案的整體效果;“鏟”就是在要鑲嵌的平面上鏟出要鑲嵌的地方;“嵌”當然是把所有的組件和所要放的平面組合起來。
雕刻螺鈿工藝主要用于裝飾和藝術(shù)掛屏等,由于它的選材廣泛,一件器物上往往存在螺鈿和其他材料鑲嵌相結(jié)合的情況,因此俗稱“花樣嵌”或“百寶嵌”。
總的來說,螺鈿一般多施于珍貴的硬木家具上,比如紫檀、黃花梨、紅木等,其中以紅木居多。而蘇式家具中的螺鈿很少單獨使用,往往是摻和在其他鑲嵌物之間,如翠玉、象牙、彩石、珊瑚等,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百寶嵌”。而廣式家具則很重視螺鈿工藝,小到凳椅,大到床榻、柜櫥,而且多為滿鈿,使之色彩更顯富麗堂皇和奇妙典雅,別有一番民俗情趣,從而成為了廣式家具的一大特色。
小貼士:
百寶嵌是由江蘇揚州的周翥所創(chuàng),人稱“周制”,他通過雕、鏤、鑲嵌等工藝技法,配成山水、人物、樓臺、花卉、鳥獸等圖案,猶如一幅道地的刺繡,甚為精美。
螺鈿鑲嵌漆器精選河蚌、鮑魚貝、夜光螺等優(yōu)質(zhì)貝殼作原料,采用硬、軟螺鈿工藝,經(jīng)過磨制后在漆坯上鑲嵌成各種圖案,然后再髹漆、拋光等,最后作品完成。
在中國古董家具中,所使用的螺鈿材料主要來源于淡水湖和咸水湖,通常采用的品種有螺殼、海貝、夜光螺、三角蚌、鮑魚、硨磲殼等。這些蚌貝年齡越長,其效果越佳。因其具有結(jié)構(gòu)精密、軔性較強、色彩繽紛而且多變的特色,其中尤以夜光螺為最,由于它在夜間能發(fā)出五光十色的光澤,因此十分討人喜愛。
犀皮螺鈿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