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馬克斯·凱勒 翻譯/孔慶堯,忻 雁
(1.上海戲劇學院,上海 200040;2.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 200040)
燈光設計師所擁有的圖示語言就像畫家擁有的畫筆一樣豐富。一場成功的燈光設計可以與一曲曼妙的音樂媲美。的確如此,我們可以把燈光設計比喻成“圖像的聲音”,因為一個燈光場景可以引發(fā)觀眾強烈的感觀刺激??茖W家認為,當人們看圖像時會占用25%的能量源,其中包括80%的神經刺激,無論是否用了大量的時間和設備來營造效果,或者只是用很簡單的設備就做到了。決定圖像質量的,并非光源數量和變幻的燈光場景本身,而是設計師對光線的正確選擇。決定燈的入射角、燈具和換色器后帶來的光源互動效果,才是評估燈光設計質量的標準。
大多數劇院采用的是鏡框式舞臺形式。觀眾的座位朝著臺口,并通過“第四堵墻”觀看表演。舞臺布景和空間設計使舞臺內外的環(huán)境都為表演視覺服務。因為從一開始就要服從物理的條件,因此,布景結構元素的使用受到限制。這也同樣阻礙了燈光設計。頭腦中的幻想一定要轉化成手頭的任務。有物體就有照射光線,但很難去對一個空的空間進行適當的照明。如果空間是空的,那剩下的只有底板或外墻。就像所有的立體一樣,底板有它自身的顏色,比如木質地板色或者鋪的地毯色。當有入射光照亮這個有色物體,部分入射光被物體吸收,部分則被反射。如果在這個空間設置了單獨的結構,光就很容易照亮這個空間的大小和深度。
沒有陰影效果的燈光創(chuàng)造了明與暗之間的對比,有其自身的魅力。在這種情況下,空間變得非常平和,就像單色光一樣,而通過日光型燈具的逆光和白熾燈面光的交織則可表現一定的張力。如果想通過一些顏色來劃分空間的邊沿,那么就可以很容易地通過濾色片來創(chuàng)造很有意思的效果。對比和張力常常通過并列對立來實現:大部分是通過色彩,最好的是用補色;或者是明與暗;或者使用簡單的方法,同時采用日光型燈和白熾燈。這種視覺所產生的第一感覺是相當樸實的,人們不會一眼看到它們背后的作用。使用高功率的人造日光型燈會使光更加明晰。如果燈光有意提升作品的戲劇性,那么就要加強陰影,對比要增強到超過人們習慣的程度。當然,這些燈光設計方案都要取決于故事情節(jié)和表演空間。從本質上說,這個由光制造的氛圍要對舞臺和表演有利,除非是將燈光自身作為藝術作品。
當然,也可以全部使用日光型燈具來做燈光設計。這樣的選擇考慮了舞臺的再現自然、演員服裝和表演的類型。如果加上機械調光設備的話,就需要相當大的技術努力,但是到目前為止,關于這種燈光是否符合獨特的表演還沒有明確的指南。
今天,人們的視覺習慣已經受到電視的極大影響,這是一種很難打破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在戲劇中是不需要展現表演和空間細節(jié)的。而亮度平衡、色彩和燈光角度創(chuàng)造的所有細膩的燈光效果,在電影和電視中也是無法表現的。人們在光影交錯中、在光束和色彩對比中表演,為觀眾帶來的視覺驚喜吸引著他們的視線。在一片明亮的空間中表現會減少驚喜、緊張的氣氛,但這種燈光任務更簡單,更易于燈光設計的處理。明亮的空間會引發(fā)問題,普通光和特殊光的錯誤在這種情況下特別明顯。
如果舞臺設計師要用燈光制造一個沒有網幕、木頭或薄板等固體物質,而是由透明物質構成的人造空間,那么燈光設計師就得在燈光上下不少工夫,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用來限定空間的材料(例如細布、棉紡織品)都是用間接光從后面照明的。使用這種照明方法時,可以避免演員在背景墻上產生陰影而帶來的麻煩(如果墻壁上的陰影不是用來作為戲劇的背景的話)。因此,這種照明方法是很有用的。
根據透視原理,舞臺上的最遠處在顏色和光線上都應該是最暗的。所以,為人物照明和為空間照明完全是兩回事。從本質上說,人們之所以要設計這么多燈光,其實都是為布景照明而考慮的。今天舞臺上搭建布景所用的材料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如制造幻覺已不是布景設計的首選。即使采用幻覺布景,舞臺上所需要的燈光也要少得多,有時候單獨采用白熾燈、熒光燈和投影技術。
熒光燈有各種不同的色溫,因此特別有用。通過色紙也很容易改變熒光燈的色彩。在過去的幾年中,舞臺燈光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不僅僅是因為日光照明技術的發(fā)明。由于舞臺背景和表演區(qū)域需要更多的光線,聚光燈的生產商們要不斷地開發(fā)新產品。大多數自動燈具和大型投影幻燈都采用日光型光源。作為一名長期的燈光使用者和色溫為4000 K 到 6000 K人造光的倡導者,筆者注意到在建筑方面已慢慢開始采用日光型光源,是結合一些低壓光源一起使用。這樣設計者可以盡其所能地設計出各種變化多端的燈光,在突出建筑物的形象方面幾乎沒有任何限制。
光纖照明技術也越來越受歡迎,在光纖照明技術中,日光照明大有可為。燈泡的短小電弧和出色的顯色性可以營造出豐富多彩的照明效果。除了制作出星光般璀璨的夜空和紛繁復雜的效果外,我們還可以在很多地方下工夫。
筆者很喜歡運用各不相同的放電燈,將他們混合起來設計出各種效果。這主要是因為放電燈的強度和顏色在燈光設計中越來越重要了。值得一提的是,醫(yī)用光源的使用讓我們發(fā)現:人造光源通過高亮度的照明極大地提升了人們生活的舒適度。當然,這并非因為它讓我們能更清楚地看清圖像,而是因為其人造光線的光譜不僅能滿足燈光設計的需要,而且具有生物上的積極作用。掃描電腦燈、搖頭電腦燈換色器等新技術的發(fā)展使它們可以營造出各種極具表現力的設計效果:運動的燈光和變化的色彩。如果沒有這些新設備,舉辦一場成功的大型活動幾乎是不可能的。同時,它們也在戲劇燈光設計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制造各種戲劇性的場景。值得提醒的是,這種燈光有很強的表現力,很容易被理所當然地到處使用。
由于有很多選擇的余地,所以把照明的理論付諸實踐是完全可行的?,F在的問題是選擇什么樣的設備,所選擇的設備是否適合舞臺的布景和燈光設計。在大多數情況下,舞臺布景采用現實主義風格,不過有時設計師還會同時使用照明設備和視覺設備,例如激光全息圖設備、空間分隔設備等,綜合運用這些設備可以形成全部或部分的圖像投影,但也會影響空間設計并降低燈光設計的個性。投影所制造的虛擬圖像往往只適用于照度非常低的舞臺人物。把大規(guī)模的投影融合到燈光設計中也會產生同樣的問題。
圖1 《羅伯特·左科》劇照
需要表現的理念、導演的創(chuàng)意以及舞臺設計師的構思,都會影響燈光設計師的思路。同時,這又是一個美學方面的問題,目前沒有任何定律來指導。不過有一點很重要:將目前燈光技術的發(fā)展技術銘記于心,并將手頭所有的設備充分地運用起來。另外,任何一種舞臺和燈光技術都不單單是為了某個設計而生產的,一種創(chuàng)意元素的基本思想往往可以重復運用多次,經過改良后運用于其他舞臺設計。設計真實的照明是指在舞臺上創(chuàng)造恰如其分的氛圍,而這種現實主義風格往往來自于與舞臺布景和舞臺人物匹配的燈光設計。圖1為慕尼黑室內劇院演出的戲劇《羅伯特·左科》①中,利用舞臺布景和燈光投射實現的明暗對比效果。
照明的理念并不只是一種創(chuàng)意,因為人們每天都能從周圍的自然光線和陰影、室內或室外光線中發(fā)現這種照明。在舞臺上,需要分清照射環(huán)境的光線與照射在人物身上的光線的區(qū)別。如果非得較真地考慮“真實”這兩個字的話,所有光線的反射和層次、陰影和顏色的變化都應與特定的舞臺場景匹配,就現在的照明技術來看較難承受。不過,電影和電視劇行業(yè)就有其長處,任何需要修改的光線,在拍攝時都可以得到精確的修改。如果舞臺照明中需要某個精確度的光線,設計師就得費盡心機,根據需要在重要表演區(qū)域將燈光變亮。如果表演區(qū)域發(fā)生了變動,燈光就慢慢降至原有亮度,而將燈光集中在新的視覺焦點上。根據空間的光學定律和色彩學原理,戲劇情節(jié)的一幕幕推進必須使用這種方法了。劇院的觀眾總是在較遠的距離觀看整個場景,而電影觀眾則不同,他們會更注重細節(jié)。
一位舞臺燈光設計師會觸類旁通地欣賞精彩的電影畫面中的燈光設計。這種方法可以逐步地運用于舞臺燈光設計,特別是從想象力和技藝發(fā)展而來的燈光設計。攝影、畫報、廣告書籍都對這種視覺訓練很有幫助。
注釋:
①本納德·馬利·科爾特(Bernard-Marie Koltes)《羅伯特·左科》(Roberto Zucco)
導演:克里斯蒂安·斯圖科爾(Christian Stuckl)
舞美設計:魯福斯·迪德維斯?jié)伤梗≧ufus Didwiszus)
慕尼黑室內劇院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