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娟 李文永 謝玉蘭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河南焦作 454002
46例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的療效觀察
皇甫娟 李文永 謝玉蘭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河南焦作 454002
目的探討46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采用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2006年5月~2010年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46例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與觀察組,治療組采用TACE,碘化油10 mL+EPI 50 mg+羥基喜樹堿10 mg+5-氟尿嘧啶1 g+造影劑;對照組采用TAE,EPI 50mg+羥基喜樹堿10 mg+CDDP 80 mg。結果患者介入治療后臨床癥狀均有所改善,食欲增加,體重增加,精神狀況好轉,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術前與術后1周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介入治療對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患者是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尤其是超選插管,明顯降低了胃腸道反應及正常組織的損害,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命時間,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中晚期
肝癌大部分都是在長期慢性肝?。ㄈ绺斡不┑幕A上發(fā)生的,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有食用含黃曲霉毒素的霉變食物、水源污染等,各種致病因素之間可以互相協(xié)同,使病情加重,提高肝癌的發(fā)病率[1]。在我國近幾年,由于乙肝與丙肝的人數(shù)增多,導致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病率成上升趨勢,因為乙型和丙型肝炎易轉為慢性,所以部分人會產(chǎn)生肝硬化甚至肝癌。在肝癌早期,往往特異性癥狀不明顯,到出現(xiàn)能摸到腹部的腫塊、疼痛等臨床癥狀時已經(jīng)失去了手術治療機會[2]。介入治療給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方式,筆者對醫(yī)院46患者進行介入治療,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06年5月~2010年2月46例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其中男35例,女11例,年齡35~77歲,平均(57.0±6.5)歲。其中肝癌中期39例,晚期7例;巨塊型23例,結節(jié)型15例,彌漫型8例,;AFP陽性38例;HBsAg陽性40例;單純型16例,肝硬變型30例。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微創(chuàng)穿刺技術進行股動脈穿刺,置入導管,應用彩超和CT對患者供血狀況及肝臟血管分布情況進行仔細觀察,對病變部位、病灶大小及有無充裕的供血、肝靜脈、動脈或肝動脈、門靜脈是否短路,將導管插入腫瘤供血動脈,進行藥物灌注和栓塞治療。將46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34例)與對照組(12例),治療組采用TACE,碘化油10 mL(煙臺魯銀藥業(yè)有限公司,H37022398)+EPI 50 mg(浙江海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H19990280)+羥基喜樹堿10 mg(武漢李時珍藥業(yè)有限公司,H20030313)+5-氟尿嘧啶1 g(南通精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H32022246)+造影劑;對照組采用TAE,EPI 50 mg+羥基喜樹堿10 mg+CDDP 80 mg(德州德藥制藥有限公司,H37020524)?;颊咔?次治療,每兩次間隔時間為3~5周最宜,之后根據(jù)患者病變發(fā)展狀況及肝功能狀況再進行進一步治療。2年內(nèi)患者最多進行5次介入治療。
1.3 療效判定標準
完全緩解(CR):腫瘤消失,并可持續(xù)≥1個月;部分緩解(PR):相互垂直腫瘤的兩個直徑相乘減小>50%,并可持續(xù)≥1個月;無效(NC):相互垂直腫瘤的兩個直徑相乘減?。?0%,但<50%,并持續(xù)≥1個月;進展(PD):相互垂直兩個最大的腫瘤的直徑相乘增大>25%。
1.4 觀察指標
(1)觀察患者介入治療前后AFP的濃度變化情況。(2)介入治療1個月后,進行影像學檢查,對患者的總有效率進行比較。(3)觀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x2檢驗,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s)檢驗,采用 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介入治療前后AFP濃度比較
介入治療后46例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有所改善,食欲增加,體重增加,精神狀況好轉。其中出現(xiàn)發(fā)熱30例(65.22%),疼痛18例(39.13%),納差32例(69.57%),惡心嘔吐9例(19.57%),上消化道出血1例(2.17%)。
2.2 介入治療前后AFP濃度比較
介入治療1周后AFP的濃度見表1,術前與術后1周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28.569 ,P<0.05)。
表1 介入治療前后AFP濃度比較(±s)
表1 介入治療前后AFP濃度比較(±s)
組別 n AFP (ng/mL)術前 46 1278.54±115.68術后1周 46 337.26±20.19
2.3 術后1個月檢查結果
介入治療1個月后進行影像學檢查,瘤體有不同程度的縮小,范圍1~4 cm。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3.5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8.751,P<0.05)。見表2。
表2 術后1個月檢查結果比較[n(%)]
2.4 隨訪
對進行介入治療的46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隨訪6~24個月,6個月、12個月、18個月、24個月存活例數(shù)分別為39例(84.78%)、27例(58.70%)、20例(43.48%)、13例(28.26%),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原發(fā)性肝癌按病理學可分為肝細胞型肝癌、膽管細胞型肝癌及混合型肝癌,按腫瘤的形態(tài)可分為結節(jié)型、巨塊型和彌漫型肝癌。由于本組患者屬于中晚期肝癌,均采用介入治療。瘤體>5 cm、腹水、缺乏假包膜、膽紅素與AFP升高等因素都會影響生存率。瘤體單一且直徑<10 cm,外周有包膜,血管充足患者預后好,生存率高,瘤體直徑≥10 cm,呈彌漫型,生存率低[3]。6個月內(nèi)腫瘤明顯縮小患者,生存率高。多種化療藥物聯(lián)合使用會降低腫瘤耐藥性的產(chǎn)生,化療藥物聯(lián)合碘化油一并注入,可延長腫瘤組織血竇內(nèi)的藥物留置時間,對局部的微血管進行阻攔,使抗腫瘤療效提高,延長生命時間。
AFP的變化是再次栓塞的重要指標,介入治療1周后46例肝癌患者AFP的平均濃度明顯降低,下降明顯者生存率高,變化不顯著者,生存率低[4]。由表2可見,治療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療后,完全緩解5例(14.71%),部分緩解20例(58.82%),無效 8例(23.53%),進展 1例(2.94%);對照組完全緩解2例(16.67%),部分緩解6例(50.00%),無效3例(25.00%),進展1例(8.33%),總有效率分別為73.53%、66.67%,肝癌患者部分緩解最顯著,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綜上所述,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療使臨床癥狀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控制腫瘤生長,降低AFP濃度,能明顯延長患者的存活率,肝癌介入治療間隔時間不要太短,3~5周為宜,對腫瘤內(nèi)碘化油沉積較好者,間隔時間可延長。介入治療不適于肝功能嚴重損害、嚴重肝細胞黃疸、大量腹水、腫瘤超過肝臟的4/5、全身大量轉移及全身衰竭的末期患者。總之,針對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療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尤其是超選插管,胃腸道反應、正常組織的損害顯著降低,使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延長生命時間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程洪科,高建軍.甘露醇聯(lián)合介入治療中晚期肝癌的療效評價[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9(31):62-63.
[2]張芳,于長路,陳東,等.原發(fā)性肝癌TACE術后MRI和DSA隨訪對比分析 [J].武警醫(yī)學院學報,2010,16(12):20-22.
[3]沈湘蕾,梁定,郭山峰,等.介入性靶向熱化療栓塞治療原發(fā)性肝癌20例療效觀察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 2011,17(13):32-33.
[4]黃允.磁共振灌注成像對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療效評價[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8 (21):105-142.
R735.7
B
2095-0616(2012)12-250-02
201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