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孫 靖(上海提籃橋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檢驗科 200082)
高低效液相層析糖化蛋白分析儀的比較
王???,孫 靖(上海提籃橋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檢驗科 200082)
目的探討低、高效液相糖化蛋白儀性能的差異性。方法 分別采用末梢血和全血來檢測6500例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結果 用DS-5低效液相糖化蛋白儀(LPLC)檢測的2000例標本中有0.6%不符臨床指標;而在4500例用ADAMS-8160高效液相色譜糖化血紅蛋白儀(HPLC)檢測中無一例不符臨床指標。結論 高效液相糖化血紅蛋白儀檢測可作為診斷糖尿病的金標準,低效液相糖化血紅蛋白儀檢測可作為基層醫(yī)院檢測糖尿病的有力手段之一。
糖化血紅蛋白; 高效液相色譜法; 低效液相糖化蛋白儀; 金標準
2002年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ADA)已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作為監(jiān)測糖尿病控制的金標準,對其應用也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即所有糖尿病患者均應常規(guī)測定 HbA1c[1]。其初診時測定結果為基線時的代謝狀況,此后的測定值則作為糖尿病長期治療控制中的一部分,這樣在提高糖尿病診斷水平、血糖控制、慢性并發(fā)癥的防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
1.1 標本來源2008年6月至2011年10月,上海提籃橋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6500例糖尿病及疑似糖尿病患者。
1.2 試劑與儀器 美國BIO-RAD公司的DS-5低效液相糖化血紅蛋白儀(LPLC)及配套試劑;日本ADAMS-HA8160高效液相糖化血紅蛋白儀(HPLC)及配套試劑。以上操作均嚴格按照儀器和操作說明書進行,標本無黃疸、脂血、溶血現(xiàn)象。
6500例門診患者LPLC和HPLC檢測的結果,LPLC檢測出HbA1c>6.4%患者有430例;<6.4%的有1570例;HPLC檢測出 HbA1c>6.4%患者有560例;<6.4%的有3440例,見表1、2。
表1 兩種方法陰、陽性符合率比較(%)
對6500例標本進行檢測過程中,其中LPLC檢測2000例標本中發(fā)現(xiàn)有12例標本不符合臨床指標,空腹血糖小于6.1mmol/L,但糖化血紅蛋白都在16%~21%。分別用HPLC復測,HbA1c結果全在6.4%以下。也證實了LPLC有它的不足之處,不能分辨異常的血紅蛋白,因此就融進了HBA1c的量中。
表2 兩種方法各項參數(shù)的比較
HbA1c是評價長期血糖控制情況的金標準。國內外研究表明,穩(wěn)定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可以預防或者延緩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大血管及其他并發(fā)癥。因此國內外權威學術機構均推薦糖尿病患者應定期檢測HbA1c。
在LPLC與HPLC比較過程中,LPLC在2000例標本中有12例不符臨床診斷,經(jīng)HPLC方法復測結果均在正常參考值以下。而HPLC方法在檢測4500例標本中至今還沒發(fā)現(xiàn)有不符臨床診斷的結果,該方法自動化程度高、洗脫分辨率也高;標本采用全血自動進樣,避免了標本預稀釋帶來的誤差[2];HPLC法適合批量檢測,主要原因洗脫液和溶血劑比較昂貴,不適合單個操作;全自動儀器維護,故障發(fā)生率低。而LPLC方法儀器保養(yǎng)需人工維護;對血紅蛋白分辨率相對較低,容易把不能分辨的異常血紅蛋白歸屬到HbA1c去,造成假陽性率增高[3];儀器管道細,容易堵塞,相比故障率較高;雖然LPLC并非檢測HbA1c的金標法,但其準確性、重復性和HPLC一起通過了NGSP(美國糖化血紅蛋白標準化項目)的認證,被認定為是一種可靠的方法。HPLC能分辨出6條以上的血紅蛋白帶(HbA1d、HbA1c、HbA1b、HbA1a、HbF、HbA0),由于HPLC在診斷糖尿病中具有它獨特之處,因此被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ADA)認可為診斷糖尿病的金標準。LPLC法類儀器和試劑價格較低廉,可末梢血和全血操作,可以單個標本檢測及時報告,易于基層醫(yī)院普及。
HbA1c,不受偶爾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響,能反映糖尿病患者2~3個月以內真實的糖代謝狀況;同時與糖尿病并發(fā)癥尤其是微血管病變關系密切,在糖尿病學上有重要的臨床參考價值[4]。而高、低效液相糖化血紅蛋白儀是我國目前較先進的檢測方法,值得臨床采納。
[1] 薛聲能.糖化血紅蛋白的研究進展[J].國際內科學雜志,2008,35(10):586-588.
[2] 彭海雄,方宗君.預溶稀釋血與全血樣本檢測糖化血紅蛋白結果分析[J].檢驗醫(yī)學,2011,26(2):130-132.
[3] 凌艷英,鄧家德.血紅蛋白異常對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糖化血紅蛋白的影響[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9,6(10):748-750.
[4] 李順君,黃文芳.糖化血紅蛋白測定方法學評價[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7,4(5):381.
10.3969/j.issn.1672-9455.2012.18.058
B
1672-9455(2012)18-2358-02
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