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連斌,陸舜華,包金萍,王 楊,張曉瑞,薛 虹,榮文國
(1.天津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天津市細胞遺傳與分子調控重點實驗室,天津300387;
2.內蒙古師范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呼和浩特010022;3.天津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天津300387)
廣東客家人頭面部形態(tài)特征的年齡變化
鄭連斌1,陸舜華2,包金萍3,王 楊1,張曉瑞1,薛 虹1,榮文國1
(1.天津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天津市細胞遺傳與分子調控重點實驗室,天津300387;
2.內蒙古師范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呼和浩特010022;3.天津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天津300387)
目的:研究廣東客家人頭面部形態(tài)特征隨年齡增長而變化的規(guī)律。方法:對廣東省梅州市客家人頭面部形態(tài)進行了調查。其中,城市332人(城男151人,城女181人),鄉(xiāng)村339人(鄉(xiāng)男162人,鄉(xiāng)女177人)。本次調查共采用38項頭面部指標,并計算了12項頭面部體質指數(shù),初步分析了廣東客家人頭面部形態(tài)特征的年齡變化。結果:①隨年齡增長廣東客家人上眼瞼皺褶率增加,蒙古褶率下降,眼裂趨于水平,鼻根變低,顴部更突出,眼色變淺,上紅唇變薄,鼻翼寬的寬型率增加,中等型率下降。②廣東客家人口裂寬、形態(tài)面高、鼻高、上唇皮膚部高度、容貌耳長、容貌耳寬、面頰皮褶與年齡呈正相關,額最小寬、面寬、下頜角間寬、眼內角間寬、眼外角間寬、唇高、紅唇厚度、頭圍與年齡呈負相關。③廣東客家人形態(tài)面、頭面高指數(shù)與年齡呈正相關,頭長高、額頂寬、顴額寬、口指數(shù)與年齡呈負相關。結論:廣東客家人頭面部形態(tài)特征隨年齡增長呈現(xiàn)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
頭部/解剖學和組織學;面部/解剖學和組織學;年齡因素;漢族;客家人;廣東
[J Zhejiang Univ(Medical Sci),2012,41(3):250-258.]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征的漢族分支族群,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族群之一??图胰俗婢又袊狈?。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漢族居民大舉南遷,多數(shù)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與當?shù)赝林用癖3窒鄬Ω綦x狀態(tài)。一般認為在南宋時客家群體分化成為漢族的一個支系,初具規(guī)模。經(jīng)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客家人?!翱图摇笔且粋€他稱,逐漸成為族群名稱。梅州則因其為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區(qū),又因客家人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而被稱為“世界客都”。漢語客家方言最遲在南宋時已形成??图曳窖缘陌l(fā)音,繼承了較多五代兩宋時的中原語腔調??图业貐^(qū)分為純客家縣和非純客家縣,在粵閩贛交界地區(qū)有純客家縣市48個??图胰巳藬?shù)尚無確數(shù),估計約5千萬人左右[1]。
中國各地區(qū)的漢族族群來源成分不同,生活環(huán)境、飲食、勞作程度的差異,往往形成不同的體質特征。這些特征的形成與遺傳、環(huán)境因素有關。隨年齡增長,某些頭面部特征也在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有報道,漢族人隨年齡增長,眼內眥褶率下降、紅唇變薄、眼色變淺[2],上唇皮膚部高度、口裂寬與年齡呈正相關[3]。鄭連斌等[4]在對回族資料的分析中亦表明了上唇皮膚部高度、眼內眥褶、紅唇厚度的上述年齡變化趨勢。然而,客家人的頭面部特征的年齡變化尚未見報道。本研究利用廣東客家人資料,力圖分析客家人隨年齡增長,其頭面部特征的變化規(guī)律。
1.1 調查對象 2011年5月赴廣東省梅州市,根據(jù)知情同意原則,采用隨機抽樣方法確定被調查對象;共調查了城市客家人332例(男為151例,女為181例)和鄉(xiāng)村客家人339例(男為162例,女為177例);均為世居當?shù)?代以上,年齡在20歲以上,身體健康的客家人。
1.2 調查指標 頭面部指標共38項(測量項目22項,觀察指標16項),并計算12項派生指數(shù)。測量嚴格按照 Martin[5]、《人體測量方法》[6]和《人體測量手冊》[7]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觀察指標的分型也按照《人體測量方法》和《人體測量手冊》規(guī)定的標準來判斷。使用江西南昌青云譜計量儀器廠生產(chǎn)的直腳規(guī)、彎腳規(guī)進行長度、高度、寬度的測量,使用國家體委體科所生產(chǎn)的軟尺進行頭圍的測量,使用仿榮研式皮脂厚度計測量面頰皮褶,用間接法(身高-耳屏點高)計算耳上頭高值。調查中嚴格執(zhí)行項目申請書規(guī)定的質量控制要求,將被調查者分為20歲-、30歲 -、40歲 -、50歲 -、60歲 -共5個年齡組。男性各年齡組調查例數(shù)依次為64例、63例、63例、62例、61例;女性依次為71例、72例、72例、71例、72例。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調查數(shù)據(jù)采用Excel 2003、SPSS 17.0軟件統(tǒng)計處理。采用卡方趨勢檢驗對16項觀察指標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相關分析、方差分析和u檢驗法對測量指標值和派生指數(shù)值進行了統(tǒng)計。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頭面部觀察指標的年齡變化
2.1.1 廣東客家人男性16項頭面部觀察指標的年齡變化見表1。經(jīng)χ2趨勢檢驗,男性上眼瞼皺褶、蒙古褶、眼裂傾斜度、鼻根高度、顴部突出度、耳垂類型、眼色、紅唇厚度、鼻翼寬共9項觀察項目隨年齡增長呈現(xiàn)有規(guī)律的線性增長或線性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1.2 廣東客家人女性16項頭面部觀察指標的年齡變化見表2。經(jīng)χ2趨勢檢驗,女性蒙古褶、眼裂高度、眼裂傾斜度、鼻根高度、鼻背側面觀、顴部突出度、鼻孔最大徑、眼色、上唇皮膚部高度、紅唇厚度、鼻翼寬共11項觀察項目隨年齡增長呈現(xiàn)有規(guī)律的線性增長或線性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男性相比,女性頭面部特征隨年齡變化趨勢更明顯。
2.2 頭面部測量指標的年齡變化 對被測者22項指標與年齡進行直線相關分析,并進行年齡組間的方差齊性檢驗,男性除眼內角間寬、眼外角間寬、容貌耳長、面頰皮褶4項,女性除形態(tài)面高、鼻深、上唇皮膚部高度、容貌耳寬4項外,其余指標均為齊性,對非齊性的7項指標值進行對數(shù)值轉換后再進行方差分析,對齊性指標直接進行了年齡組間的方差分析,根據(jù)F值來確定不同年齡組間指標值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表3、表4顯示,男性與女性絕大多數(shù)指標與年齡具有線性正相關或負相關,且這些指標值在不同年齡組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表明,人頭面部絕大多數(shù)形態(tài)特征隨年齡增長而發(fā)生變化。
2.2.1 男性22項頭面部測量指標的年齡變化相關分析顯示,廣東客家人男性口裂寬、容貌面高、形態(tài)面高、鼻高、鼻長、上唇皮膚部高度、容貌耳長、容貌耳寬、面頰皮褶9項指標與年齡呈正相關;經(jīng)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不同年齡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額最小寬、面寬、下頜角間寬、眼內角間寬、眼外角間寬、唇高、紅唇厚度、頭圍8項與年齡呈負相關;這8項指標經(jīng)方差分析顯示,除面寬外,其余7項指標在不同年齡組中指標值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 P<0.01)。頭長、頭寬、鼻寬、鼻深與年齡無明顯直線相關;方差分析顯示,這4項指標中頭長、鼻深值在年齡組間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2.2 女性22項頭面部測量指標的年齡變化
相關分析顯示,廣東客家人女性鼻寬、口裂寬、形態(tài)面高、鼻高、上唇皮膚部高度、容貌耳長、容貌耳寬、面頰皮褶這8項指標與年齡呈正相關;經(jīng)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8項指標值在不同年齡組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女性頭寬、額最小寬、面寬、下頜角間寬、眼內角間寬、眼外角間寬、容貌面高、唇高、紅唇厚度、頭圍、耳上頭高11項與年齡呈負相關;11項指標值方差分析顯示,除鼻深、容貌面高外,其余10項指標在不同年齡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女性的頭長、容貌面高、鼻長與年齡無明顯的直線相關;方差分析顯示,女性頭長、容貌面高值在年齡組間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3 頭面部指數(shù)值的年齡變化 對被測者12項指數(shù)值與年齡進行直線相關分析,并進行年齡組間的方差齊性檢驗,男性除鼻指數(shù)、容貌耳指數(shù),女性除容貌面指數(shù)、形態(tài)面指數(shù)外,其余指數(shù)均為齊性,對非齊性的4項指數(shù)值進行對數(shù)值轉換后再進行方差分析,對齊性指數(shù)直接進行了年齡組間的方差分析。表5、表6顯示,頭面部絕大多數(shù)指數(shù)值隨年齡增長而發(fā)生變化。
結合相關分析與方差分析的結果,可以認為,廣東客家人男性形態(tài)面、頭面高指數(shù)與年齡呈正相關,頭長高、頭寬高、額頂寬、容貌面、顴額寬、容貌耳、口指數(shù)與年齡呈負相關,且男性上述指數(shù)值在不同年齡組間均存在極顯著性差異。女性形態(tài)面、頭面高指數(shù)與年齡呈正相關,頭長高、額頂寬、顴額寬、口指數(shù)與年齡呈負相關,上述指數(shù)除頭長高、形態(tài)面指數(shù)外,其余4個指數(shù)值在不同年齡組間均存在極顯著性差異。
表1 廣東客家人男性16項觀察指標年齡變化結果Table 1 The age changing results of 16 observation items of Hakka male in Guangdong
表2 廣東客家人女性16項觀察指標年齡變化結果Table 2 The age changing results of 16 observation items of Hakka female in Guangdong
表3 廣東客家人男性頭面部測量指標年齡變化結果Table 3The results of anthropometry of head,face of male of Hakka in Guangdong(ˉx±s,mm)
3.1 16項觀察指標出現(xiàn)率的年齡變化 綜合男、女性χ2的線性趨勢檢驗結果,廣東客家人的蒙古褶、眼裂傾斜度、鼻根高度、顴部突出度、眼色、紅唇厚度、鼻翼寬出現(xiàn)率隨年齡增長變化最為明顯,表現(xiàn)出有蒙古褶率下降,眼裂趨于水平,鼻根變低、顴部更突出,眼色變淺,紅唇變薄,鼻翼變寬。
雅·雅·羅金斯基等[8]認為,上眼瞼有皺褶率的年齡變化,主要是由于眼瞼前壁中脂肪積存的程度變化所致。隨年齡增長,眼裂變窄與上眼瞼皮膚逐漸松弛有一定關系;眼裂漸趨水平與蒙古褶率隨年齡增長而下降有一定關系;眼色變淺與老年人虹膜細胞中黑色素生成量減少有關;上唇皮膚部高度逐漸增加與上唇皮膚隨年齡增長漸趨松弛有一定關系。
3.2 22項頭面部測量指標值的年齡變化
3.2.1 與年齡呈正相關的頭面部測量指標綜合男性、女性統(tǒng)計結果,可以認為,廣東客家人口裂寬、形態(tài)面高、鼻高、上唇皮膚部高度、容貌耳長、容貌耳寬、面頰皮褶與年齡呈正相關。上唇皮膚部高度和口裂寬與年齡存在正相關,這一研究結果與吳汝康等對海南黎族、苗族、回族、漢族體質調查的研究結果一致。形態(tài)面高值的增大與頦下脂肪的積累有一定的關系。上唇皮膚部高值的增大與該部位皮下組織結構變化有關。隨年齡增長,由于脂肪與彈力纖維的減少,耳及腭部皮膚下垂[6],可能是造成耳隨年齡增長而增大的原因。
表4 廣東客家人女性頭面部測量指標年齡變化結果Table 4The results of anthropometry of head,face of female of Hakka in Guangdong(ˉx±s,mm)
3.2.2 與年齡呈負相關的測量指標 綜合男性、女性統(tǒng)計結果,可以認為,廣東客家人額最小寬、面寬、下頜角間寬、眼內角間寬、眼外角間寬、唇高、紅唇厚度、頭圍與年齡呈負相關。唇高、紅唇厚度與年齡呈負相關這一研究結果與吳汝康等對海南黎族、苗族、回族、漢族體質調查的研究結果一致。頭面部很多寬度指標值隨年齡增長而下降是否是人類普遍趨勢,還有待更多的資料來證實。
頭發(fā)薄厚與頭側皮下脂肪厚度對頭寬值會有一定的影響,女性頭圍值下降與女性40歲以后頭發(fā)明顯稀疏有一定關系,而男性此現(xiàn)象不明顯。這是導致女性頭寬值為負相關而男性無相關的原因之一。
眼內角間寬、眼外角間寬、唇高、紅唇厚度均為非骨性指標。老年人由于眼瞼下垂[7],會對眼外角間寬值造成一定的影響,故隨年齡增長,眼外角間寬值明顯減小。眼內角間寬值的減少與蒙古褶率下降有關。由于眼外角間寬隨年齡增長下降的速度快于眼內角間寬,導致了人的眼裂寬隨年齡增長而變小。唇高的下降固然與上紅唇變薄有關,也與下紅唇變薄有關。上紅唇與下紅唇厚度共同變薄,導致唇高值逐漸下降。
3.2.3 與年齡無明顯相關的測量指標 綜合男性、女性統(tǒng)計結果,可以認為,廣東客家人頭長與年齡無相關。頭長是骨性指標,測量時包含的軟組織成分少。頭長不易隨年齡增長而變化。頭長作為與年齡無相關的項目在進行不同年齡間比較研究時應該首先考慮。
表5 廣東客家人男性頭面部12項指數(shù)的年齡變化Table 5Indices of head,face of male of Hakka in Guangdong(ˉx±s)
表6 廣東客家人女性頭面部12項指數(shù)的年齡變化Table 6Indices of head,face of female of Hakka in Guangdong(ˉx±s)
3.3 頭面部指數(shù)的年齡變化 綜合男性、女性統(tǒng)計結果,可以認為,廣東客家人形態(tài)面、頭面高指數(shù)與年齡呈正相關,頭長高、額頂寬、顴額寬、口指數(shù)與年齡呈負相關,且上述指數(shù)值在不同年齡組間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形態(tài)面高與年齡呈正相關,面寬與年齡呈負相關,耳上頭高與年齡呈負相關(女性)或不相關(男性),導致了形態(tài)面、頭面高指數(shù)值隨年齡增長而增長,面部變得清瘦。男性額最小寬與年齡呈負相關,頭寬與年齡無相關,女性額最小寬減小的速度快于頭寬,是導致額頂寬指數(shù)下降的原因。額最小寬減小的速度快于面寬是導致顴額寬指數(shù)下降的原因。隨年齡增長紅唇變簿,而口裂寬變大,導致口裂寬指數(shù)下降,口裂變得相對細長。
3.4 頭面部形態(tài)特征隨年齡變化原因的初步分析 吳汝康等[2]對海南黎族、苗族、回族、漢族體質調查顯示,紅唇高、上唇皮膚部高度、口裂寬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隨年齡變化的趨勢。紅唇高與年齡存在負相關;上唇皮膚部高度、口裂寬與年齡存在正相關。吳汝康等認為,正相關的項目多含軟性組織,是由于老年化的影響。而負相關的項目是由于年輕人營養(yǎng)改善而產(chǎn)生的生長發(fā)育增加的長期趨勢和老年化而產(chǎn)生的體質特征縮小的趨勢造成的。鄭連斌等在研究回族體質特征的年齡變化時發(fā)現(xià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項目多含軟性組織。由于營養(yǎng)、生理、遺傳等原因,成年以后人體軟組織的成分及含量均比骨性組織變化明顯。人頭面部特征的年齡變化應主要是頭面部皮膚、皮下脂肪、彈力纖維、骨組織與骨連接部位結構等組織學改變及細胞功能等生理性改變逐漸引起的。
人頭面部的形態(tài)學參數(shù)影響人的容貌特征,為世人所重視。它可以對個人進行識別,也是對族群進行人種學上分類的的主要依據(jù)。分析不同年齡人頭面部的指標值,可以揭示隨年齡增長,人的容貌變化的內在規(guī)律,對醫(yī)學(如整容)、生產(chǎn)企業(yè)(如眼鏡制造業(yè))等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1] 徐杰舜.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 席煥久,陳 昭.人體測量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 吳汝康,吳新智,張振標,等.海南島少數(shù)民族人類學考察[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4] 鄭連斌,陸舜華,趙曉光,等.寧夏回族體質特征的年齡變化[J].內蒙古師大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1997,(1):66-71.
[5] 邵象清.人體測量手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
[6] 吳汝康,吳新智,張振標.人體測量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7] 席煥久.新編老年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
[8] WANG Peei-yin,WANG Lian-xin,SHI Qing-li,translation(王培英,汪連興,史慶禮,譯).Anthropology(人類學)[M].Beijing:Police Education Press,1993.(in Chinese)
[責任編輯 黃曉花]
Age variations of head-face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Hakka in Guangdong province
ZHENG Lian-bin1,LU Shun-hua2,BAO Jin-ping3,WANG Yang1,ZHANG Xiao-rui1,XUE Hong1,RONG Wen-guo1(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Cyto-Genetical and Molecular Regulation,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2.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 010022,China;3.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ge variations of head-face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Hakka in Guangdong Province.Methods:Thirty-eight physical indices of head and face of 671 Hakka adults(151 urban males,181 urban females,162 rural males and 177 rural females)from Meizhou city of Guangdong were investigated.Twelve physical indices of head and face were calculated and counted its indices distributions.The age changes of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head and face were analyzed.Results:With theage growing,the rate of eyefold of the upper eyelid was increased,and the Mongoloid fold decreased,the direction of eyeslits tended to level,nasal root height dropped,the zygomatic projection was more projected,the eye color turned to lighter,the upper red lips became thinner;medium-sized facial height,nasal height,upper lip skin height,physiognomic ear length,physiognomic ear breadth and breadth of alae nasi were decreased.The index of mouth breadth,morphological facia skin fold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ge.The index of minimum frontal breadth,face breadth,bigonial diameter,interocular breadth,external biocular breadth,lip height,thickness of lips and horizontal head circumferenc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ge.With the age growing,morphological facial index and vertical cephalo-facial index was ascending.Moreover,length-height index of head,transverse frontoparietal index,zygomatico-frontal index and lip index were declining.Conclusion:With the age growing,the head and face measurements,physical indic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observed indices have changed in Hakka in Guangdong province.
Head/anatomy and histology;Face/anatomy and histology;Age factors;Han;Hakka;Guangdong
2011-11-28
2012-04-0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30830062).
鄭連斌(1948-),男,教授,從事體質人類學與人類群體遺傳學研究;E-mail:zhenglianbin@sina.com
10.3785/j.issn.1008-9292.2012.03.005
Q 983
A
1008-9292(2012)03-0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