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健 高孟潭 陳 鯤 黃 蓓
1)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2)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北京 100029
概率地震危險性分析方法(PSHA)衰減關系不確定(即地震動離散)校正,采用的是截斷的正態(tài)分布模型,在平均值正負ε倍標準差范圍內考慮其對場址地震動影響。ε取值對極低年超越概率(APE),如10-4或更低的地震動參數(shù)具有重要影響。本文將從數(shù)學分析、場址分析、地震動離散分析等方面分析ε值對PSHA結果的影響,并給出ε值取值的建議。
PSHA方法中,為地震事件E(mj;x,y)發(fā)生時對特定場址上給定的地震動值a的超越概率P(A≥a|E(mj;x,y))(下文中記作),可按下式計算
其中σ為衰減關系對數(shù)標準差,為事件E(mj;x,y)的地震動影響期望值,由衰減關系確定。當時,ε變化對于的影響為
對式(2)分析表明,ε的影響有以下特征:ε增大有可能導致變小,但主要是增大;ε數(shù)值越大,其變化對的影響越??;ε變化對的影響程度與場址地震動水平相關。由于與給定概率水平的地震動值正相關,因此ε變化對于給定概率水平的地震動值具有相同的影響趨勢。
為驗證上節(jié)初步結論,對真實地震環(huán)境中7個場址進行分析。場址地震動水平覆蓋了GB18306-2001《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中從<0.05g分區(qū)到0.20g分區(qū)。使用了俞言祥1999年和2005年給出的兩個地震動參數(shù)衰減關系來計算峰值加速度(PGA)、0.2秒和1.0秒反應譜值APE曲線,ε取值為3、4、5、6。結果驗證了上節(jié)3條初步結論,并發(fā)現(xiàn):APE不小于10-8時,ε=6時的地震動值可視為數(shù)學極限,此時ε增大對的影響可以忽略;當ε小于6時的地震動值,與ε=6時的比值K與概率水平相關,也與場址地震動水平相關,但當不小于50年超越概率2%時,ε=3時所有場址K不小于0.97。對所有場址APE 10-4時,ε=3時K可能小于0.95,ε=4時K不小于0.99。上述影響特征基本上不受衰減關系、反應譜周期和地震動水平影響。
ε取值應由地震動的實際離散范圍確定,數(shù)學分析和場址計算結果僅應作為參考。因此,需要進行地震動離散分析來合理確定ε值。地震動離散分析采用NGA加速度記錄進行,分析了PGA、0.2秒和1.0秒反應譜值。結果表明不同周期反應譜值的離散范圍均超過了4倍標準差,極端值達到了6倍標準差。
基于上述分析,建議對APE 10-4,那么ε應為4,相對于ε=6時具有足夠的精度。而對于常用的50年超越概率10%和2%,ε=3也可以接受。如果所需APE為10-5或更低,那么ε應為5~6。這個結論為今后在特別重大工程(如核電站)地震風險評價中考慮極端地震影響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