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文世,陳穎慧,曾海清,劉文炳
(1.梧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廣西 梧州 543002;2.尤溪良種生化研究所,福建 尤溪 365116)
D奇寶A系福建省尤溪良種生化研究所劉文炳教授與福建省種子總站合作,以龍?zhí)馗與珍汕97B雜交的F1為母本,以紅突31B與D297B雜交的F3為父本進行聚復交,再從其復交后代F4的分離群體中選擇中熟、株葉型好、穗大長粒、花時早、開穎角度大、柱頭長大的10個單株為父本,以D汕A為母本,通過回交轉育,系譜擇優(yōu)選擇而成。D奇寶A不育系具有育性穩(wěn)定、異交率高、制種產量高、配合力好、雜種優(yōu)勢強、米質較佳等優(yōu)點,制種異交率達45%~70%,比珍汕97A高出20%~25%,制種畝產高50~75 kg。該成果于2001年通過福建省科學技術廳組織的專家鑒定(鑒定證書:鑒定[2001]第71號),并取得植物新品種權(品種權號:CNA20030535.2),同時測配育成2個國審稻D奇寶優(yōu)527(審定編號:閩審稻2004008、國審稻2005022、 瓊審稻2008012; 品種 權 號 :CNA20040315.X,榮獲福建省人民政府2009年度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證書號:2009-2-045-1])和D奇寶優(yōu)1號(審定編號:閩審稻 2002003、國審稻2003036;品種權號:CNA20040485.7)。同時育成兩個國審稻中抗稻瘟病的接班組合D奇寶優(yōu)5號(閩審稻2007027)。自D奇寶A不育系育成以來,作者(關文世)多年承擔D奇寶A的繁殖任務,并在廣西蒙山對該不育系的生物學特征、特性進行觀察和高產繁殖技術研究,對該不育系的成果轉化作出一定貢獻。現將結果整理如下:
株高85~90 cm,株型緊湊,莖稈粗壯。主莖葉片數14~15片,葉片直立,劍葉長26~27 cm,葉鞘、葉耳、葉枕均為紫色,后期轉色正常。分蘗力中上,單株有效穗八九穗,穗長20~22 cm,穗粒數115~125粒,包頸較輕,粒型中長,腹白較小,千粒重26 g。
株高為90 cm左右,主莖葉片13.5片左右,分蘗力較D奇寶A稍弱,不包頸,其余性狀與D奇寶A相似。
2008年和2009年早季將D奇寶A于3月19日至4月20日、晚季于6月10日至7月10日進行分期播種試驗,結果見表1,說明D奇寶A播始歷期比較穩(wěn)定,年度間同季別播種的播始歷期變化比較一致,規(guī)律性明顯,早季播始歷期隨播期推遲而逐漸縮短,晚季播始歷期隨播期延后而逐漸延長。兩年早季播始歷期平均為89.1天,變幅為85~95天;主莖葉片數平均為14.9片,變幅為14.6~15.0片。兩年晚季播始歷期平均為73.2天,變幅為68~78天;主莖葉片平均為14片,變幅為13.8~14.2片。
表1 D奇寶A不同播期的播始歷期及主莖葉片數
根據福建省科技廳組織的鑒定委員會測試及鑒定委員會鑒定,D奇寶A群體農藝性狀整齊,不育株率為100%,花粉不育度為99.99%;花粉碘敗率為90%,圓敗率約10%。2008年在廣西蒙山進行分期播種試驗,播期分別為3月20日、3月30日、4月9日、4月19日、4月29日、5月9日、5月19日、5月25日共八期,分期進行花粉鏡檢。結果表明,不同播期的D奇寶A不育株率為100%,不育度為99.95%~99.99%。后經多年繁殖、制種、種植,不育系及F1種子純度均達國家規(guī)定標準,說明D奇寶A育性穩(wěn)定。
2008年用D奇寶A分別與登秀1號、蜀恢527、廣恢998及弱感光恢復系廣恢3550等測交,以珍汕97A與登秀1號、蜀恢527、廣恢998、廣恢3550所配組合為對照,結果顯示:4個D奇寶A組合除了D奇寶A×廣恢3550于晚季栽培在畝有效穗、結實率、產量表現上略低于對照外,其余組合各項指標都高于對照(詳見表2)。在生育期表現方面,用D奇寶A與以上感溫、感光兩種類型恢復系配組,其F1不論早季還是晚季種植均能正常抽穗結實,表現為感溫性;而對照珍汕97A×廣恢3550配組的F1在早季不能正常抽穗結實,晚季才能抽穗結實,明顯地表現為感光性,且其在晚季栽培的全生育期亦明顯比D奇寶A×廣恢3550遲10天左右。其余組合的生育期與珍汕97A所配相應組合相當(表2)。D奇寶A與感光恢復系廣恢3550配組F1有別于珍汕97A×廣恢3550配組F1的光溫反應特性,表明D奇寶A的可恢復性更好,恢復譜更廣,更有利于擴大優(yōu)良恢復系的應用范圍。
表2 D奇寶A和4個恢復系配組F1與對照珍汕97A所配組合的經濟性狀及生育期比較
D奇寶A抽穗稍微分散,春繁單株插植條件下,始穗至齊穗7天,單穗始花至終花約為5天,單株始花至終花近9天,全田始花至終花12天。早晚季雙株插植條件下,始穗至齊穗5~6天,全田始花至終花9天左右。D奇寶B抽穗開花較為迅速集中,單株插植條件下,始穗至齊穗5天,單穗始花至終花約4天,單株始花至終花約6天,全田始花至終花8天左右。
早晚季天氣正常條件下,D奇寶A大多數穗子出穗次日才開始開花,第3~6天為盛花期。開穎時間,8:30有少量零星開花,9:30開穎數占總開穎數的11.2%,10:30占 21.7.%,12:30占 31.6%,午前開花率約占全天開花數的64.5%,表現開花習性好的特性。
據觀察,D奇寶A張穎角度大,柱頭外露率高。由表3可見,不論是春繁還是秋制,噴施與不噴施“920”,D奇寶A的柱頭外露率都比珍汕97A高,春繁分別高35.1個和27.8個百分點,秋制則分別高33.9個和28.4個百分點,說明D奇寶A的柱頭外露等異交性能優(yōu)于珍汕97A。
D奇寶A分蘗力較強,開花習性較好,柱頭外露率較高,繁殖易于獲得高產。2003~2011年在蒙山進行繁殖,9年共計472.5畝,平均畝產達172.9 kg。
隔離是繁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以自然隔離為最佳。如采用空間隔離,空間距離要達到500 m以上;如采用時間隔離,繁殖田花期與其它水稻生產田花期相差25天以上。
D奇寶A開花授粉的最適氣象條件是日均溫26~30℃,田間相對濕度80%~90%,無連續(xù)3天以上雨天和高溫天氣。根據廣西蒙山的天氣變化規(guī)律與親本特性,早季安排在6月中旬、秋繁安排在9月上旬抽穗揚花授粉,更利于奪取繁殖高產。
根據D奇寶A花期較長、而D奇寶B花期相對較短且開花較為集中的特性,父母本的播差宜采用-1.3片葉較為適宜。且父本分兩期播種,第一期父本比母本遲播1.3片葉(秋繁為5天),第二期則比第一期遲播1.0~1.2片葉(秋繁約為3~4天),這樣才能保證母本整個盛花期有足夠的父本花粉及時供應,利于提高異交結實率,獲得高產。
母本繁殖是倒播差,由于父本分蘗力比母本弱,為保證父本田間花粉量的飽和供應以及母本抽穗整齊集中,適當增加播種量是一條有效解決方法。D奇寶A畝播種2 kg,D奇寶B畝播種600 g。
具體方法是:每畝母本用561孔規(guī)格秧盤60塊,第一期與第二期父本每畝各用秧盤5塊。畝用多效唑春繁1.0 g、秋繁1.5 g拌谷芽1 kg后播種,春繁秧齡控制在3.5~4.0片葉,秋繁秧齡控制在11~13天。
D奇寶A、B植株高大,D奇寶A柱頭外露率高,花時早,異交率高;D奇寶B花粉量大,可適當增大行株距與廂寬。父母本行比2:11或2:12,廂寬200 cm左右。D奇寶B行株距為34 cm×24 cm,D奇寶A行株距13 cm×18 cm,父母本間距17 cm。父本每畝插足3600蔸,蔸插3粒谷秧;母本每畝插足2萬蔸,蔸插雙粒谷秧,做到淺插、勻插。
D奇寶A、B耐肥抗倒性較強,根據盤育手插短齡秧的特點,肥料運籌需圍繞“前期促早發(fā)、中期保穩(wěn)長、后期防早衰”來進行。具體操作采取基肥、追肥并重的策略,做到農家肥與化肥相配合,氮、磷、鉀合理搭配。繁殖田畝施純氮13.3 kg,氮:磷:鉀為1.0:0.5:1.1,基肥、分蘗肥、穗肥比例為5:3:2。
繁殖田由于是倒播差且父本分蘗力相對較弱,容易造成母欺父而致使父本弱小花粉量不足,因而需注重對父本進行偏肥管理。在父母本同等施肥的基礎上,另外對父本單獨施肥兩次,第一次在插后5天左右,畝施尿素3 kg、復合肥5 kg;第二次在插后15天左右,畝施復合肥5 kg、尿素3 kg、氯化鉀3 kg。兩次偏施,前期攻低位分蘗,增加父本有效穗,后期不脫力,達到父本畝有效穗在7.5萬穗以上,保證足夠穎花和充足花粉量。
水分管理采用間歇淺灌的模式,實行分田引水,節(jié)水灌溉,做到無水層插秧立苗,淺水促分蘗,夠苗露曬田;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晴朗高溫天氣灌深水降溫;勾頭后采取間歇灌水,前水不見后水,以濕潤為主;蠟熟期干干濕濕;收獲前6天左右排水落干,既要防斷水過早,避免青枯降低粒重,又要防止灌水過深,導致稈軟倒伏。
九二O的使用時間及用量對D奇寶A的開花和異交結實率影響較大,當母本見穗率達到25%左右時,畝用九二O 10~12 g、制種樂1瓶分兩次連續(xù)噴施,即可達到既解除包頸,又控制父母本高度而達到最佳授粉態(tài)勢的目的。九二O盡量掌握在早晨露水未干時噴施,并且田間保持淺水層。
在開花高峰期,每天趕授花粉3次。授粉時掌握:
(1)雨后次日為晴天,花時相遇好,上午以母本大量開穎(每穗10朵左右)方進行授粉。不可操之過急,見母本開穎后就授粉會浪費花粉。
(2)如連續(xù)兩天以上花時相遇不理想,應在上午父本盛花時授粉,以促頭一天不受粉而柱頭外露的穎花受粉。
(3)特殊天氣如雨后天晴、陰天低溫天氣,一律以父本花粉為準,有粉必授。
(4)下午以父本有花粉則授為準。
(5)授粉時注意田間行走路線順序,避免父本折斷倒伏而浪費花粉。
[1]劉文炳,卓傳營,鄭旋,等.復交改良選育保持系轉育D奇寶A和D保A新不育系及其配組表現[J].貴州農業(yè)科學,1999,27(3):10~13.
[2]周開達,黎漢云,李仁端.D型雜交稻的選育與利用[J].雜交水稻,1988,(5):11~16.
[3]賈先勇,李伊良,夏勝平,等.秈型優(yōu)質米新不育系金23A特征特性及繁殖制種技術[J].雜交水稻,1993,(5):8~12.
[4]田大成.水稻異交栽培學—雜交水稻高產制種原理與技術[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5]彭惠普,李維明,伍應運等.廣譜恢復系3550及其系列雜交稻的選育和應用[J].雜交水稻,199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