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飛燕
(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基于W ebQuest的自適應學習設計研究*
吳飛燕
(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本文嘗試從學生自適應學習的角度入手,探討WebQuest網絡學習平臺在滿足學生自適應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期望對以往基于W ebQuest的網絡學習是一種制衡和超越。
W ebQuest;自適應學習;開源代碼;等級制
隨著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不斷深入,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人們期望信息技術在為教學帶來便利的同時,能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網絡課程、網絡學習平臺正是在這教育的大背景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xiàn),WebQuest作為網絡學習平臺的一種,2001年從國外引入,它以簡潔、明晰、易用、易學的特點吸引了廣大一線教師的青睞。與此同時,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都提出:現(xiàn)代教育要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綜合型人才,這對傳統(tǒng)的教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教師不再是課堂的權威者、掌控者,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也就是說個體的學習應具有自適應性。那么目前基于WebQuest的網絡教學是否能滿足學生的自適應學習呢?
自適應學習,源自Adaptive Learning。Adaptive,譯為“自適應”。在百度詞條中搜索“自適應”,得到:自適應(self-adaptive)是指在處理和分析過程中,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的數(shù)據(jù)特征自動調整處理方法、處理順序、處理參數(shù)、邊界條件或約束條件,使其與所處理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布特征、結構特征相適應,以取得最佳的處理效果。那么,自適應學習也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根據(jù)學習的主觀和客觀條件,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使自己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并獲得最優(yōu)的學習效果。換言之,所謂自適應學習,就是學習者在考察具體實例和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通過積極的思考和操作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1]個體由于性別、年齡、教育背景以及興趣、愛好、認知水平等不同,在學習的方式方法上會表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自適應學習強調以學生者為中心,開展個性化的學習。
自適應學習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儒家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19世紀教學中提倡的建構主義理論以及上世紀90年代何克抗教授提倡的主導主體教學模式進一步推動了自適應學習的發(fā)展,同時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更是豐富了自適應學習的內涵。在自適應學習中,學習者面對的不是用語言或其他符號表示的抽象知識和規(guī)則,而是具體的實例或待解決的問題,學習者需要通過考察實例或解決問題來獲取這些知識和規(guī)則。自適應學習一般分為以下幾類:
1.歸納學習。學習者要從一些未經分類的事例或未經整理的經驗數(shù)據(jù)中歸納出新的概念和規(guī)律,整合、建構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2.解釋學習。學習者要從提供的概念、例子以及有關規(guī)則中,憑借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構造一個解釋,并用例子以及規(guī)則去論證這個解釋的恰當性,進而推廣之。
3.例中學。即通過考察實例進行學習。在這種學習中,提供給學習者一系列實例,學習者的任務是考察并理解這些實例,并通過類比學會解決其他類似的問題。
4.做中學。即在具體解決問題的行動中學習。在這種學習方式中,提供的學習材料是一系列的問題,學習者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解決這些問題,進而學會解決其他類似的問題。
WebQuest是由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BernieDodge和Tom March等人于1995年開發(fā)的一種課程計劃。Bernie Dodge將WebQuest定義為一種學習者交流的信息部分或是全部來自于網絡資源的探究性活動(A WebQuest is an inquiry-oriented activity in which some or all of the information that learners interact with comes from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optionally supplemented with videoconferencing.[2])。WebQuest既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學生接受型的學習模式,又不等同于單純地讓學生自己搜索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方式。它是一類屬于施瓦布分類中開放度中等的學習方式,這類學習方式問題由教師提出,而學習過程、結論的得出是學習者在教師的支持下較為自主行動的。[3]WebQuest教學模式既立足于建構主義“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又傳承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精華,因此,WebQuest教學模式從2001年引入中國后,許多一線教師將其引入到自己的課堂中,到目前為止,WebQuest的研究和實踐活動已經延伸到遼寧、河北、北京、山東、江蘇、江西、上海、湖北、福建、廣東、云南、廣西等省份,并且理論研究也在不斷地豐富。在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中,以WebQuest作為關鍵詞,搜索到研究論文共415篇,按年份分布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對WebQuest的研究經過2003、2004年的迅速增長之后,現(xiàn)在處于平穩(wěn)的一種研究現(xiàn)狀。在國內隨著網絡課程的不斷發(fā)展,WebQuest作為一種網絡學習方式,的確受到了很多學者的青睞,他們嘗試對其進行實踐和探究。但是,通過對搜索到的相關文章進行內容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雖然WebQuest存在著各種各樣網絡教學的優(yōu)勢,但其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1.教學平臺模式化
傳統(tǒng)的WebQuest主要分為六個模塊:導言(Introduction)、任務(Task)、過程(Process)、資源(Resources)、評價(Evaluation)和結論(Conclusion)。 許多教師在使用WebQuest的過程中,完全照搬模板,只是往各個模塊添加內容就自認為是一個能體現(xiàn)WebQuest教學理念的學習平臺,實際上,這形式上是WebQuest,但是完成沒有體現(xiàn)WebQuest所能發(fā)揮的優(yōu)勢,這種教學平臺完全模式化,只是一種形式罷了。
2.教學設計線性化
教師在使用基于WebQuest的新的教學模式時,大部分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穿新鞋,走老路”,也就是在教學上期待著用新的教學模式去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但是他們骨子里那根深蒂固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并沒有真正地轉變,從外表看,在課堂中運用WebQuest教學平臺,教師的教已轉為學生的學,殊不知,盡管如此,學生的學仍是被動的,是按照教師的主觀意愿進行的,因為,教師在進行WebQuest教學設計時,在教學程序上呈現(xiàn)線性,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將知識點都設計為良構的問題讓學生學習,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受到限制,學習無異于就像是完成一道算術題一樣,結果是固定的,過程是枯燥的。
3.教學資源具有強指向性
WebQuest是一種基于問題探究的學習方式,重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然而,WebQuest平臺中很多問題的答案直接就可以在其提供的資源中找到,這培養(yǎng)的是學生尋找答案的速度而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資源應該是學習解決問題的腳手架,起到的是引導和幫助的作用,而不是直接的問題答案。
4.評價缺乏激勵性
在WebQuest中,基于學生的多元智力發(fā)展理論,教師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評方式,既要求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要積極認真,也注重其最后所展現(xiàn)的學習結果的質量。這樣的評價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在評價的過程中,除了教師的表揚或是學生相互間的褒獎外,其他實質性的激勵措施并沒有形成,也就是,評價缺乏激勵性,無法完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
綜上所述,WebQuest作為一種網絡教學模式,旨在為學生提供更自由、更有效的學習平臺和學習資源,尊重人的個性化發(fā)展,以自適應學習作為其根本的目標。但是,目前一線教師在使用WebQuest過程中,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前面提及的四個主要問題,都是不利于學生開展自適應學習的因素,那么,如何去創(chuàng)設基于WebQuest的自適應學習環(huán)境呢?
1.利用開源代碼來設計W ebQuest平臺
開源代碼具有開放、免費、靈活等特點,教師利用開源代碼設計WebQuest平臺,一方面可以借鑒WebQuest的成功案例,然后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對象以及教學環(huán)境等因素,靈活地組合WebQuest的各個模塊,同時也可以增加或是減少其中的模塊,不用完全局限于WebQuest的六大模塊設計模式。這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更靈活更開放的空間,為學生的自適應性學習提供更多的途徑。另一方面,這有助于教學資源的共享,教師將自己成功的案例發(fā)布出去,可以讓更多的同行借鑒或是在此基礎上改進并利用,這樣既可以節(jié)省制作WebQuest的時間,也可以促進優(yōu)質資源的最大化共享。
2.形成以目標為中心的問題圈
要滿足學生的自適應學習,首先,在問題的設計上,應是圍繞著目標,從各個角度提出來的,讓具有不同邏輯思維、不同興趣愛好以及不同生活閱歷的學生,可以選擇從某一個角度切入,然后開展探究活動,最后達到目標。所以,教師在進行WebQuest教學設計時,要圍繞著教學目標從不同的角度發(fā)散地提出問題,如圖2所示。為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提供了多種選擇途徑,為自適應學習創(chuàng)設條件。
3.資源即學習的“腳手架”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論提出:“教育對兒童的發(fā)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fā)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因此,教師首先要明確學生發(fā)展的兩種水平,然后根據(jù)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為學生提供恰當?shù)囊龑c幫助,也就是維果斯基提出的“搭建腳手架”,在WebQuest平臺中教師為學生搭建的腳手架除了通過平臺的交流互動外,更多體現(xiàn)在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學習資源。要滿足學生的自適應學習,讓學生完成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教師提供給學生的資源,應該是有梯度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確努力的目標,獲得前進的動力,一步一步地發(fā)展自己,一點一滴地完善自己。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的探究學習,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的“授人以漁”。
4.學員等級制
筆者對300名中學生調查“在上網的時候,你們登錄QQ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學生的回答情況如下圖3所示,可以看出,對于中學生而言,QQ的升級制度對他們具有最強的吸引力,也就是說這種網絡賬號的等級制度具有明顯的激勵性。那么,在設計WebQuest平臺中,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學生的這種渴望“升級”的欲望,作為學習上的激勵措施,在學習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時間、參與討論的情況以及最后作業(yè)完成狀況,綜合設定等級,并確定具體的升級制度。將像QQ這種娛樂交流工具的一些激勵措施用到學習中,實行學員等級制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促使其更有效地開展自適應學習。
設計滿足學生自適應學習的WebQuest平臺,在教學中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也為教師的專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發(fā)展提供了實踐的空間。我們期待,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究,基于WebQuest的網絡學習平臺能真正成為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和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網絡學習在普適化中可持續(xù)發(fā)展。
[1]李亦非.自適應學習的理論與實踐[J].課程改革研究,2005(1):4-5.
[2]Bernie Dodge.Some Thoughts About W ebQuests[OL].http://webquest.sdsu.edu/about_webquests.htm l,1997-05-05/2006-07-10.
[3]柳棟.WEBQUEST在大陸的實踐[DB/OL].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cnwqhis.htm,2007-12.
(編輯:金冉)
G434
A
1673-8454(2012)03-0064-03
本文為2010年陜西師范大學“4+2”碩士研究生教師教育研究項目“基于W ebQuest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實踐探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