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銳
訪問單位:博客來網(wǎng)路書店OKAPI
Q1:以義和團事件為背景的這部作品,與你小說一貫的寫法統(tǒng)一,都有種十分隱喻的狀態(tài),不交待歷史史實,而植入時代中人物的故事,讓人物說他們自己時代的話,讀來更有種“身歷其境”的感受;時代、史料上,大量的準備與進入的工作是一定的,但在作品中要不露痕跡,避免掉入為歷史服務(wù)的危險,想請問,是在什么時候開始什么契機下,有了寫這部小說的念頭?準備歷史資料時,大致做了哪些準備?又,寫作這部小說時,有沒有為自己設(shè)下什么原則?
答:任何一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都會有它的偶然性,同時,它也更是一個長期的醞釀、體悟、求索的結(jié)果。說到底,我的《張馬丁的第八天》是幾十年創(chuàng)作積累的結(jié)果;是我對于歷史不斷回溯,反復(fù)追問的結(jié)果。就像登山,一次一次地準備、嘗試,一次一次地登上新的高度,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也有足夠的幸運,就會來到“一覽眾山小”的絕頂??赡惴判模@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一勞永逸的“絕頂”可以讓你休息,你很快就會看見比肩而立的絕壁高聳入云。在寫了“文革”,寫了烏托邦的幻滅,寫了國、共兩黨的歷史糾結(jié),寫了辛亥巨變之后,我想再一次地回根溯源,再一次地回到歷史最為黑暗的淵底,看看人到底遭遇了什么樣的精神困境?人身上那么可怕的殘忍和那么柔軟的慈悲到底是從哪里來的?人到底有沒有自救的能力?如果所有的理想都是謊言,所有的殘忍都是真實,人所以為人的道理到底在哪里?就這樣來到了義和團運動的現(xiàn)場。如果只看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其實是不需要小說家登場的。這場回根溯源的追問,說到底更是我自己的精神救贖。很多年前,我就把《張馬丁的第八天》這個題目寫在自己的備忘錄里,大概三四年前,就把那句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墓志銘寫出來——“你們的世界留在七天之內(nèi),我的世界是從第八天開始的。”這個題目和這句墓志銘一直在心里徘徊往復(fù),我知道自己有可能會來到一個飛鳥絕影,浮云遠去的地方……我在等著一切從那個一無所有的空白處噴涌而出。
《張馬丁的第八天》梗概:
小說以百年前義和團運動中的教堂沖突為背景,在天石村這個特殊的鄉(xiāng)村舞臺展開敘述。出生于意大利瓦拉洛小城的喬萬尼,跟隨萊高維諾主教來到中國,取名張馬丁。他成為天石村天主堂的教堂執(zhí)事。主教一心想鏟平村里的女媧娘娘廟,在原址上蓋起一座教堂。天主教的圣母升天節(jié)那天,祈雨的村民和教民發(fā)生沖突,張馬丁被鵝卵石擊中頭部而亡,三天后,假死的他意外地復(fù)活,主教對他的復(fù)活秘而不宣。天石村迎神會會首張?zhí)熨n,作為“殺害”張馬丁執(zhí)事的兇手,被官府斬首。三個月后,養(yǎng)好傷的張馬丁得知真相,經(jīng)過痛苦的抉擇,他自動脫離教會,走入異教徒中。他被唾罵,被地痞洗劫,經(jīng)過了七天乞討的日子,在第八天,凍僵的張馬丁撞入娘娘廟,被張王氏當成了丈夫的轉(zhuǎn)世神童,用身體的熱量救活。光緒二十六年的立春一過,天石村女兒會五個女人的子宮膨脹起來,她們接到了轉(zhuǎn)世神童的種。張馬丁因為敗血癥而死。張?zhí)熨n的弟弟,騎兵棚長張?zhí)毂?,護送戰(zhàn)死的聶提督靈柩返鄉(xiāng),探親途中,他來到被義和團包圍的天石鎮(zhèn)天主堂,擊潰了教民自衛(wèi)隊的火力點,被綁在十字架上的萊高維諾主教,在焚燒的火中視死如歸。風潮過后,五個黃頭發(fā)藍眼睛的嬰兒被迫交給教會,以免去官府追究天主堂的案子,張王氏把位于娘娘廟石墻中的張馬丁的墓告訴了教會的人,張馬丁最后的留言是:真誠者張馬丁之墓——你們的世界留在七天之內(nèi),我的世界是從第八天開始的。小說結(jié)尾,張王氏坐著木盆,在河水中漂流而下。
原來想寫一個傳教士的兒子在中國的命運,是比現(xiàn)在的結(jié)構(gòu)更大的一部小說,為此我開始尋找、閱讀可能會遇到的所有細節(jié)。結(jié)果是越讀牽扯的越多,發(fā)現(xiàn)自己整個就是跳進了一片汪洋。義和團運動種種被遮蔽、被各取所需的“歷史事實”;天主教在中國被歡迎、被驅(qū)除,又在船堅炮利之下強勢回歸的曲折經(jīng)歷;中國鄉(xiāng)村民間信仰、民間社團的荒草連天,等等等等,沒有什么巧妙的好辦法,只有一個笨辦法,就是盡可能的多讀,為了了解天主教我必須從通讀圣經(jīng)開始??芍^功夫不負有心人,感謝偉大的圣經(jīng)創(chuàng)世故事和偉大的女媧創(chuàng)世故事,是它們給了我深邃的靈感和激情。動筆寫作這部小說的時候我為自己定下一個原則:這一次不要先鋒,不要試驗,不要游戲化,不要技術(shù)化,不要狂歡,不要戲說,就來一次毫不躲避的正面進攻。
Q2:從以前讀你小說時,就很難不被里頭的人物給吸引。其中有一種典型人物,概括地來說是某種程度的“有識之士”,但不是權(quán)威一方的哪種全國性人物,而是每個鄉(xiāng)村鎮(zhèn)里都有、在承平之世可成為啟賢達之用的當?shù)厥考濐惖膸ь^人物;他們可以是地方宗族世家知書達理的少爺,或像是《張馬丁的第八天》里,遠自歐洲而來的年輕傳教士張馬丁,也算是這樣的一號人物。自你筆下寫來,這些男子普遍帶有“溫柔”“悲憫”的特質(zhì),而這種人格特質(zhì),在強調(diào)男性特質(zhì)的社會里,加上擁有知識(或說,他們的知識使他們在非理性的直覺行為上,會有意識地自我加以約束管控)以及不是其能命定的、與生俱來的身份(必定要出頭的權(quán)威跟身份的“義務(wù)”),在暴力才是王道的亂世中,這種性格,往往會要了他們的性命,具有悲憫之心義無反顧往死里走去的男性角色,就這點來說,你怎么看?
答:感謝你這么細致地閱讀我的小說,看出了這些幻滅者的悲劇。這些“知識者”往往也是理想火炬的擎持者,到頭來,那火炬不止燒傷了他們自己,往往還燒毀了眼前的世界。這個悲絕的表達對于我來說是刻骨銘心的。在我看來,暴力的亂世是從最丑惡的人性深處爆發(fā)出來的,自有人類以來,暴力的亂世一次又一次地登場,從原始的棍棒石塊到衛(wèi)星導(dǎo)航的精確制導(dǎo)炸彈,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原因和條件,每一次都有不同的面貌和理由,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性自身無法去除的貪婪和殘忍。所以,在我看來沒有彼岸只有此岸,只有萬劫不復(fù)的此岸。慈悲和博愛從來都沒有阻擋住暴力的亂世,它們只是在暴力亂世的間歇里,告訴人們自己有多么荒謬和可悲?,F(xiàn)在是全球化和高科技的時代,但是一切高科技、全球化的屠殺、剝奪所證明的真的不是人的高貴和尊嚴。我深知人之為人不應(yīng)當只是一場荒謬,可面對人性,與其給自己一個虛妄縹緲的彼岸,不如索性給自己一個真實冷酷的此岸,如此,或者還有自省的可能。
Q3:大量的死亡,是你的小說給人另一個鮮明的意象,場面寫來通常十分平靜,透出一種文人式“問天”的叩問?!稄堮R丁的第八天》這部小說,由于涉入宗教元素,角色的死亡跟教案沖突脫離不了關(guān)系,會不會很容易就被直接套上殉道或是救贖之類的、帶有宗教味道的字眼?有意思的是,小說后半段有幾個死亡的場景,力道跟節(jié)奏之快幾乎透出紙張,這種比較動態(tài)的、激情的死亡,在你作品中比較不常見,像是村里英雄單槍匹馬攻向教堂的場面,反而有種比較靠近傳統(tǒng)戲劇、甚至“酬神”的味道出現(xiàn),這種狂熱,比之小說所點提的宗教素材背景,是種巧意的安排嗎?
答:這不是我的巧意安排,是歷史事實如此。直接誘發(fā)義和團運動的就是中國大地上層出不窮的教案沖突。我在前面剛剛說到人性的荒謬,在教案沖突中最讓人無法釋懷的,就是你眼睜睜的看見同樣的人類,卻因為不同的信仰而崇高無比、義正辭嚴、激情澎湃地殺人。這是我們這個叫地球的世界上最為荒謬的事情,也是所有慈悲為懷的教義最無法解釋的事實。我要寫的不是殉道者的崇高,而是神性在人間遭遇的尷尬和幻滅。也許老子刪除了道德、倫理、理想和情感之后,無動于衷的解釋真的最符合真相——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如果連太陽系、銀河系原本也不過就是像芻狗一般生滅不已,茫茫宇宙中的人豈不是連滄海一粟都算不得?我們?yōu)槭裁床荒芙邮茏约翰⒉怀绺咭膊⒉荒苡来娴氖聦??剩下的問題是,我們怎樣在此時此刻生而為人?這是有了宗教、有了科學(xué)、有了所有“偉大”真理的人永遠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在前面已經(jīng)說過,如果只看事實和故事,小說家就沒有必要出場。我們頭頂這個繁星似錦的天空,生死明滅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而且動輒都是以億萬年計的輪回。人的難題是,看見了這無邊無際的生死明滅,卻又永遠無法置身事外,永遠不甘于無聲無息的自生自滅。這點微不足道的自覺讓人區(qū)別于萬物,又讓人痛感在劫難逃。一個小說家如果不能深刻地表達自己,原本就沒有必要浪費別人和自己的時間,這既是寫作者起碼的本分,也是寫作者最高的追求。
Q4:拿到小說的時候,書名《張馬丁的第八天》已然充滿故事,敏感一些的讀者,第一時間很容易就會聯(lián)想到創(chuàng)世紀的圣經(jīng)故事,對照你先前幾部小說的題目,這本的書名顯得格外清晰。提到命名這個動作,在這本小說里,也有很生動的呈現(xiàn),主教賦予年輕洋教士“張馬丁”這個中文姓氏名字的選擇,是很前頭就想到的場面嗎?
答:我曾經(jīng)在以前的訪談中說過,《張馬丁的第八天》是一個關(guān)于人的寓言,而寓言的文體特征之一就是以最少的文字來表達最豐富的寓意,一個醒目而又富于聯(lián)想的標題是一個寓言必備的要素。之所以選中張馬丁這個名字,不為別的,只是想選一個在兩邊都最為普通的、最為常見的名字。意大利文的“喬萬尼·馬丁”就是英文的“約翰·馬丁”,“約翰”是一個西洋人里最常見最普通的姓氏,是從《圣經(jīng)》里引發(fā)出來的姓名。而英文“約翰(JOHN)”的發(fā)音比較接近中文“張”的發(fā)音,張姓是中文姓氏里最常見最普通的一個姓氏。把兩邊最常見、最普通的加在一起,就有了現(xiàn)在這個名字。這個合中西為一體的人物一出場,就陷入了被自己人和敵人同時拋棄的絕境。作為傳教士的張馬丁,在生死相拼的教案爭斗中,為了堅持真相,不得不以退出教會為代價,不得不背叛被自己視如父親的來高維諾主教。那扇被主教大人關(guān)閉的大門,把張馬丁關(guān)在了天主的世界之外。從那時候起,張馬丁走出的每一步都是一場獨自一人的自我救贖,張馬丁走出的每一步都是一次獨自一人的創(chuàng)世紀……沒有荊冠,沒有十字架,甚至連圍觀的人群也沒有……所以,他才悲傷地嘆息自己“走到一個比永遠還遠的地方,走到一種比深淵還要深的黑暗之中”……所以,在彌留之際他才心碎地安慰自己“只有走得最遠的人,才能聽到傳得最遠的聲音……”
Q5:最后一個問題,你與蔣韻同為知名的創(chuàng)作者,近幾年女兒笛安也加入了作家的行列,作品也在臺灣與讀者見面;一家全為創(chuàng)作者,很好奇你的家居風景是怎樣的?
答:這是一個被問過很多次的問題了。其實只是一種巧和。碰巧寫小說的父母生出了一個也會寫小說的女兒,于是,一個三口之家就成了百分之百的寫作之家。這有點像有的父母碰巧生出了雙胞胎或是三胞胎。我和蔣韻的寫作都和自己的父母沒有直接關(guān)系,都是自己學(xué)會的。笛安的寫作也是她自己學(xué)會的。當然,能有這樣一個女兒實在是上天所賜,實在是一種幸運,作為父母我們從來都不掩飾自己的幸福。但是作為女兒,笛安恐怕最想擺脫的就是在父母的陰影下寫作,幸運的是這很快就讓她做到了。全家人都寫作的好處就是可以互為第一讀者,而且是最不用客氣、最可以直話直說的第一讀者。這點便利恐怕是別人很難得到的。全家人都寫作的壞處是生活未免有些單調(diào),三個人都只在讀書和寫作之間不斷往復(fù),實在是辜負了太多的人生趣味,錯過了太多的天下奇觀。說起來有些無奈,就連你們這篇訪談,也是我在元旦的那一天開始動筆的。